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接纳?先得看见(张怡昕)2013.05.27
怎么接纳?先得看见 最近读柴静的《看见》,得到很多启发。柴静在中央电视台的《时空连线》,《新闻调查》做过主持人和记者。《看见》这本书,记录了一些她采访经历中没能放进央视节目中的东西,还有一些她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感受。 书的第11章,叫“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这章记录了一次关于对虐猫事件几位主人公的采访。在一段网络热播视频中,一位穿着高跟鞋的女子,脸上带着笑,将一只小猫踩死。 这位女士曾经是护士,发生了这件事后,她离开了医院。柴静他们争取了很久,通过院长联系上了她。一开始,这位女士拒绝采访。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宾馆房间的电视里正播放一个关于虐猫事件的节目,主持人评论她,“没有人性”。 接下来还有很多互动,这里我只摘录书中的两段话。 “她说这些年,心里真是痛苦的时候,没人说,房子边上都是邻居。她就把音响开得很大,在音乐掩盖下大声尖叫……我问过她的同事,知道她婚姻有多年的问题,但她从不向人说起。她的同事说:‘她太可怜了,连个说的人都没有。’” (p. 204) “她忽然说起踩猫当天的事,李是怎么找的她,怎么说的。她根本不在乎钱,一口就答应了。他们怎么找的地方,怎么开始的。说得又多,又乱,又碎,像喷出来的,我和老范都没有问的间隙。又说起22年的婚姻,她弄不明白的感情,她的仇恨……她强调说,是仇恨,还有对未来的绝望。”(p. 205) 这些,是虐猫视频里所没有的。 柴静可能不是基督徒,但是我觉得她有很深刻的看见。她在接触真实的生活,她在花时间去了解被采访者,她把他们当作活生生的人,立体的人,不是一个贴上“罪人”标签的纸片人。 对别人的接纳,可能需要有两个基础。第一是了解别人。 他/她经历了某些事情,才成为现在这样。第二是认识自己。原来我也是这样的软弱。人各有弱点。深刻认识自己软弱的人,也更容易体谅别人的挣扎。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时间去真正了解别人,也没有时间真正去了解自己。 于是,论断来得太快,挤走了接纳与怜恤。 注: 《看见》这本书目前排在Amazon.cn图书销量第一,豆瓣上有39500用户评价,得分8.9(最高分是10). http://www.amazon.cn/%E7%9C%8B%E8%A7%81-%E6%9F%B4%E9%9D%99/dp/B00AH6OXP0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427187/ 阅读全文
-
如何感受上帝的爱(新民)2013.05.21
如何感受上帝的爱 这是今天妻子转给我的问题,来自中国唐山的一位慕道友。 先打一个比方。一个摇篮里的婴孩如何感受父母的爱?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自己婴孩期的记忆少之又少。这显然不是因为当时父母的爱太少,乃是因为我们对父母之爱体会理解与存储回顾的机能还不够成熟老练。后来长大了,我们越来越多地经历并刻骨铭心地记住了父母的爱。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对我们必要的管教,对我们苦口婆心的忠告,都是父母之爱的一部分。 同样,我们对上帝的爱,也可以寻着这个思路来体会。人类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繁衍不止,无不出于上帝起初精心美好的设计与创造,轮到我们出场,透过我们的父母,体会天父上帝的爱。我们儿时的摇篮,放在温暖的住房里。上帝创造的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大摇篮。上帝把太阳这个巨型核反应堆,悬挂在大约九千六百万英里远的天边,配合大气保护圈,给予我们足够的温暖与能源。而上帝特设的绿色植物跨国公司,以平均每秒生产上万吨碳水化合物的超产高速,为地上的活物提供瓜果菜蔬为养生之粮,植被木材为安居之巢。上帝更使用全球洋海巨型蒸馏方法,使水变云,又用大小适中的无线重力,拉扯白云如放风筝,风行天下,热冷空气相遇,凝结成纯净的水珠或雪粒,回馈大地,滋润生灵。