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誰寬恕(劉帝傑)

劉帝傑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4期

        怨憤,可能是因為同學譏諷、朋友出賣、教友指責、配偶不忠;怨憤,可以導致學校槍擊、公司暴力、甚至家庭仇殺(如幾個月前尼泊爾皇室滅門殺戮);怨憤,可以是一年,數年,甚至數十年,歲月並不能沖淡……是故今天我們必須重新發見“寬恕”的迫切性。

為人著想,予人出路

        中國人為學成長,有既定的條目綱領。如“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再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先有盡己之心的“忠”,而後有推己及人的“恕”。

        儒家的先“內聖”而後“外王”的觀念,深入中國人心。自古以來,多少名士學人以寬恕他人,表示自己的豁達;但這畢竟是為己恕人。

        而“寬恕”在聖經舊約中其原文為“nasa”,含“搬起、帶走”之意。新約原文為“aphiemi”,含“遣走、鬆開”之意。有除去積壓,予人去路之意。(註)

        寬恕不僅是為解除自身的包袱,破除心中牽掛負累,使自己成長上路更為輕快。寬恕是為對方著想,令他們的內疚全消,恢復他們的信心。

        筆者以往視寬恕他人,只為了破解自己的心理捆鎖。有朋友借去心愛書籍不還、有借去多年精心拍攝的幻燈片不理、工作中有人無理責罵、更有譏諷加害……面對種種積壓,只有隨空間時間轉換,強行寬恕忘掉他們了事。

        但讀到聖經說:“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西》3:13),耶穌大方面對面地寬恕人,不是為了令祂自己好過,而是令他人知錯,再行悔改,除去罪咎。

        真正寬恕並不易做。縱使對方未有道歉,也準備接納他整個人。很多時,當事人更要解釋對方的錯處。

        今天筆者對女兒們的過錯,也學習多用時間,彼此交談,了解她們的動機與感受。先要自我檢討有否做錯,才指導他人;雖然多費心力,倒也值得。這是成長的鍛煉,人才會更像耶穌。

        德蘭修女說:“人極需要別人的幫助,但除非有寬恕,否則他們不能有真正的平安。”世界已有太多的天災,人可以做的,是多走一步,以寬恕減少“人禍”,予他人平安。

寬恕動力,源自何處?

        美國神學家傅士德(Richard Foster)在《屬靈操練禮讚》一書說:“上帝心中有一種願望,就是寬恕和賜予。因此祂發動了整個救贖程序。”

        達成上帝賦予的管家職份,實踐公義,將上帝願望的寬恕帶予他人,導引人得享救贖的豐盛,進入永恆的生命,這是信徒的責任。

        如何做到寬恕?美國作家麥哥登(Gordon Mac Donald),在其著作《生命更新》說,要令生命有方向、有條理、有動力,“除了毫不保留地服在基督管治之下外,別無他法。”

        環顧你我過去,可也曾是頹喪罪人,犯規累累?只因基督寬恕,才有今天的平安無咎。我們並非比人高尚,比人成熟,才可寬恕人。而是因為基督大愛的感召,予我們動力,能將這份厚愛,與他人分享。動力源自基督愛源,而非自我修身功力。

        在這日趨“文明”的世界,人類的誤會仇恨錯綜複雜,不易搬起帶走一朝解決。我們生命曾自私混亂,惟有我們能順服基督指導,才有智慧及動力去寬恕。我們能愛,因為基督先愛我們。我們能寬恕,因為基督先寬恕了我們。

        心理學家容格(Carl Jung)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人生中所有重大問題,基本上是不能解決的……解決問題不是辦法,而是我們需要成長。成長要求我們的生命更上一層樓,然後再來看那些不能解決的問題,便覺它們已失去其緊迫性而褪色了。”

        當人的焦點,不再是自身的問題,而能分擔他人的包袱,視野才得擴展,生命才有成長,更上一層樓,更接近基督。

        今天,你為誰寬恕,正指示出你的成長,已進到哪一階段。

註:吳羅瑜編,《聖經新辭典》,上冊,(香港:天道書樓,1996年),第520頁。

作者現任國際市場拓展工作,亦為中國神學研究院美國拓展主任,專欄作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