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安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5.04.07
疫情中的契機
疫情中因緣際會,我開始和一群弟兄姐妹們們在Clubhouse上讀《詩篇》,此後幾年, 讀了幾輪,只剩下我和另外兩位姊妹一直堅持。有人會奇怪:為什麼我們可以反復讀《詩篇》好幾輪?不會膩嗎?其實《詩篇》共有150篇,讀一輪大概至少要半年,所以通常再讀到同一篇的時候已經有點忘記了,而且我每次讀都會更換不同的聖經版本:和合本、和合本修訂版、環球聖經譯本,新譯本……不同的版本有時領受不大一樣。此外,我們每一輪也會搭配不同的靈修小品和屬靈書籍。
如此讀《詩篇》,既豐富又活潑。
愁苦時的安慰和盼望
剛開始讀《詩篇》時,因為生活中遭受到不公不義的對待(見筆者文章https://behold.oc.org/?p=56505),我正處於屬靈低潮,心裡有許多的懷疑和苦毒。所以,我常是帶著一把怒火在讀。
特別記得讀到《詩篇》39篇時,我心裡想:天哪!這完全是我心情的寫照!原本立志要“謹慎我的言行,免得我的舌頭犯罪;惡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要用嚼環勒住我的口。”(《詩》39:1)結果變成“我默然無聲,連好話也不出口,我的愁苦就更加深。我的心在我裡面發熱;我默想的時候,火就燒起,我用舌頭說話”(《詩》39:2-3)詩人求上帝指教,我卻只想抱怨我的苦情和對惡人的咒詛。當我讀到《詩篇》55篇的時候,我記得我心都在顫抖、疼痛,我和詩人一起向上帝吐苦水,並求上帝嚴懲那些背約忘信的惡人。
還好,《詩篇》是我們禱告的好榜樣。無論詩人是如何開頭,最後大部分都會以讚美上帝作結尾。即詩人再怎麼失望和憤怒,但不會只停在那裡,他最後都會把眼光轉向上帝。例如《詩篇》55篇,詩人抱怨到最後,卻話鋒一轉說:“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祂必撫養你;祂永不叫義人動搖。上帝啊,你必使惡人下入滅亡的坑;流人血、行詭詐的人必活不到半世,但我要倚靠你。”(《詩》55:22-23)
有時候,前一晚因為意難平而有點失眠,早上起床讀了《詩篇》,我倍感安慰、重燃盼望。例如:“我要來說主耶和華大能的事;我單要提說你的公義。”(《詩》71:16)或是,“有人靠車, 有人靠馬, 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詩》20:7)而在《詩篇》105篇,詩人用約瑟的故事提醒我:上帝已知一切糟心事的發生,但祂也為祂所愛的子民有所預備。我也理解若能真正相信“上帝是我的盾牌;祂拯救心裡正直的人。上帝是公義的審判者,又是天天向惡人發怒的上帝”(《詩》7:10-11),就能逃避以惡報惡的試探。

不再被定罪
有一天早上我讀到:“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祂的聖所?就是手潔心清,不向虛妄,起誓不懷詭詐的人。”(《詩》24:3-4)那時心裡出現小提醒:我覺得過去的自己是個乖乖牌,我在心裡會允許牧師或屬靈領袖來判定自己和上帝的關係是否好,是否是個好基督徒——其實這是我個人和上帝之間的事情,我自己應該最清楚。如果透過讀經、禱告、默想和靈修,我們確定在上帝面前有清潔的良心、沒有什麼虧欠,自然就能夠拒絕被第三方莫名奇妙地定罪。
每天讀《詩篇》,讓我學習到,即使世人不了解我們的苦楚,甚至無故給我們定罪,我們仍可以學著像詩人那般對上帝傾心吐意,把所有的委屈和憤怒告訴祂。透過《詩篇》的學習,我深知我不需要在意旁人的看法或定罪,首先重要的是我和上帝的關係;我像詩人一樣把目光轉向上帝,看上帝,而不看人——總之,《詩篇》不僅讓我受鼓勵和安慰,也幫助我能梳理情緒,不因各種糟心事崩潰,讓我持守信仰,不被那些假冒偽善的人絆倒。
隨時的提醒
每次讀《詩篇》,會有不同的亮光。去年聖誕節前,正好讀到《詩篇》119篇。“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119:105)這一句我耳熟能詳,但是我過去一直只注意到燈和光的部分,直到讀到105節的前一節:“我藉著你的訓詞得以明白,因此,我恨惡一切虛假的行徑。”(《詩》119:104)虛假的行徑(false way)這個詞,讓我忽然明白為什麼我們需要燈和光,因為世界本身是黑暗的啊!我們需要上帝的話語,好離開虛假的行徑。配上聖誕節前常唱的兩首詩歌“清晨的日光”和“世界的真光”,我得以用全新的視角來過那一年的聖誕節!
有些時候,當天讀的經文也會意外地“應景”。兒子15歲生日那一天早上,正好讀到:“用繩量給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處;我的產業實在美好。”(《詩》16:6)於是我就用這節經文感謝上帝賜給我如此美好的產業。某一年我生日的早晨讀到:“我要稱謝耶和華,因祂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詩》118:1)那天,我就用這節經文感謝上帝在我生命中的美善和慈愛!