这是上帝伟大创造之厚爱。我们对天文地理生命科学知道得越多,感恩的心就越大。 上帝的爱更是表现在救赎之恩里。人类从恩典中堕落后,就跟随恶者集体出走,远离天父,流浪在罪恶谷与死亡山里。我们都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与罪姘居,自甘沉沦。但上帝不离不弃的爱,始终没有离开人类。上帝打发自己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降落凡尘,成为十字架上代罪的羔羊,呼唤浪子,回返父家,得享永生之福。这是不惜一切代价的牺牲大爱。我们蒙恩的罪人,每每思念十架大爱,内心无不感激之至。 上帝还赐给我们父母之爱,兄弟姐妹朋友之谊,夫妻儿女之情。总而言之,天地万有,十字宝架,世上亲情,无不述说上帝对我们在在之爱。上帝的爱,如空气之弥漫,无影无踪,无色无味,无时无刻不在环绕着我们。我们生命的每一波脉搏,每一次呼吸,每一声感恩祈祷,都在见证上帝爱的真实。 阅读全文
-
“传统”的杀伤力(陆加)2013.05.16
“传统”的杀伤力 5月初,在肯德基州一个5岁的男孩因玩枪走火,射杀了他2岁的妹妹。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男孩玩的竟是他自己的枪,是不久前他父母作为礼物送给他的;而且是枪行专为儿童特制的步枪(Crickett rifle)。这种枪的扳机很小,适合于小孩子的手。 送枪给小孩子在美国曾经很普遍,我的一位60几岁的同事在8岁生日的时候就得到他的第一支枪。不少父母至今仍然非常骄傲地把“承担力、勇气、责任感”的培养归功于这一类相当悠久的“传统”。即便出了这样的不幸,这个肯德基社区的人们仍拒绝“换位思考”,坚持这个送枪的传统是绝不会停止的。 无可否认,很多传统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价值,因社会、文化的原因而被人特别拥戴。然而时过境迁,如果对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传统仍竭力维系,我想,这可能更多折射出人内心的某种脆弱和缺乏安全感了。 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如何处理传统的问题,成为教会的一大挑战。坦率地讲,今天在北美的教会和信徒,常常被人认定是“保守和维系传统”的代表(甚至我们自己也这样认为)。好的传统的确应该被保存,然而这不应当是教会的形象。使徒时代的初期教会和近代历史上许多的教会,曾经给人带来巨变,又同时驱动社会改变,这种为福音大能所驱动的突破力是我们极需要的。 很多年前,有一个教会守主餐的时候就产生纷争,因为老一代的信徒坚持只许用一个公用的大杯子传递分杯,原因是这是当时主耶稣设立主餐的方式。当一种方式、传统被认定为“讨主喜悦,最合神心意”的方式的时候,这种“传统”就被圣化为“正统”。在教会的敬拜、聚会和教导的许多方式上,这类被正统化的禁区仍然不少,也使得有些误入禁区的人伤痕累累。 再一个例子就是中文圣经新的译本的使用。当各教会在积极地筹画向E时代,被网络语言浸泡的90后的新一代传福音的时候,我们却仍然使用百年不变的译本。不错,上帝的话有能力,可以跨越文字的局限。但是,上帝的话同时也需要是道成肉身的,与时代连接,成为易读、易懂的文字。 诚然,教会需要持守亘古不变的真理,然而真理和属灵生命的传承,不是传统的方式的持续。如同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传统不应成为活泼的属灵生命的约束、甚至是禁锢。教会需要在对传统的突破上有勇气,甚至可以成为时代的见证,因为教会也承担著文化更新的使命,使福音的种子有更新的文化作为土壤而广传。 阅读全文
-
波城爆炸案的凶嫌要葬在何方?(王星然)2013.05.13
波士顿爆炸案的凶嫌之一,已经死亡的Tamerlan Tsarnaev终于下葬了。这里面有一个美丽的小故事。 阅读全文
-
为什么选派哈比人?(王星然)2013.05.09
最近,在长途飞机上终于一偿宿愿,看了期待已久的《哈比人-意外之旅》,下面这一段电影中的对话,使最近疲于奔命的我,一颗忙碌的心安静了下来。 阅读全文
-
罪的两面性(陆加)2013.05.06
