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也可以成为王子(新民)2013.07.23
其实,不仅这个暂时没有公布名字的男婴是王子,按照圣经的宣告,我们都可以是王子,而且是宇宙最高主宰——永生上帝的王子。 阅读全文
-
葛培理的“名人”图书馆(陆加)2013.07.15
葛培理的“名人”图书馆 建立个人图书馆是纪念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的好办法,就如历届美国总统都有自己的图书馆。更准确的说应该叫个人博物馆,把名人生平足迹中的大事系统地陈列出来供人流览和回味。 不久前我们全家开车旅行中刚好路过坐落在北卡州,夏洛特市(Charlotte, North Carolina)的葛培理牧师的个人图书馆(Billy Graham Library)。 葛培理牧师算是名人中的名人,他的布道信息被20亿人听到,其中320万人在他的布道会上回应信主。不过对我个人而言,我对用名人来弘扬基督信仰的方式效应是相当抵触的,因为人的注意力很容易聚焦在人的身上。 葛培理图书馆看似是个名人的产物,我本想走马观花一下,然后继续赶路。不想,一进入图书馆就失去了“自由”,因为他的展览是封闭式的,你只许看完一个展室,一个录影然后才可以前行,没有退路。 我看到了葛培理牧师年轻时的布道录影。不得不说,他极有个人魅力,刚毅果断,话语中带着能力。与他同台的各界名流都比他逊色不少。 葛培理在19岁时已有相当的声誉,他也是最先采用广播电视等媒体技术来扩大信息传播的布道者。他在50年代已经与马丁∙路德∙金牧师同台布道。 有几段极短的录影,记录葛培理与历届美国总统的交往。我发现一个细节,每段录影都是总统走向他(或他的讲台),而不是他走向总统。似乎在表明这是总统们来寻求他的属灵引导,而不是他附庸权势。 他曾在主流媒体的“脱口秀”(Talk Shows)里,回答口尖牙利的Woody Allen, Larry King等犀利的问题。看得出葛培理对基督信仰的深层思考和一些难题的把握,有相当的功力。 然而整个展览自始至终最大的强调,是他简单、直接的福音布道的录影:上帝的爱、人的罪、耶稣的救赎,几个展厅连在一起刚好是40分钟左右的一场布道会。葛培理牧师的布道一直都是简单直接,不用深奥的道理和思辨,不是因为他是个简单的人,而是他似乎所承接的使命就是宣讲这样的信息。 果不其然,最后一个展厅就是他的呼召,呼召人回到上帝的面前。然后就走过一组发光的十字架搭起的隧道。 葛培理牧师具有一切名人所具备的特质和成就,但他60年的工作真得看不出他有任何的努力是把人吸引到他的面前。甚至他也用他的“名人效应”,用“名人图书馆”的方式半强迫的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听到上帝的呼唤,把人的眼目转向耶稣。 2005年,人们要建葛培理图书馆。征求他的意见时,葛培理一口回绝了,他说不要让人到他面前来,人要到主面前。后来人们解释给他,说正是要用这图书馆传扬福音,他同意了。图书馆也正是这样建造的,一个有声的、传讲福音的图书馆。 阅读全文
-
史诺登的骇客任务(王星然)2013.07.02
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史上最大泄密案的主角,史诺登(Edward Snowden)近一个月来行踪备受全球媒体嘱目。六月初史诺登以出国就医为由请假,带了四台笔记型电脑及其储存的国安资料,出走香港。 阅读全文
-
“三层肉”的政治新闻(吴蔓玲)2013.07.01
