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4.12.16
陳恩加
2024年9月,盛傳已久的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終於出臺:從 2025 年起,在接下來的15年裡,男性從業者的法定退休年齡,會從原來的60歲延遲到63歲;女性從業者則從原來的50歲、55 歲,分別延遲到55歲、58歲。
雖然該措施是為了應對低生育率、社會老齡化加劇等,所帶來的勞動力短缺、養老金缺口巨大這些刻不容緩的問題。民眾本應予以理解,但該消息還是引爆了中國社會的輿論,並且內容以負面評論為主。
網上隨即就流傳出許多調侃這一政策的段子和圖片,比如: “63歲上班開會,剛準備發言假牙就掉了,同事戴上老花鏡幫我找,10個同事8個閃到腰”……甚至還有人修了張圖 2060 年公司部門團建的合影,全是滿頭銀髮的大爺大媽。
為何大家有如此大的反應?相比“憂國憂民”,人們更多的從個體的角度出發,比如:由於育兒資源有限,絕大多數中國人依靠祖父母來照顧孩子,延遲退休就意味著將來的老人可能無暇顧及子孫輩。而更多的“打工人”不僅反對延遲退休,甚至渴望提前退休——希望自己從忙碌了一輩子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投身於自己的愛好,如外出旅行等。
這體現了人們對生命樸實的理解:人的一生不應該只有付出和勞動,也需要有閒適與享受。筆者認為,表面上許多人對延遲退休政策不滿,真正反映的卻是內心無處安放的焦慮、疲倦和對安息的渴望。
覺醒的“牛馬”
早在延遲退休推出前,人們對 “注射”進體內的疲憊感就有所感知和排異。許多人戲稱自己為“牛馬”——如同停不下來的牛和馬一樣在學業、職場和家庭中忙忙碌碌,卻體會不到幸福。
我們從小被告知讀書雖然辛苦,但是上了大學就輕鬆了;上了大學,才發現想要學好並不比高中輕鬆;我們又被告知工作之後就輕鬆了,因為不再有考試還有工資拿,結果發現職場充滿了“狗屁工作”、加班文化,更別提降薪裁員了。隨之而來的還有最讓人心累的“牛馬三件套”:房貸、車貸、傳宗接代。。
職場“牛馬”現象其實一直都存在。早在19世紀中葉,馬克思就觀察到隨著工業化和工廠制度的盛行,人們的生活模式開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縮小和變質。
縮小,指由於在工作的時間占了一天的大部分,下班時間越來越晚,工人享受自由生活的時間和能力在縮小。變質,則指因為人不再成為生活的主人,那些生產工具反過來控制了人和生活,產生了“人的異化”——在勞動中人是被控制的、異己的、沒有自我的,只有離開工作一個人才能歸回成一個正常的、自由的人。
100多年過去,當前的職場仍沒有逃出異化的定律,只不過控制我們的,是數不清的不分場合的“艾特”(@)。因此,安息成了這個時代的奢侈品:只有到了週末,甚至只有退休之後,我們才能成為自由的人。
對延遲退休的抗議,只是我們這群覺醒了的牛馬們的“本能反應”。
安息何處尋
對延遲退休抗議的背後其實隱含著一層假設:如果能夠按時退休,甚至像某些年紀輕輕財務自由的人一樣,提早退休,隨後我們就能夠過上一種自由的人生——至少是時間自由。這便是現代人對安息普遍的理解:有大把的時間隨時休息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
但是,退休真的能成為獲得安息的保障?不一定。筆者認為退休後的安息分為兩種:消極安息與積極安息,前者伴隨著一種隨心所欲、用沒太有價值的事物打發時間的自由,後者則是不斷提升晚年的生活品質。
筆者發現身邊有不少退休的長輩是消極安息的生活方式,比如:沉迷手機日夜不停刷短劇,甚至為了看劇不斷付費充值。筆者並非否認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但這種做法著實勞神又傷財。
也有老人在退休後培養了良好的愛好和習慣,例如:筆者所在教會有一位長輩,在退休前是一名老師,退休後做起了基督教輔導;筆者的伯伯在退休後,則學習了無人機攝影,拍攝了許多精彩的視頻。
不過,無論是哪一年退休、退休後有什麼打算,想要獲得安息和自由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身體健康——不管到時有多少積蓄,沒病沒災才是“最大的不動產”。隨著健康觀念的普及,筆者發現越來越多的叔叔阿姨開始注重鍛煉,去健身房比年輕人還勤快。
作為軟弱的人,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生命的品質和長度並不掌握在我們的手中。人的生命就像《傳道書》中所說的“虛空”(vanity)。這個詞的希伯來文為 hebel(הֶבֶל),意思是“蒸氣”(vapour)或“氣息”(breath)——雖可被看見但又轉瞬即逝、缺乏實質(unsubstantial)。
活在這個有毒的社會中,難怪有那麼多人在肉體和心靈上誠惶誠恐,沒有安息。
真正的安息:信心、敬拜與盼望
最後,筆者想從基督信仰的角度來聊聊什麼才是真正的安息。
首先,安息的本質是信心。
上帝創世的結果,正是“歇了祂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創》2:3)因著上帝完美的創造和護理,所以人也能夠享受到安息。因此,除了“可以什麼也不用做”的狀態,安息更意味著:相信上帝不僅把萬物都已安頓好,祂也同樣護理著我們的人生。
成為基督徒,並不意味著擁有比別人更健康的身體,也不意味著上帝會提供了一份朝九晚五清閒的 offer,更不意味著財富自由提早退休、從此之後生活便高枕無憂……而是像保羅所說,靠著那加給他力量的耶穌基督,“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隨事隨在都得了秘訣。”(《腓》4:11-12)
其次,安息的目的是敬拜。
斯托得曾說,上帝創世的巔峰不是創造了人,而是設立了安息日;不是吩咐人拿起工具6日工作,而是吩咐人放下工具在第7天敬拜上帝。上帝的心意不在於單單創造工作的人(homo faber),乃在於創造敬拜的人(homo adorans)。
因此基督徒理解的安息,並非指“時間隨我安排”、“生命由我掌控”,而是在繁忙工作之餘,讓自己的內心重新回歸到敬拜上帝的軌道上:不斷讚美上帝已為我們做的還有正為我們做的事——享受安息的生活並不完全關乎我們做事的痕跡,更關乎的是上帝做事的痕跡。
最後,安息的來源是盼望。
正是因為退休後的日子成為了許多人的盼望,所以延遲這個盼望才會引發眾人的不滿。但正如前文所述,這個盼望就像蒸汽一樣極具不確定性。
反觀上帝的應許卻說:“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上帝的子民存留。”(《來》4:9) “安息日的安息”,指的是靠著耶穌基督的救恩,我們的靈魂不再流浪,不再是罪的奴僕而心感不安,反而因著順服上帝內心有了真正的平安。
那位救主不僅現在拯救了我們,將來祂還要來救我們——祂正為我們預備地方,必再來接我們到祂那裡去(參《約》14:2-3)。原來,“退休後的日子”最理想的模樣關乎的不是我能做什麼,而是和誰在一起。
不管我們目前是“牛馬”還是“自由人”,不管我們未來要延遲到幾歲才能退休,不管為我們曾經用何種方式追求內心的平安卻發現竹籃打水一場空,那真正的安息指向天上:只要我在基督裡,就是在安息裡。
參考書籍:
John Stott,Through the Bible, Through the Year: Daily Reflections from Genesis to Revelation,電子版。
作者碼農一枚,熱愛閱讀、寫作與健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