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達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5.02.10
電影人的卷
人們都喜歡看電影,但大部分觀眾絕對無法想像,一部精彩絕倫的電影,其背後的製作過程究竟有多殘酷,每個場景的拍攝、製作,製作人員都承擔著巨大的責任與壓力——每一位人員的收入、名譽、信用,電影最終的呈現,都取決於他們背後的工作,有時簡直就像一座無形的戰場,人們不敢有任何出錯,如同一把達摩克裡斯之刃,時刻懸在所有制作人員的頭頂。
作為動畫電影製作人員,我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不僅需要親自帶領作畫團隊“衝鋒陷陣”,攻克每一個難關,注意每一個Deadline,熟悉每一個製作環節、軟件操作。這工作還培養了我超強的同時多任務處理的能力、與人溝通能力、以及驚人的記憶力。同時,我也逐漸實現了當初向上帝立下的志願,即去服事、關懷這個行業中的同事們。
然而,如此數年如一日的工作節奏,終於在近日耗盡了我的心血。事實上,在連續幾年無休止的高壓工作後,一個人可以如此“完好無損”,不曾陷入慣性焦慮和各式各樣的強迫症,已是奇跡。當然,每一天的奔忙,休息於我而言成為一種奢望,我的身體出現了各種小毛病;此外,我將大量的時間和生命投入工作,但卻沒有換來“小康”水準的財富保障,積蓄寥寥無幾。
也許,我的工作狀態早已成為了當下許多打工人的常態——從早上醒來,直到晚上躺下,人們都在工作,有人甚至半夜也會被工作的電話叫醒,一日三餐都靠應付,根本沒有個人的生活,這些人中大多數並不是所謂懷揣理想和抱負的企業家,為了生存,或為了家庭,為了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的一個個普通人,我們“披星戴月”,拼命地卷,擔心被裁員,甚至願意接受越來越低的薪酬。

真的是零和博弈?
如此“卷”的背後,是人們的世界觀所影響——“零和博弈”,即資源有限,我們必須去競爭才能獲取,否則就會被淘汰。
眼下我們生活的環境,雖相對安全、食物不那麼匿乏,但時日艱難,我們也不得不面對學歷貶值、通貨膨脹、維持生活越來越難、改革難以實施的世界——但我們要問:古往今來,又有哪個時代容易?這是一個有罪的世界,工作一定充滿艱難,田中會生雜草、長害蟲,人們要“汗流滿面才得糊口”(參《創》3:19)。
我們看見,人們出於恐懼的“零和博弈”思維繼續發展,最終可能演變成對權力和金錢的依賴,並成為人們的偶像。有研究證實,若將全世界擁有的糧食產量合理分配,每個人都可以吃得飽足,饑餓將不復存在(註)。但現實是饑餓依舊存在,且愈演愈烈,其中的原因除了客觀上的氣候異常、經濟下滑等因素,地緣衝突、食物浪費以及分配不均顯然是更重要的原因——表面上,這些是由於國家安全、人們追求營養健康、以及分配成本過高等導致,但背後的本質出自於“今生的驕傲”:我只愛我自己、我要和別人不同、我要比別人更強大、我要比別人更有價值……如此,世界上一部分人“掠奪”了另一部分人的食物。
人們常常不會止步於自己的基本需求。對於已經實現溫飽的人來說,他們絕對不會想回到掙紮於溫飽線上的生活,而是想要更多的“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但人的“自我實現”有時呈現為極強的“掠奪”性,他們想要更大的房子、豪車、遊艇,權力的寶座、對別人發號施令……
經上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提前》6:10),在消費主義文化的衝擊下,“貪”使人們表現出越來越強的掠奪性。大到不公正的壟斷市場,小到不合規的添加劑,人們心中的道德秩序正在快速地瓦解。在以賽亞書中,上帝借先知的口嚴厲責備了這樣貪婪的行為:“禍哉!那些以房接房,以地連地,以致不留餘地的,只顧自己獨居境內。”(《賽》5:8)我們不知不覺都成加入了這個貪婪的隊列。