罪的两面性 药厂制药,药房卖药,看起来分工很清晰,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美国,特殊情况下,药房也可以用现成的药剂配制一些简单的药品,供给极少数病人使用。大药厂的品牌药很贵,而小药房配的药成本很低,容易赚钱;药房、病人皆大欢喜。于是,个别胆大的药房悄悄地做起“配药”的生意,虽然美国药检局只容许个别配制,但他们却批量生产,变成了实际的药厂。去年10月开始,美国各地爆发的真菌性脑膜炎,后来发现,正是这样一个小药厂造成的悲剧。他们配制一种注射用的麻药,行销美国许多州。但是因制剂被真菌污染,几个月内造成了720人患脑膜炎,其中48人死亡! 究其原因:一是贪心,做药房不该做的事;二是不负责任,在消毒保障上不做该做的事。若只一方面做错,后果还不致于此。现代的制药管理监督制度一般都是多重设防,一处有漏洞一般不会出事。换句话说,即使这家药房私自制药,如能认真确保卫生条件,也不会出什么危险。 可是人之罪性就常有这种两面性:既有因贪欲驱使而积极主动做错事的一面,也有因懒惰懈怠而消极被动做错事的另一面。做不该做的事,又不做该做的事,两者叠加,就发生了如同服药过量一般的“中毒”反应。 罪性在主动、外显的一面还有报复、争竞、论断、炫耀;而消极、内隐的一面则表现为懦弱、退缩、自卑、放弃、随波逐流等等。认真的基督徒,要同时对付“旧我”的两种趋向,不让其做主掌权。 阅读全文
-
以善报恶(吴蔓玲)2013.04.29
蕾塔‧帕森斯(Rehtaeh Parsons)原本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4月初自杀身亡。探究她自杀背后的原因,激起加拿大人的愤怒。一年半以前,她被四个同校男生强暴,并且他们拍下她被强暴的照片,在学校和居住的社区到处传送。她还没时间处理强暴的惊骇和伤痛,就必须面对网络霸凌,再加上同校学生的霸凌,她接到不断的text信息,男孩子约她做爱,女孩子们骂她婊子。没有人同情她,更没有人为她仗义执言。 阅读全文
-
上帝从未远离(张怡昕)2013.04.26
我最近经历了一些“求,却不得”的痛苦。这一类的痛苦人们都有,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感觉特别深刻。难受到一个地步,我的脑袋里冒出这样的想法:“上帝就是这样冷漠”,“上帝不在乎我。 阅读全文
-
悲剧与公义(张怡昕)2013.04.22
悲剧与公义 最近发生了一些悲剧。波士顿马拉松爆炸袭击,德州化肥厂爆炸,MIT校园枪击。 还有一件让我非常难过和气愤的事情,就是复旦大学投毒案。 被害人黄洋,4月16日15:23去世了。他只有28岁。他学医,据说他选这个专业,是因为母亲身体不好。他家里条件很一般,但他很懂事。读书期间他成绩优异,拿奖学金。他很热心助人,本科时两次去支教,一次是去安徽颍上,另一次是去西藏墨脱支教。本来今年暑假他还要带队去墨脱支教。 4月1日他在寝室喝了饮水机里的水,觉得味道不对,担心室友也受影响,他还专门清洗了水桶。之后他觉得不舒服,去了医院。一开始他和医生都以为是食物中毒。很快,他的肝脏就受到严重损伤,其他器官也受到损伤,呼吸时还有血泡。他很快陷入昏迷,死前没能清醒地和父亲说上话。 现在还没有找出凶手,只是说他的室友是嫌疑人。 这不是第一起发生在校园的投毒案。1995年,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保住了命,失去了健康,失去了智慧。她年迈的父母一直在照顾她。当时的嫌疑人是朱令的室友,后来就不了了之,这起投毒案一直没有找到真凶,到现在18年了。 到底是什么样的恨能够让人投毒?可怕的是,投毒案发生在大学校园里,发生在寝室里,是一个本该气氛友好,或者至少是安全的地方。但住过宿舍的人也知道,那种近距离的接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微妙。当朱令病情不能确诊时,一些北大同学热心帮助翻译她的病历并且寻求外国医生的帮助,可朱令清华的室友们却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冷漠。 人的内心,多么复杂。复杂的,不仅是投毒者。还有知道真相却沉默的人。 曾经,对于信仰,潜意识中我有一种心态,就是觉得,一切都不重要了,就是爱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团和气!这实在是人的自欺! 审判是必要的,公义需要被彰显。