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應要快(熊璩)

──“國際互聯網對商業的衝擊”座談會記錄(二)

熊璩整理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4期

        《海外校園》雜誌社四月舉辦的座談會(見本期<超越網路文明>),也談及了國際互聯網(萬維網)的起源,對工商業的衝擊,以及對基督徒傳福音步調的衝擊。

一.國際互聯網的誕生

        熊: 從國際互聯網的起源,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不爭的事實:一是美國國防需要對整個工業界,特別是高科技界,影響之深;二是與文字相比,圖像與多媒体更易被讀者吸收。

        早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美國國防部就在計劃在核子戰爭中,保持電腦寬頻網路的通訊能力,成立了ARPA網路。到了1973年,“以太網” (Ethernet)的發明,奠定了異質電腦間溝通的基礎。當時網路最大的非軍事(在大學和政府機關)用途,就是電郵和文件的傳送。到了80年代末、90 年代初期,才有了“在線”(online)服務,Prodigy, CompuServe, 和AOL等相繼出現。只是它們都是採用各自的專用軟体。

        一位在日內瓦的研究機構CERN工作的英國研究者,在1989到1993年間建立了一個簡陋的“瀏覽器”(browser)。接著,伊利諾大學超級電腦應用 中心(NCSA)的學生,給瀏覽器加上了圖形和多媒体系統的功能,並將整個軟体(稱作Mosaic)用在通俗的服務器上(視窗系統、UNIX系統、蘋果系 統),這就是萬維網第一代的瀏覽器,也就是Netscape的前身。

        張:當年我正在伊大唸書,親眼看到Mosaic的發展。因為當時電腦網絡已經相當普遍,我並未覺得Mosaic是什麼技術上的大突破,所以沒有預期到它會引起這樣大的變革。

        熊:可見得對消費者而言,簡單易用是很重要的。當年“鼠標器”(mouse)的發明,蘋果公司於1983年推出極便於使用的MacIntosh個人電腦系統,改變了消費者對電腦的態度,是個人電腦開始普及的主因。

二.商業

        熊: 萬維網不但引進了所謂e-商業,它對今天一般商業的作業方式也帶來了基本的變革。

        區: 今天萬維網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根據我以前服務公司的資料,2000年4月的統計數據稱,全美國經常使用萬維網的人口是七千六百萬,另外加上圖書館、學校 等等,全美萬維網的使用者大約是一億四千萬人。根據1998-1999年的資料,萬維網使用的年成長率是30%。今天幾乎沒有公司是沒有網站的,沒有網站 幾乎就等於不存在,沒有身分。

        阮:我曾經在一家行銷公司P&G(Proctor & Gamble)做事。當P&G開始在網上行銷產品時,他們利用在電腦收集的顧客購買習慣數據庫,和網上的回饋資料,以對產品種類、庫存量、和價格 做出迅速而機動性的調整,以爭取顧客,減低成本。

        Tom Murphy在《網上規則:萬維網怎樣改變消費者的購買習慣》一書中(註),訪問了許多專家。這本書強調了網上作業“顧客至上”的重要性。在網上,價格必須有競爭力,品質一定要好,售後服務必須周到,建立信用。並能提供資訊、幫助顧客比較、選擇。

        張:這很重要,許多消費網站利用網上查詢器(Search Engine),自動收集資訊、比較產品、提供有用的情報。因為消費者的選擇多,網上公司必須用各種加值(value-add)、誘因(incentive)和牽引力(traction)以爭取顧客回籠。

        經過一年多市場的動蕩,現在許多網絡公司倒閉,前兩年那種對萬維網的狂熱造成的泡沫現象,一掃而空。今年3月26日出版的《商業週刊》,其中一篇〈重新思考 萬維網〉的文章,對網上經濟給了一個很中肯的評價。萬維網最大的功用,就是增加資訊的收集和通訊的效率,縮短決定的時間,刺激新構想的傳播,促使公司重 編,以增加競爭力和生產力(productivity)。其實萬維網本身並不能獨自創造奇蹟,不能代替製造業解決所有問題。連AMAZON.COM的總裁 Jeff Bezos都說,“最終的問題還是在營造、管理倉庫,而不是資訊的處理”。

