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互聯網對我們生活的衝擊”座談會記錄(一)
熊璩整理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4期
國際互聯網(World Wide Web,萬維網)已經大量普及,它是今版的古希臘市中心廣場,是民主、交易、新聞、社交、學習、文化、政治等行為的社會廣場。不但如此,它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態度、甚至思維方式。
今年四月底,《海外校園》雜誌社在加州的矽谷舉辦了一次小型的座談會。出席的有用萬維網作醫學研究的阮建如醫生,服務軟体界的區謙遜先生,惠普實驗室作電腦 系統研究的張崢博士,和筆者熊璩(惠普實驗室研究員,參與大學合作計劃)。我們一同就網絡對個人生活和信仰的衝擊交換了意見。以下便是該座談會的記錄整理。
一.學習(包括e-學習)方面
熊:據統計,單單美國,今天上網的人口已經超過59%,大約是一億四千萬人左右(註1)。萬維網對個人最大的功用,大約就是幫助吸收新知。萬維網是我們今天學習、找資料不可缺少的工具。
阮: 受萬維網影響最大的業界,都是對資訊的需求較強的。其中前五名是:財經服務界、娛樂界、醫療界、e-學習,和政府部門。單以醫療界來說,今天已經有十萬個 網站。AOL(American on Line)的顧客中,每天就有兩百萬人上網查詢醫學資料。有時病人對新藥的知識可能超過醫生,就是在網上得來的知識。因著萬維網,病人與病人也可以在交談室溝通,增加對疾病的認識。
今天幾乎所有的雜誌都在網上可以讀到,網上可以吸收的知識遠超過我們吸收的能力。我們真正地做到了“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在進入藥廠工作之前,我曾經在醫學院教過十幾年書。在這e-世代中,我們也要了解“e-學習”,或作“遠程學習”(distance learning)的特色。首先,e-學習重要的不是要怎樣教,而是要怎樣學,這是很重要的範例轉換(paradigm shift),因為是學生處於了主導的地位。不能再採取喂奶的教學方式。學生至終要能夠主動在網上收集、消化資料,獲取知識,成為獨立作業的學習者。
張:從e-學習的角度來看,尤其就兒童的學習環境而言,我感覺它還是有些基本的限制。這不只是知識傳授的問題,還有例如雙向交互溝通的限制,人與人之間交往能力的建立,等等方面。除非真實性和現場性大幅進步,否則“虛擬教室”難以在現在普及。
二.社交、娛樂
區:在萬維網上社交(包括交談室、立時對話和電郵)已經是今天不可缺少的。尤其青少年,他們50-70% 的社交都是在網上。平均一個晚上,每個青少年可以跟七到八個人對話。有次我進到我上大學的兒子的房間,他同時與十八個人對話,開了十八個視窗!
張:利用萬維網社交或娛樂,應當是一種附加,而不是一種替代。無論社交或娛樂都有人與人交往的雙向性和直接接觸性。沒有任何方式的溝通,可以代替雙目對視、個性相激和當面交涉,這都是人類群体生活必須具備的技能。當人們都變成“e-人”時,人類社會的問題就大了!
區:對青少年而言,對他們最有影響力的是音樂。因為網上下載普遍,他們可以接觸到各樣的音樂。網上音樂是MTV的延伸。音樂的拍子、強烈暗示性的詞句,對青少年的行為和心態有幾乎催眠性的影響。
這也是許多青少年會想到自殺的原因。許多父母完全沒有意識到歌詞內容的可怕。對青少年而言,音樂的影響遠超過網絡色情。這是家長應當有所認識的。對此,家長應該不是管制,而是開導。
阮:我們知道看電視太多的人,常會身体過重。有沒有人對使用萬維網過多的人做暹研究?