《詩篇》的靈修小品
除了直接讀《詩篇》、禱告,許多關於《詩篇》的靈修材料也讓我們獲益良多。這些書籍包括:《永恆的讚美:《詩篇》靈修365》,華倫.魏斯比著)、《詩情禱語——與<詩篇>一起禱告》,畢德生著)、和《耶穌之歌:一年的<詩篇>靈修日程》提摩太‧凱勒&凱西‧凱勒著)。除了經文帶來的直觀的理解和情感上的觸動,這些屬靈書籍讓我更深地了解詩人成詩的背景、一些難解的字句,還有幫助如何在生活上應用。
《詩情禱語》是迷你版的每日靈修小品。每篇都有簡短的導讀和禱告,旨在帶領讀者就如何以《詩篇》禱告入門。印象最深的是《詩篇》125篇引用了St. Patrick 的禱詞:“基督與我同在,基督在我裡面、前面、旁邊,基督贏得我、安慰我、重建我,基督在我之下,在我之上,安靜時、危難時有基督,基督在所有愛我之人的心中,基督在朋友、陌生人的口中。阿們!”這個禱詞讓我對上帝的無所不在(omnipresence)有更深刻的體會。又發現讀到這個禱告正好是St. Patrick Day的隔天,也未免太巧了吧!
在這些靈修材料中,我最推薦《永恆的讚美》。這本書原是為每日靈修設計,內容包括作者對《詩篇》的解釋和闡述,最後有一段短短的默想。作者的言語溫暖,句句鞭辟入裡,內容豐富又有層次。比如作者提到,有些《詩篇》(例如110篇)用來禱告會有點卡,因為不容易把“我”帶入、但這篇卻讓我們偷聽到永恆的聲音;我們聽見父神對子神說話,提到了基督的君尊、得勝和祂的服事,也說到我們的安全穩妥,因此我們可以用這篇《詩篇》讚美基督是萬王之王,祂已經得勝了。
而《耶穌之歌》這本靈修材料,則強調“《詩篇》絕大部分的篇章都是在帶領我們來到耶穌面前。《詩篇》是耶穌的詩歌本,然而,《詩篇》不單只是耶穌所吟詠的歌,它也是在描述耶穌自己。”(《耶穌之歌》,導論)除了將我們的目光引導到更偉大的大衛——耶穌身上,作者對《詩篇》的解釋也有許多精闢之處。例如讀到“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 (《詩》34:18),作者提醒:“我們可能會被生活攪擾到心碎、崩潰的地步,但是這些折磨讓上帝的同在臨近,而且這是其他事都做不到的。”
屬靈偉人的《詩篇》心得
除了這些靈修小品,我們也因為讀《詩篇》發現一本關於《詩篇》的好書——《翱翔的禱告——從自我到群體的11個練習》(作者:畢德生)。
《翱翔的禱告》提供我另一個讀《詩篇》的角度和眼光。在讀這本書之前,我讀《詩篇》的目的偏向個人得益處:和上帝更親近、向上帝傾心吐意、梳理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但是這本書提醒我:禱告不僅僅是個人的事,禱告更重要的目的是認識上帝、以上帝為中心。作者深入淺出地闡述,我們如何可以不再自我。
這本書首先我開始反省:禱告究竟應該用哪種心態? 是把上帝當作阿拉丁神燈,禱告只是那個摩擦神燈的動作嗎?作者說:“禱告與個人密切相關,但它從來不是始於個人,也從來不止於個人。”因此禱告不應該只停留在私人行為,例如“向全能神祈求個人幸福的行為或是緊急情況才做的靈修活動”,而是應該“將生命裡外結合,使個人與社會產生關聯,並處理個人的需求與國家的利益……同時對社會與靈魂都大有益處。”
我也發現,我們禱告的確像作者所說的,常常是從自憐開始。雖然自憐可能是我們開始禱告的契機,可很多時候,卻會成為一種試探,即陷在自憐中,享受那種自憐的感覺然後一直走不出來。其實我們應該“在禱告中,讓我們的自憐遇上更強壯、更健康的能力……不害怕禱告的結果與一開始所預期的大不相同。”信主之後,我們的老我還在,但如何讓老我不要繼續掌控自己的生命,而是讓上帝、讓聖靈來掌控我們,是我們一生的功課。作者一直提醒我們的這種“自我”,其實在很多基督徒,甚至是信主很久的基督徒也還能看到。即在信仰中追求的可能是自我實現、自我滿足,自我榮耀、自己的安舒或家道豐富。這些都不是信仰真正的本質。
信仰的本質是要讓上帝來引導我們人生。因此作者提醒我們要捨己和謙卑,即不再是希望能夠得到什麼好處,而是認清其實我們是被拯救的人,然後能夠謙卑地來到上帝面前,讓祂帶領我們的生命。

結語
我驚訝於自己靠著主的幫助,讀了好幾遍《詩篇》和好幾本好書, “祂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在高處安穩。”(《詩》18:33)除了成就感,每天早上操練用《詩篇》禱告,也成為我信仰旅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詩篇》和上帝對話,聆聽並回應祂的聲音,和祂建立起親密的關係。這讓我得以脫掉自我中心,信仰的消費心態,對上帝的屬性更加了解,也就愈能信靠上帝。
詩篇讓我們看到,縱然人生短暫易逝、有許多的無奈和無常、誘惑和試探無所不在,但我們因信有活潑的盼望,因此能夠專心等候,以信心回應上帝並讚美上帝。這正是“人在禱告中,從絕望的低谷,轉為被上帝所接納的經歷。”(《詩情禱語》,《詩篇》6篇)這也是我讀《詩篇》和用《詩篇》禱告最大的收穫:禱告如詩,與上帝同行。
參考書籍:
1. 提摩太‧凱勒&凱西‧凱勒,《耶穌之歌:一年的《詩篇》靈修日程》,楊淑智,(希望之聲,2018年)。
2. 畢德生,《翱翔的禱告——從自我到群體的11個練習》,秦蘊璞,(校園書房出版社,2019年)。
3. 華倫.魏斯比,《永恆的讚美:《詩篇》靈修365》,潘秋松,(麥種傳道會,2003年)
作者來自臺灣,現居美國,在加州能源委員會任空氣資源工程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