        該文並以美國高速公路的修建對美國人的生活產生的巨大影響為例,證明萬維網的影響力。萬維網雖然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它對商業界也產生了類似高速公路的影響。當然它還有些瓶頸,例如帶寬(bandwidth)的限制,尚待突破,才能達到更大的效用。

        萬維網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例如每日股客(day trader)的興起。萬維網賦予個人極大的自由和權力感,但是若沒有相應的知識和智慧來使用這種自由和權力,是極其危險的。

        熊:是的,萬維網的泡沫雖然已經破了,但是我們還是不能低估它對商業帶來的衝擊。今天矽谷仍然是美國最大的經濟中心,所謂“新經濟”已經促使工業模式做基本的改變。今天我們已經逐漸從以製造為中心的工業模式,進入了以服務為中心的模式。

        今天的顧客要求“高接觸”(high touch),而且是個人化(personalized)的服務,才能維持他們對某種產品的忠誠,萬維網就是一個增進“高接觸”很好的工具。也因此,公司 一定要對顧客的需求和胃口敏感,能夠推出專門化(customized)的產品,迎合需要。DELL電腦公司在網上直接行銷的許多作法就是一例。現在許多 新的軟体公司,提供“經營顧客關係”(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的軟体,增進公司對顧客的服務和照顧,也是這個道理。

        再者,萬維網增加了產品出貨的速度。以前,電腦產品的開發需要三到五年。今天,因為競爭的激烈,效率的提高,已經縮短到至少每六個月就要推出新產品。以前公司可以每一兩年作一次策略計劃(strategic planning),現在卻要先衝上戰場,再想法修正策略。因為變化的速度太快,無法太早未雨稠繆。

         張:同樣地,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因為功能的特殊化(specialized),公司間的合伙關係將會越來越普遍。

         熊: 導致公司普遍合作的另一因素,是零件的普及化(commoditization),包括電腦主機、PC板、硬盤等等,以及零件組合之間介面 (interface)的標準化。現在,很少有公司能夠將從上游到下游的產品一手包辦。將來,垂直整合(vertically integrated)的公司會越來越少,橫面整合(horizontally integrated)的公司會越來越多。由於參與作業的公司增加,利用外延網(extranet)作為公司間合作的中介,就成為這種商業模式極重要的一 環,萬維網也就益形重要。

        區:在這種模式下,中介公司就會被消滅,除非它能引進新的加值。

        阮:另外,談到網上作業就不能不談到資訊保密的問題,以及實際上和心理上的困難。這個瓶頸可能是萬維網繼續發展的最大障礙。

        熊: 萬維網的普及刺激了社會變化,影響了我們的商業行為、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形成了新的文化環境。若我們能掌握這種新文化的波浪,使其成?我們宣教和承擔文 化使命的工具,我們就可以突破瓶頸。但若只是被動地承受衝擊,沒有主動相應,我們就可能成為文化的受害者,甚至會失去下一代的心靈。

三.傳福音

        萬維網對商業的衝擊給了我們一點啟示,即傳福音者反應要快,對變動的現實要有機動的回應,方法不能一成不變。而且正如對電腦使用者而言,電腦的簡單易學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傳福音者也應當減少表達形式上的障礙,使我們的信息淺顯易懂,容易認同。

        一個機構不可能什麼都做,在網絡事工上一定要有機構之間(或機構與教會)的整合與合作。由於我們無法控制聽福音者的喜好,所以我們的聲音要多、要廣,但是不能吹無定的號角,宗派相鬥,彼此攻擊。網絡文明是民主的,沒有中央控制,基督徒在網上可以凝聚為一個有機的社區,形成一種整体的力量。

註:Tom Murphy, “Web Rules, 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the Way Consumers Make Choices”. Dearborn Trade, April 15, 200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