區:我手邊有一個報告,有網癮的人第一個現象就是,讀報紙和看電視的時間相對減少。有人認為上網太多會影響社交能力,我個人不太同意。我認為電視看多了會有這種狀況,但利用上網社交的人不會。
我們夫妻因上班時間太長,平日沒有很多整段的時間討論孩子的問題。我們每天多次利用電郵交換意見,商討對策。結婚廿年,我們的孩子從來沒有看到我們爭吵,因為許多嚴重的問題我們已經在電郵上討論過了。所以,我非常鼓勵現代夫妻多用電腦溝通,增加了解,也促進感情。
張:我同意電腦比電視好,因為可以對話。至於上網過多,會不會有負面的影響,特別是對孩子,我認為目前還沒有數據能作出評斷。我們可能需要觀察幾個世代孩子們的行為習慣,才能得出結論。
例如,日本東北大學最近的研究認為,過份沉溺於於電腦玩具的孩子,會影響額頁的發展。如果屬實,它會影響記憶、情緒和學習,是非常嚴重的。現代夫妻用網上通話增加溝通,的確是好事。但是如果我們的孩子只知道用網絡溝通,那將是非常奇怪的現象。
熊:許多在網上交談室中活躍的人,因為可以用假名隱藏真實的身份,所以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的個性,可以沒有顧忌地表露出來,甚至可以非常大膽、非常有主動性,甚至攻擊性。無論是健康的或是不健康的,網上溝通能夠顯現出人性中的另一面(dual personality)。
我們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從萬維網發展出許多非常美麗的愛情故事。當然,許多婚外情,以及一些畸型關係也是這樣發展出來的。例如一些罪犯、兒童色情勾當,都是利用這種匿名的方式進行的。萬維網是個人自由發揮的極度,它的選擇性幾乎是無限的,遠比電視要更俱吸引力。
區: 萬維網在社會學上最大的功用,便是疏導誘惑。人許多的內在衝動是反社會性的,所以遭受到了長期的壓抑。但是當它忽然爆發時,所造成的傷害可能非常大。網上的匿名性給人一個安全氣閥(security valve),提供了情緒的宣泄口,也舒解了可能的破壞力。這是對現象的觀察,並不代表我的價值判斷──雖然社會學家可能會說,這是一個必須的邪惡(a necessary evil)。
張:我完全同意你的論點。但是另一個相對的現象是,這些有破壞衝動的人在網上交換心得,團結力量,增加破壞度。例如恐怖份子可以交換製造炸彈的心得,集体作業。網絡色情與網絡遊戲是網絡工業中最賺錢的兩大商業,它們的影響是相當可觀的。
熊: 我們應當正視濫用萬維網的問題。當年錄像帶暢銷的第一大因素便是色情。現在網上色情代替了錄像帶。色情網站助長犯罪的滋生。今天許多色情資訊不請自來,常 常用一些看似純潔的“域名”(domain name)來引人上鉤。所以,網上色情的流傳到底是因為色情“工業”的積極推銷呢,還是使用者的無限需求呢?我相信,其中的供需關係不是很簡單的。
公共圖書館中的公用電腦被用於色情,特別是兒童色情,而且兒童可以看到,就是今天一個很大的問題。美國圖書館協會在保護言論自由的大前提下,堅決反對在電腦 上裝置過濾軟体。要知道,兒童色情在美國是犯法的,公共圖書館裝置過濾軟体也是美國國會通過,克林頓總統簽過字的,竟然還遭到如此大的阻力。
三.一般文化
張: 民主並不是完美的,資訊的流傳也不一定就是好的。例如,克林頓總統緋聞案,其法庭供詞的大量流傳,其負面效果可能遠大於正面意義。縱然如此,萬維網仍是一 個極為有力的民主化的工具。高壓式的控制與權威在網上無法生存,資訊和知識的流通是擋不住的。它以民主的原則,發出了多元化的聲音。網絡文明也消除了種 族、文化、社會、知識階層和宗教間的藩籬。我認為,這些都是好的。
阮:萬維網對社會的貢獻,正面絕對大於負面。除了以上所述,我還覺得它把人與人的距離拉近了。譬如,遠方親戚可以藉著網絡隨時交換照片,這是以往無法想像的。
區:隨著生活腳步的加快、資訊數量的爆炸,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時間受到了壓縮。網上的溝通帶來了一種新的可能。這種介質的融通性較大,不受時空的限制,並且可以同時傳達給許多人。今天很多人若是沒有了電郵,幾乎無法生活,這是一個新的文化現象。
熊:萬維網是一個極為有力的“均壓線”(equalizer),在網前人人平等。它是賦權與人(empowerment)的最大工具。輕敲幾下鍵盤,就能遨遊天下、與古今偉人相交接、給山姆叔叔報稅、能查閱群書。
它也使得我們的生活徹底世俗化,沒有可能離世獨立。萬維網加上無線手機,更是一個強有力的組合。隨時隨在我們都可以獲得資訊、伺機反應。也因為如此,這種隨時隨在,就變成了無時不在、日夜不分,甚至佔有我們生活的全部,真是“春蠶到死絲方盡”了!