上帝绝对不会和稀泥,不会以有罪的为无罪。“公义”这个字,在圣经全文中出现了263次(我不太了解圣经原文,只是在中文和合本中搜索“公义”)。 这是个神圣的词。 “饶恕”,不是轻易说的。这是只有受害人和上帝才有权利说的。 审判要建基于真相。旁观者当克制,知情者当出声。我们要谨慎不去论断,但是这不是说我们可以不作为。 投毒案可能离我们很远,但其他的罪恶可能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是否做了该做的,是否曝光了罪恶,是否抵挡了罪恶,是否替不能发声的人发声,是否尝试彰显公义? 沉默和冷漠都很容易,但是出于公义的热心和清洁的智慧,却难得。让我们祈求上帝的帮助。 黄洋,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106922.htm 朱令事件,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741528.htm 阅读全文
-
悼吕令子(新民)2013.04.18
4月15日,是不少纳税人到邮局排长队报税的日子,也是今年波士顿马拉松赛的喜庆日子。这个日子本不属于恐怖分子,但还是被恶人劫持了。爆炸声中,中国留学生吕令子与另外一名美国女子和8岁男孩,丧失了年轻的生命。素面淡装的吕令子当日早餐时抿嘴品尝冰激凌的矜持不苟形象,被永远地定格在人们的脑海里。 阅读全文
-
上帝若不搭救我(陆加)2013.04.15
上帝若不搭救我 华理克(Rick Warren)牧师4/16日在第一时间用书信的方式通告了他儿子自杀的事件,简洁地介绍了抑郁症对他儿子一生的困扰并最终夺去他27岁的生命。这一事件在教会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思考和疑问。 我曾多年经历抑郁症的困扰,同时还有一个有心理疾病、需要心理治疗的孩子。以我的个人体验来读这封信,我毫不怀疑华牧师夫妇在他们儿子身上曾付出了最大的努力:药物、辅导和祷告是在生理、心理和灵性层面上对抑郁症所能给予的最完备的“治疗”手段。我也特别体会华牧师所描述的“他儿子的真相仅有最亲近他的人才会知道”这极真实的一笔,因为心理疾病的痛苦和挣扎,多是在很“隐私”的情形下进行的,没有经历过的人和局外人,很难体会这一苦痛的强烈程度。 这一事件引发了许多讨论,特别是在教会的环境中认知和帮助“心理疾病”这一巨大的需要上,又带出许多美好的见证,许多“靠主胜过抑郁症”的经历(我个人也算是一例)。然而华牧师的书信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如何靠主面对这个问题,而是坦诚地告诉我们:他们在靠主所尽的一切努力之后,主并未像他们所期盼的那样,医治他们的儿子,结局看似是“失败”的。 我很敬佩华牧师夫妇把这样一个真实的、不尽人意的“负面”结果,毫不拖延的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其实是基督信仰中非常宝贵、却常被忽略的一面。我们常常讲“得胜”,“得医治”,或“成功”的见证—- 虽然历经苦难和挫折,然而最终因为对上帝的信心和在生命中的持守,结局无比美好,就像约瑟、大卫、但以理,或是林书豪一样。约伯最后不也是得了双倍的祝福吗?我们自己也常常是等到好的结果出来了,才会“做见证”。 仔细思想圣经,信靠上帝的人,也不都是“大团圆”的结局。《使徒行传》里记载,彼得被希律抓到监狱里,天使亲自来营救他,使他神奇出狱;然而几乎同时被捕的雅各,命运却大相径庭,上帝没有显神迹搭救他,却任由他被希律杀害了。华牧师夫妇展现给我们的是“上帝若不搭救我”的时候,在世间如何持守信心;在“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时候,如何持守对更美的家乡的盼望;一个带着伤痛、失败甚至绝望的人,如何坚持行走“标杆人生”的道路。 阅读全文
-
破碎变成美丽(王星然)2013.04.08
离我住的地方只有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底特律,有可能成为美历史上最大一起市政破产事件的主角(目前破产官司仍进行中)。密西根州长Rick Snyder已紧急任命破产专家Kevyn Orr接管底特律的财政危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