沒有一刻的停歇
有時,因為勞累,我也想要“躺平”,像許多躺平族一樣,他們放棄努力生活,甘願沉浸於“短視頻”所帶來的即時快感中,他們以為逃脫了工作以及他人的奴役,殊不知,他們被自己的罪奴役。因此,躺平自然不是我的選擇。
當前,各行各業正經歷AI時代的衝擊,作為少數幾個未受AI影響的行業,二維動畫還堅持著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模式,剝削和不公,在這個行業隨處可見。雖然我的老闆總體上沒有虧待過我,但我的收入很低,而且,未來上升的空間似乎也不明朗,又加上工作時間太長,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有時,我想要辭職,自己去做老闆,因為若是那樣,我希望自己不像別的老闆,通過剝削獲利,而是有恩典給到員工,並服事他們,幫助他們成長,但辭職也並非那麼容易,涉及到職業操守,無法輕易放棄手中的工作等。於是,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內耗之中,既不敢果斷辭職,又無法心無旁騖地投入工作。
最終,我選擇了一條折衷之路,我與老闆溝通,提出不再加班,希望有更多自己的時間。出乎意料,老闆同意了我的請求,這讓我暫時松了一口氣。但沒過多久,卻出現了更深層次的焦慮和危機感。
工作量減少後,我開始利用空餘時間充實自己,通過閱讀書籍、報名線下課程、與業內人士交流等,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技能,希望自己在AI時代不被淘汰,這樣的日子也讓我感受到了一種久違的自由與掌控感。但緊隨其後,家務、教會生活、社交活動、健康管理、常回家看爸媽的長途往返等等,又佔據了我的空餘時間。有義務,有責任,也有享受,但不管如何,我感覺自己的精力被扯得“四分五裂”。
我似乎不允許自己的大腦有一刻的停歇:我要思考如何賺錢養家糊口,如何擠出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如何在未來的十年教養孩子,如何做理想中的動畫電影,如何為這個行業的勞動者們帶去福音……不是說,“流淚撒種”的,必享受“歡呼收割”的喜悅麼?我怎麼只感受到“汗流滿面直到入土”的宿命?

基督裡的安息
耶穌進馬大和馬利亞的家中做客,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遂求耶穌吩咐馬利亞幫助她,耶穌卻對馬大說了這樣一段話:“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10:41-42)
耶穌沒有說馬大為許多的事忙碌,而是說她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馬利亞則坐在主耶穌的腳旁聽道,似乎什麼也沒有做,耶穌卻說馬利亞選擇了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
這段聖經讓我思考究竟什麼是上好的,什麼才是那“不可少”的呢?主耶穌說:“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路》22:26)——我想要去服事主,並盡可能地去服事、幫助他人,但還是坦白了吧——背後確實是為了服事主,但其實也是為了成為那個“大的”、“首領”,因此我心裡忙亂,思慮煩擾。
馬大的忙亂,源於她的思慮煩擾,她認為只有做那麼多事才能服事主。照樣,我的忙碌也來源於我的焦慮,而我的焦慮在於認為必須要做些什麼,覺得才能榮耀上帝,服事別人,也實現自我。但主耶穌卻告訴我們,必不可少的只有一件:你只要“坐”在祂的腳邊就可以了——我需要做的,是接受祂的服事,正如彼得必須要接受主耶穌為他洗腳一樣。
馬利亞選擇的上好的福分,是在主裡完全的安息。安息並不是指什麼都不用做。安息是在主面前的交託與信靠。希伯來書說,安息已經完成,我們要竭力進入那安息(參《來》4:1-11)。對當下我們的時代,進入安息確實需要“竭力”,因為我們無法使自己停下來,無法讓自己去享受這白白得來的、上好的福分,享受在主裡所得的赦免、享受主的恩典和創造以及與主同在的美好。
從福音書中我們看到耶穌的禱告,,祂在開啟每一天服事之前,何嘗不是安息在天父的懷裡?照樣,我們服事得力的源泉也在於單單仰望並享受上帝所賜的恩典。
“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賽》30:15)
“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祂使我的靈魂蘇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詩》23:2-3)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詩》46:10)
這些美好的應許,對於一個始終用忙碌將自己的心填滿的人,怎可能明白?
“主啊,我終日忙忙碌碌、思慮煩擾,其實是我想要有掌控感;主,我願服事,但總是搞錯了服事的意義和次序,我沒有一顆願意進入安息的心,實際上仍是自我中心,將自己當成了神;求你赦免我!主,願我見你面時,對你說:我是無用的僕人,所做的本是我們應分做的。(參《路》17:10)”這是我在祂面前的禱告。
註:https://www.worldbank.org/en/topic/agriculture/brief/food-security-update.
https://foodsystems.ifas.ufl.edu/our-work/food-production-and-distribution/.
https://www.wfpusa.org/drivers-of-hunger/.
作者為動畫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