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雅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5.02.03
2024年的總結幾乎繞不開幾個關鍵字:經濟下行、房產蕭條、焦慮迷茫。尤其像筆者一樣的80後人群,我們似乎進入一種“內憂外患”的狀態,一陣所謂中年危機的風迎面刮來。
這個時候,讀到保羅·區普的《中年危機》,就像疲乏時喝到一杯醇香的咖啡,讓人清醒並精神抖擻。
中年危機是什麼?
為何中年危機問題值得探討?因為中年危機並非個別現象,它是生命進入到一個自然階段的挑戰,具有普遍性。
“是什麼讓我們往前走?我在生活中的渴望是什麼?哪些夢想抓住了我的心?我為何覺得生活是有價值的?我怎樣看待自己的生活?我如何養育自己的孩子?我怎樣看待我身邊的人、事、物?我在哪里尋找自我?我評價一天好壞的理由是什麼?我的恐懼核心是什麼?主導我情緒的背後是什麼……”
因此,中年危機常伴隨焦慮、抑鬱、婚姻問題或信仰上的動搖。總之,這是一個充滿困惑和挑戰的階段,但它同時也提供了重新定位人生、調整優先順序、深化信仰和改善關係的機會。它是一場危機,卻也是一個轉機,促使人們重新定義自我、走向更成熟的生命階段。
保羅·區普的觀點更為直接。他將中年危機視為一場“靈魂之戰”。他認為,中年危機是個強大的神學議題,它的本質不是衰老的恐懼或成就的失落,而是一場關於身份的深刻危機。因為,它暴露出一個人真正為之而活的東西——他想在哪里尋找人生的意義和目的。
這個觀點令人醍醐灌頂。
保羅·區普呼喚我們停下來。他說,我們常常在人生的許多變化中隨波逐流,從來都不停下來觀望、聆聽和思考。但中年危機,無論是苦難、變故、失敗、迷失或者空虛,它們迫使我們停下來思考,不是外面出了問題,是我們自己出了問題。他說,“我們最深刻、最普遍、最持久的問題就是我們自己。”危機顯明了我們的問題、病症,也指出了我們的需要,引領我們走向真正的救贖。
衰老與懼怕
衰老,是中年危機一個無法繞過的主題。這一年,我們教會的姐妹小組,時常聊的是身體不適、睡眠不佳、或者提前來的更年期問題等。身為女性,年齡焦慮、容貌困擾似乎是我們揮之不去的陰影,隨著年紀增長,外貌的變化、體能的下降以及健康的隱憂,我們尤其感受到時間的流逝、身體的衰老以及死亡逼近的恐懼。
保羅·區普敏銳地指出,懼怕衰老不僅僅是一種對身體狀態變化的擔憂,它更深層地反映了人對生命有限性的抗拒。在社會文化的影響下,衰老常常被描繪成一種失敗。各種社交媒體博取流量的常常是健身、減肥、養生、美容等話題。人們被鼓勵通過抗衰產品、醫美技術和健康計畫,維持年輕的外貌和體能。然而,人們努力背後的核心是害怕失去控制。衰老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無法掌控時間,無法掌控生命。
保羅·區普說,基督徒的盼望並不在於延緩衰老,而在於接受上帝的主權——這句話表述起來容易,但當我們要對抗的是整個文化的潮流,作為基督徒,我們不能太天真:你是被衰老的恐懼所佔據,以這個世界所宣導的那樣,認為生命中重要的就是那些你可以看得見、摸得著、品嘗得到或握在手裡的東西,還是讓救贖的力量、聖經話語的真實性、對永恆的渴慕來勝過對衰老和死亡的恐懼?只要留意你平時關注的社交媒體的內容,時常出現在你腦海中的那些恐懼(比如身體某些部位莫名地疼痛時),或者你和別人聊天時的話題,你就會發現,你並沒有自己所想像的那般強大。
衰老提醒我們生命的短暫,同時也將我們的目光從今世轉向永恆。透過順服在上帝主權的恩典裡,我們逐漸學會接納身體的虛弱、衰殘(不代表我們不需要好好操練身體、管理身體),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向基督的國度和榮耀、建造我們的品格、追尋在基督裡的安全感。以至於我們能逐漸超越對衰老的恐懼,因為衰老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邁向永恆的一部分。生命真正的滿足,不在於保持年輕,而在於經由這不斷走向衰老與死亡的身體,經歷那不斷被祂更新、釋放的生命。
虛假的安全感
中年危機也揭示出我們生命中那些虛假的安全感——那些曾被視為牢不可破的東西:愛情、婚姻、事業、財富、關係……對我們華人來說,更可能會是孩子、家庭。區普的書中有許多精彩的故事,這些被視為成功人生的穩固根基,它們的脆弱性在中年階段常顯露無遺。
當下,中國經歷整體經濟下行時期,聽到許多朋友的故事,令人唏噓不已。有因為投資失敗而負債累累、甚至無家可歸的;有妻子以為家庭穩固卻意外發現丈夫出軌的;也有孩子進入青春期,無法適應高壓學習、忽然間抑鬱自殺的……於個體來說,每一次的失落都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們把希望寄託在何處。
