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峰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5期
說明:
第一波 (1945~1950神州):
抗戰勝利後,中國沿海大學校園中興起了屬靈復興運動,領導者有趙君影及宣教士艾得理、孔保羅等。1945年7月“中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聯合會”(學聯)在重慶成立。1945年在重慶及1947年在南京的全國大專院校學生夏令會中,許多大學生靈命大得復興並蒙召事奉,約一百所大專院校有福音工作。這些基督徒大學生後來成為國內家庭教會的中流砥柱和海外華人 教會的領袖。
第二波 (1950神州→台港、東南亞):
中國政權改變後,許多深受校園復興運動影響的西方宣教士、中國信徒和傳道人移居香港、台灣、東南亞,直接促成了香港學生福音團契(FES)和台灣校園福音團契(CEF)的校園福音工作。
第三波 (60~70年代台港→北美):
北美的華人查經班(或稱團契)在六0年代蓬勃興起,主要源自台、港、新、馬學生工作的果效。許多基督徒留學生出國後成為校園福音事工的創導者,畢業後成為北美華人教會的牧長和講員。神在北美預備了福音據點和人才,在國內的知識份子中則預備了心田。
第四波 (1978~神州→海外):
1978年中國開放留學政策後,大批知識份子到達海外,可自由接觸福音。在國內家庭教會受過造就的留學生和事奉多年的傳道人也有机會到海外,與華人及西方教會同步投入學人事工。
第五波 (1989~“六.四”事件):
1989年“六.四”事件後,海外及神州大地均掀起“基督教熱”。大批中國學人歸主、獻身,許多針對中國學人的福音机構(如1992海外校園雜誌)及學人團契、教會成立,這是中國學人事工的轉折點。
第六波 (2001~海外→神州):
隨著中國經濟及學術地位的提升,西部大開發的機會,並2001年申奧成功及加入世貿,許多海外的中國學人有心回國工作;越來越多的基督徒也願帶著傳福音的使命感長期或短期歸國事奉。
第七波 (2007~神州→普世):
基督教(更正教)來華將於2007年達二百週年,盼望那時神州大地有千千萬萬的中國宣教士傳承過去“福音進中國”的佳美腳蹤,承擔“福音出中國”的使命,與海外華人教會共同成為普世宣教的生力軍,讓廿一世紀成為“中國人獻身宣教的世紀”。
本文的圖表參考李秀全《校園福音團契事工發展圖》,並由呂允智協助繪圖,特此致謝。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