“三层肉”的政治新闻 忍不住,大笑三声﹗不是开怀大笑,也不是嘲讽笑声,而是冷笑,外加些许苦笑。 一早,点阅政治新闻,看到报导施明德两个女儿开记者会,意欲为泰源事件重新定义历史定位。不过,新闻标题是“施明德次女貌似刘若英、气质清新”,而他的女儿分别才15岁和13岁。新闻重点锁定在她们的长相。哼﹗我噗嗤发出一声冷笑。政治新闻的重点应当锁定在何以必须为泰源事件重新定位。 短短一分半的新闻,有一半的时间播放了孩子们小时候和施明德先生三人所谓“三层肉”的趣味裸照,记者访问孩子是否会害羞,并且播放施明德说自己女儿外表像他年轻时的清瘦,而记者结论是在施明德眼中“孩子们万般皆好”。又是哼的一声﹗我再发出一声冷笑。施明德铁定以女儿为荣,但不是因为父亲眼中儿女万般皆好,而是为小小年纪的女儿们有独立思想,愿意为台独第一桩武装事件重新订立历史定位付出心力为荣。 诸多政治新闻中,我居然点阅了这则不是政治的政治新闻。不是为了想知道台独第一桩武装事件是否该重新定位,而是好奇想知道绝对不帅的施明德,怎么会生出气质新清的女儿﹗又是哼的一声﹗对着自己,几分讪笑,苦味夹杂。就是有我这样的好奇读者,才会有轻重不分的媒体记者。 思忖著,也许我该去查查泰源事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阅读全文
-
蔚成风气(吴蔓玲)2013.06.27
台大女医师被酒驾撞死后,民意终于促使政府通过法令严惩酒驾,并警方严格执法。但心里仍有不少唏嘘,心里想着多年来台湾过去有多少因人酒驾开车肇事而破碎的家庭,难道因着他们的学历不够高、或后台不够强,尽管新闻一报再报,但是仍然不见政府有所改善行动,驾驶者仍旧没有喝酒绝不驾车的共识。这回,我告诉自己,该满意了,政府有行动就是好事。 阅读全文
-
爱里的“矛盾”(张怡昕)2013.06.26
故事情节蛮简单,资质一般的相原琴子喜欢上了天才入江直树。本来两人悬殊太大,没有任何可能发展恋情。但是因为家里房子被毁,琴子住进了爸爸的中学好友入江夫妇家里,和直树成了一个屋簷下抬头不见点头见的朋友。后来就是两人更多了解彼此,特别是直树发现琴子身上很多闪光的品质,逐渐喜欢上这个女孩子,并且从自私学霸变得更懂得关心人的故事。 阅读全文
-
像植物一样生长(张怡昕)2013.06.23
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植物都努力地生长著。 它们有一种“单纯”,“顽强”。 阅读全文
-
不叫撒迦利亚,要叫他约翰(陆加)2013.06.17
不叫撒迦利亚,要叫他约翰 “子承父业”至今在我们华人的文化里仍有一席之地,而在2000年前的中东犹太社会就更显重要。当时的社会不给下等人自由选择职业和向上进阶的机会,作为儿子,如果不能继承父业,维系父亲为整个家族所建立的地位、身份,那将是全家族的耻辱。 我们推测耶稣是个木匠,就是因为圣经提到他世间的父亲约瑟是个木匠。 远比做木匠要好的是做祭司,在圣殿里供职,服侍上帝。这是个很“高尚”的工作;不仅如此,还加上良好的工作环境,细软的祭司服和上好的饭食。 做一个好祭司,在上帝面前敬虔、安舒的度日,再教导出敬虔的儿子,让他合情合理的继承这份工作,这大概是撒迦利亚和他妻子伊利沙伯原本的心愿。甚至众人都以为是大好事,当这对夫妇老来得子的时候,人们想当然的要给他起名叫 – 撒迦利亚!是的,让这孩子就用他父亲的名字,因为他早晚也会在殿里做祭司的!看,子承父业的观念到了何等的地步,连名字都直接继承下来。 不过,这里有个变量。上帝对这孩子的将来另有打算:他不能像他父亲一样在殿里过安舒的日子,他要活得像个野人一样,住在旷野,穿骆驼毛的衣服,吃蝗虫野蜜。因为上帝要让他有超出常人的心志,于是众人因此被吸引,用心听他所讲的话,为耶稣的到来铺平道路。 不错,这孩子被拣选,要为上帝做一件特殊、意义深远的事。可对撒迦利亚来说,抚养这样的儿子,一旦允许他走这条路,在他漫长的成长期,将会面对何等大的社会压力,人们会不会谴责他养了一个逆子?他整个家族荣耀如何维系? 撒迦利亚选择了顺服,也选择了逆境,选择了放弃:他没有给孩子起名叫撒迦利亚,而叫他约翰!这是上帝给他的名字,这是让上帝主管他一生的标志。 我们今天作父亲的,对我们的孩子一定有许多期盼。华人的父母最舍得给孩子投资,为要让他将来活的比我们还好。恰逢父亲节,愿我们悄悄地问一问自己,如果上帝在我孩子身上的旨意,与我的打算大相庭径的话,我会选择顺服吗? – 2013 父亲节 阅读全文