電影《無依之地》也嘗試對這種傳統意義上的“虛假的安全感”提出解決之道。電影通過主人公Fern的旅程,提出了一些開放性的思考。比如重新定義生活的價值,與失去共存,簡化物質生活、遠離消費主義,與他人連接,關注內在成長,接納自然的療愈力量,從而找到新的自由——總之,以“接納流動性”和“重建歸屬感”的方式來面對生命的不確定性。
對基督徒來說,我們擁有最根本的解決方案:基督自己。保羅·區普認為,虛假的安全感源於偶像崇拜——當我們用有限的事物取代上帝時,我們註定會感到失望。祂呼召我們回到信仰的根基上,認識到唯有上帝是永不改變的穩固磐石。在中年危機的衝擊下,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優先次序,將生命的根基從虛幻的安全感轉移到上帝永恆的應許上。
在罪中掙扎
中年常被形容為人生的“下午”,但這個階段並不總是平靜和滿足,反而可能是人性深處掙扎最為激烈的時期。保羅·區普強調,中年危機不僅暴露出外在的挑戰,也揭開了內心深處未被對付的罪。無論是對權力的渴望、對自我的憐憫,還是對舒適生活的依賴,這些罪也許就隱藏在危機後面。
不知道有沒有人像筆者一樣,年輕時決志跟隨主,漸漸到了中年,褪去了年輕時的青澀,連帶著熱情,如今一切都是“輕車熟路”:參與教會服侍、兢兢業業工作、在家庭裡努力做好妻子、好母親、待人接物有基督徒的風範、熟人圈子都覺得這人不錯等,這些都不錯,但是當這些外在的行為只是表現而已,它們便會蒙蔽我們,讓我們內心那些隱藏的罪像石板底下爬滿的小蟲子,眾人雖看不見,但卻令人恐怖。
比如,貪心可能表現為對物質的無限索取,無節制可能體現在飲食或娛樂上的放縱,發怒與控制欲則可能表現在親密關係的冷漠與防禦,嫉妒隱藏在表面的熱情之下,而性癮或對其他刺激的依賴,則反映了內心深刻的空虛與不滿。甚至,童年時沒有處理的創傷逐漸浮現出來,繼而發展出對上帝的失望與憤怒,質疑與背叛。
保羅·區普提供的案例中,有人沉迷於好人設的搭建,有人陷入婚外情的誘惑,還有人逃避現實,追求冒險或刺激……隱藏的罪終究會顯露出來,成為一顆炸彈,繼而造成關係的破碎、家庭的解體或者生命真相的暴露。
保羅·區普認為,人們往往看待罪的存在、能力、誘惑力和危險時,太過天真。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餵食野獸。表面上,我們沒有犯什麼“大”罪,但卻播下了微妙的、貌似可被接受的罪的種子。中年時期的後悔、遺憾就是人們在與罪爭戰時過於輕率的結果,當它們浮現在內心時,需要按照合乎聖經的方式來處理,這一點至關重要。
在筆者看來,對中年人來說,承認並接納自己是一個罪人,生活就是每日與罪爭戰,這是多麼的不容易,因為中年人在乎面子——一旦別人指出我們的問題,或者要承認自己的自負和自恃,放下自我,不為自己的義爭辯,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
然而,上帝的心意卻要借此加深我們對罪的認識,吸引我們更加依靠祂、頌贊祂的恩典。承認罪,轉向上帝,這是中年時期在罪中掙扎的唯一的出路。
恩典得勝的起點
除了上面提到的主題之外,保羅·區普牧師在書中還提到許多經典的危機表現,比如中年人的身份感、夢想的失落、苦難的應對等等。藉著每一個特定的主題,他的目的是指出,真正重要的是救贖。
上帝進入我們人生的這個階段,告訴我們生命的真相,讓我們從許多虛假、幻覺、自欺中,被破碎、被搖醒、被吸引,為要成就祂的計畫。因此,中年危機並非絕望的終點,而是恩典得勝的起點。他反復強調,上帝的恩典是我們勝過中年危機的唯一途徑。
首先,恩典教導我們重新定義自我。世界的標準常建立在財富、權力和成就之上,而上帝的恩典讓我們明白,我們真正的價值在於我們是按上帝的形象被造,並因基督的救贖而得以重生。
其次,恩典使我們在面對失望時擁有盼望。當我們看到自己無力掌控生命時,當我們陷入中年時期對自己的質疑與不滿時,當我們對世界、對他人充滿了失望與失落之時,上帝的恩典提醒我們,祂在掌管這一切,祂的工作要在其中成就,並讓我們有機會參與到祂的計畫,讓我們生命煥然一新。
最後,恩典帶領我們超越自我,進入與上帝更深的關係。它促使我們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祂的榮耀為中心,去過這一生。中年危機中的每一次掙扎,都可以成為我們經歷恩典的契機。
希望的邀請信
總之,保羅·區普的《中年危機》不是一份讓人沮喪的診斷書,而是一封充滿希望的邀請信。祂呼召我們在生命的轉捩點,轉向上帝的恩典。正如他總結到,中年是關於上帝使我們看見以前從來不曾看見的,祂摘除了我們驕傲、成就、財產、強壯、公義和能力的白內障——這些都是妨礙我們視線的。
祂賜給我們一雙恩典的眼睛。當我們睜開這雙眼睛時,看到了真實的自我、看到上帝是誰、看到了生活真正的意義。當你帶著心靈的眼睛走向生活時,真是極美無比的事情,因為你只有看清楚,才能更好地生活。
參考書籍:保羅·區普,《中年危機》,延瑋譯,(經典傳承出版社,2021年)。
作者原任編輯,現在神學院進修。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