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蓉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11期
《裏外更新》的作者克萊布博士,是聖經輔導學會的創始人。該學會訓練基督徒按聖經原 則,幫助自己及他人解決人生問題。作者在《裏外更新》一書中,針對今日信徒在蓬勃外表下的內心虛假本相做出了深刻批判。他指出,許多信徒與神與人的關係, 都非常膚淺與貧乏。有人以傳講心理學的自我肯定來代替整全的福音,有人則以更多的聖經知識、門徒訓練,或更努力的服事及禱告,來代替真誠地面對內心掙扎。
作者認為所有人心底都有一份抹不掉的傷痛,這是活在不完美社會的必然現象。基督徒是否敢面對心靈的陰暗處,承認自己仍未經歷神真實的同在呢?短暫而麻木的舒 適不是人生的目標,要体驗神豐富的恩典,必須正視人性的醜陋及生命的痛楚。惟有通過靈魂深處痛苦的手術,割除一切攔阻我們享受神恩典的毒瘤,才能得到豐盛 的新生命。
本書分為四卷。
第一卷,探視生命的內層。
生命改變的第一步,在於探視內心的勇氣。在許多看似成熟、美麗的外表之下,有人或以活動或成就來遮掩內心的痛苦;有人因怕被拒絕而與人保持距離;或是只敢流露美好的一面,否認內心的掙扎。這些人營造自我欺 騙,忽視內心真實世界的狀況,失去生命更新與蛻變的機會,困在自己建造的沙土城堡之中。
有些真誠面對內心掙扎的基督徒,又常落入現代心理學的陷阱中,想要透過分辨個人氣質,表達負面情緒,及創傷記憶的醫治等方法解決問題,以為改變的力量是從自我認識和心理成長而來,而不是透過悔罪的途徑、經由聖靈在人心中的運行而產生。
第二卷,探討人內心的渴求。
渴求是人的基本天性。每個人都渴望尊重,希望與他人有美好而深入的關係,更期盼對社會有所貢獻。然而在這墮落的世界裡,我們所經歷的總是無法滿足乾渴的心靈,不是別人讓我們失望,就是我們令別人傷心,因此痛楚成為人生正常的經歷。
作者指出人有三種渴求,第一是表層渴求,這是指物質的舒適。第二是基本渴求,指人際關係的滿足。第三是核心渴求,指與神深交的喜樂。人自然的傾向是從物質及 人際關係中尋求快樂,這就必然經歷失望與痛苦。艱苦之路引人到神面前,惟有承認自己對周圍環境及人際關係失望,人才願意放下自我中心,對基督產生如饑似渴 的追求。對神對人的那份真愛,便有成長的可能。
而在這個由內而外的改變過程中,人必須:
1. 發現埋藏心底的渴求,才能避免依靠成就感或毒品這些替代物得到滿足。
2. 了解到若不確知自己的渴求,言行中必會自我保護及防衛,因而限制了愛的能力。
3. 唯有認清自己心靈的渴求,並承認這世界無法滿足自己,才會渴慕追求認識神。
正視內心渴求的三個步驟在於:
1. 承認自己的困惑,敢於提出尖銳的問題,才能解除困惑、堅固信心。
2. 正視內心失望的痛楚,探究生命中重要人物與自己不和諧的關係,並不再要求他們完美,才能自由地去愛。
3. 接納自己的罪性表現,留心自衛行為對人際關係造成的傷害。
第三卷,探討人為滿足渴求的錯誤策略。
問題的癥結在於人的內心。惟有處理內心的罪惡,經歷心靈深處的更新,才會有行為上的改變。人心渴求愛,但對任何可能傷害心靈的關係,常會築起一道牆來自衛, 以為這樣才是安全的,才能避免人際關係的傷害。事實上,自衛的罪使人心隔絕,更傷害對方。惟有揭露出隱藏的自衛動機,人與人之間才可能有坦誠相交,並踏上 真愛的途徑。
人在苦難的困惑中,常會倔強地要求神立刻解除痛苦。事實上,神乃是創造主,祂擁有我們生命的主權。人惟有謙卑順服,才能讓苦 難琢磨出成熟的生命。雖然約伯也曾倔強地要求與神辯論,但神校正他的眼光,反省他自己與創造主辯論的資格,認清誰是生命的主宰。當約伯謙卑悔改,不再按己 意向神強求時,由裡到外完全被神改變了。
有三個光源幫助人認識自我的真相,就是神的靈、神的話及神的子民。我們必須調整視覺的焦點,看清 自己的責任,樂意讓神的靈光照內心的罪,而不是一味責怪別人;讀經的目的不在於研究經文,乃是讓聖經的真理、神的話照明內心深處的真我,進而影響生命,活 出神的愛;信徒之間坦誠相交,生命與生命、真我與真我深入接觸,能用愛心表達對別人言行的感受,也能虛心接受別人對自己的評語。這樣的關係,才能彼此建立 與扶持,而不是表面化的交往。
第四卷,探討聖經所教導的由裡而外的改變方式。
當人能正視內心的實況,面對心靈的痛楚,不 否認也不隱藏,並接受心靈的渴求無法在人間得到滿足的事實,才會放棄用自衛方式築起厚牆,來避免心靈的傷害,換取虛假的安全。當人願意承認自我保護與防衛 是醜陋及倔強的罪,才能有真誠的悔改,並帶著謙卑的心,全然倚靠神的愛,來滿足內心的渴求。
福音的大能在於使人得到力量,去面對環境的困難,正視內心的傷痛而不是躲避,並願意去處理行為上的罪行,及人際關係中因自衛及內心的倔強造成的傷害。使人因深刻的悔罪,重新與神、與人建立起深入的關係,這便是由裡而外更新改變的過程。
本書的特色
本書的特色在於,作者以《耶利米書》2:13“因為我的百姓作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碎不能存水的池子。”及《約翰福 音》7:37“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兩句經文,作為全書的骨幹,對於人心的渴求及掙扎,有深入的探討和例證,並強調人世的不完美,人生痛楚的必 然性。他指出人為避免傷痛而有各種自衛反應,人心在苦難中強求神立刻解除痛苦,都是醜陋的罪性,需要確實的悔改,生命才會有真實的改變。
本書的缺點在於,作者一再重覆相同的主題,即說明人心的渴求和自我防衛的罪。對於如何更新及改變的步驟,和如何由發現人生痛楚的真相,到真誠渴慕神的過程, 相對地著墨不多。有關神的靈、神的話、神的子民,及細胞小組內坦誠相交的方式,如何帶來生命持久的改變,也似乎需要更加詳細地闡明。
總括來說,雖然這書未能提供清楚的步驟讓讀者可以遵循,但對於願意真誠面對內心的渴求及掙扎,並願由裡而外改變的人,作者已為之指出一條新路。本書讓讀者了解,生命的改變是漸進而長時間的過程,只要願意付上代價,必能經歷更新成長及豐盛的人生。
編註::
《裏外更新》原名“Inside Out”Written by Dr. Larry Crabb, Published by NavPress Publishing Group。譯者:蕭道生,香港天道書樓出版,1993。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