-
安洁莉娜‧裘莉的断尾求生(王星然)2013.06.10
最近娱乐圈和医学界,有一则炒得很热的新闻,现年38岁的好莱坞女星安洁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投书《纽约时报》,自曝因有家族遗传病史,乳癌发生率为87%(5月底才传来她的姨妈因乳癌过逝),为了防范未然,她动了预防性的乳房切除手术,把发生率降低至5%。 阅读全文
-
菲劳便当事件(二):还我一个媒体晴空(吴蔓玲)2013.06.07
菲劳便当事件(二):还我一个媒体晴空! 菲劳便当事件中,还有一位台湾立报郑姓记者脸书上PO了另一篇的便当文。为了掩饰自己的造假,他还欺骗上司,找人假扮便当店老板。最后情势所逼,他向报社坦言文章造假,因此,即日起被解职,并刑事局将传唤。这种无中生有、空穴来风的新闻,在台湾也不是头一遭了。只是这位新闻工作者踩到地雷,成为杀鸡儆猴的好案例。 其实,美国有些主流传媒有时也是任其政治立场做为判断事件的标准。举个例﹕目前还沸沸扬扬的班加西丑闻事件,美国三大电视网(CBS,ABC,NBC)几乎没有播报,而两家有线电视CNN播报了一些,只有偏向保守派的福克斯(Fox)大力追踪报导。这类新闻要是出现在20年前,铁是众媒体争相挖的新闻,但由于欧巴马团队和克林顿团队与至少三大电视网其中两家的高层主管有密切的关系,这新闻就被压了下来。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打压的媒体中,还是有新闻工作者以个人身分站出来说话。 尽管有失望,但仍有盼望。前述所提的郑姓记者上司,为负责任引疚辞职。为他的负责任喝彩﹗期盼早日见到媒体晴空﹗ 阅读全文
-
菲劳便当事件(一):说实话,是最好的策略(吴蔓玲)2013.06.05
菲劳便当事件(一):说实话,是最好的策略﹗ 就在台菲争议期间,这位“董小姐”在脸书上自称目睹了菲劳遭便当店老板羞辱一事,在网友间引起热烈讨论。由于这篇文章造成台湾在国际恶劣的形象,并且增加台菲紧张关系的张力,警方遂着手调查事情原委。 董小姐说明自己本意是好的,但也承认自己是道听途说,并用第一人称PO文。这样不诚实的行径,在警方侦讯后,依违反社维法裁罚。 联想到有时传福音做见证时面对的一个试探,就是太热情,太想上帝作为显大,于是帮上帝一个小忙,在自己的经历上帝的故事里加点油、添点料,让见证更精彩。殊不知,这一来反帮倒忙。小谎被揭发后,引人反感,甚至连原本故事中上帝美好作为也被一笔注销。严重的情况,还惹人对基督信仰满心憎恶。 说实话,是最好的策略﹗ 阅读全文
-
尊重你、我、他(吴蔓玲)2013.06.03
尊重你、我、他 台大医院女医师车祸重伤致脑死,媒体大加追究是救护车来得慢,还是急救不得当。消防局和救护人员救伤之余,还要应付媒体追究责任。 我只是想不通,为什么媒体不用同样的力气,大加口诛笔伐那位酒驾闯红灯、撞人后,还想溜的肇事凶手呢﹖那些喝酒仍坐上驾驶座的人何时脑海才清醒,明白人命关天,明白生命比一时不便(先搭小黄隔天再回来取车)的价值更可贵﹖ 我还记得学开车时,教开车的老师语重心长地一再提醒﹕“尊重人的生命﹗”不仅是你自己的生命,更是他人的生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