網絡文明可能更加強了人們追求“立即滿足”(instant gratification)的習慣。
另外,我們也面對所謂“數位鴻溝”(digital divide)的問題,有富者益富、貧者益貧的危險。在社會上,我們不能只講水漲船高的理論,而應當提高低收入家庭的上網能力。更重要的,這個鴻溝不止是 經濟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和下層建築(infrastructure)的鋪設上的。例如,非洲落後地區在網絡文明中將會益形落後。
四.基督信仰和宗教
阮:今天要靈修,要尋找查經資料,甚至聽講道,網上的資料都非常地豐富。但是,我不知道,萬維網是否可以幫助福音的傳播?
區: 網絡文明有一個特色,權威的建立將比以前遠為困難。傳道人所講的,聽者不會再無條件地全盤接受,他們會馬上到網上去查資料、驗證。特別是年輕人,他們還會 到新聞討論組和交談室去交換資訊。所以,今天教會應當多使用萬維網。特別是青少年的牧師(youth pastor),大可以利用交談室與人分享福音。網上的對話廣場、社區、基督徒交談室等等,都是我們應當積極使用的工具。
熊:因為對話(dialogue)不可能是武斷的,不可能是單向的,所以它對基督徒的素質和學識,也是很大的挑戰。我們必須赤裸裸地面對自己,到底我們信的是什麼?為什麼信?
它對我們護教學的知識也是一個挑戰。在這個繁忙的環境裡,有各種管道要爭取人們的注意力,我們的信息必須有力、切實、簡練.我們的態度必須客觀、開放、誠懇。
這也是一個網上信仰(cyber faith)流行的時候。據統計(註2),在美國,每天有兩百萬人上網查詢宗教資訊。在2000年10月到12月間,一共有兩千萬人在網上尋找靈性的資 料。并且,有20% 的網絡使用者,從網上獲得了宗教與靈性的資料,比使用“線上銀行”的(18%)還多。
五.結語
區: 我們現在居住的“矽”谷就是“沙”谷,這讓我想起沙土與磐石的對比。網絡文明反照了我們自己,網絡的普及所帶來的挑戰和機會,我們絕對不能忽視。它將顯明我們的工程是建造在沙土上,還是在磐石上。我們應當塑造超越網絡文明的人格,建立健全的價值觀,讓網絡文明能夠為人所用,而不是人被網絡文明所控制。
阮:網絡文明是徹底散漫(everything goes)的文化環境,良莠不齊,所以品質管制非常的重要。網絡的誤用,色情網站的猖獗,是一股泛濫的洪流,我們必須面對,在家庭和教會中公開討論,商量對策。
張: 微軟的比爾·蓋茲在1999年曾說,未來五年的資訊量,將比過去五十年的總和還多。社會變化的速度是在加快中。當科技進步迅速的時候,人類外部環境與人類 內部調適產生脫節現象。人類能否控制科技,取得內外協調?能否將這些資訊消化,成為有用的知識,做快速而正確的決定?這些都還值得懷疑。這或許就是本世紀 初最大的研究課題。
熊:為了吸引大眾對基督教信仰的興趣,為了引發群眾對靈性的追求,為了與誠心尋道的人對話,我們可做、該做的還是太多。今天最受歡迎的宗教網站還只能排到熱門榜的第1565名(註3)!和許多沒有宗教色彩的網站相比,基督教對萬維網的使用,根本還在起步階段。
最近,“今日基督教”網站大事翻新,積極討論時事,評點世俗音樂、文化、体育等等。台灣校園團契的網站,也建立了與大眾對話的管道,對社會現實提出反應。在 美國,網絡基督使團也做了許多努力,這都是很好的嘗試,使得基督徒知識分子(intellectuals),可以跳出“專知菁英” (intelligentsia)的象牙塔,負起我們的文化使命(我們期望這塊園地能夠受到更多的灌溉)。
並且,網站不等於網上雜誌。除了單向對話的形式外,還得有雙向對話的廣場。要利用多媒体,資訊要快,要常更新內容,要舉辦活動配合,要與世俗文化接線,要有留住網客的牽引力。這是一種嶄新的傳播方式,更是一個嶄新社區的培養,需要大量資源的投入與經營,我們有這個決心嗎?
註:
1.Source: Ipsos-Reid., 2000. 59% US Population Has Internet Access for Both 1999 and 2000.
2.”The 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 Sponsored by PEW Center for Research, Feb. 27, 2001.
3.”Weblog: Christians Use the Internet, Too? I Thought It Was Only for the Enlightened.” Christianity Online, Dec. 18, 200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