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言與思

  • 不叫撒迦利亞,要叫他約翰 “子承父業”至今在我們華人的文化裡仍有一席之地,而在2000年前的中東猶太社會就更顯重要。當時的社會不給下等人自由選擇職業和向上進階的機會,作為兒子,如果不能繼承父業,維繫父親為整個家族所建立的地位、身份,那將是全家族的恥辱。 我們推測耶穌是個木匠,就是因為聖經提到他世間的父親約瑟是個木匠。 遠比做木匠要好的是做祭司,在聖殿裡供職,服侍上帝。這是個很“高尚”的工作;不僅如此,還加上良好的工作環境,細軟的祭司服和上好的飯食。 做一個好祭司,在上帝面前敬虔、安舒的度日,再教導出敬虔的兒子,讓他合情合理的繼承這份工作,這大概是撒迦利亞和他妻子伊利沙伯原本的心願。甚至眾人都以為是大好事,當這對夫婦老來得子的時候,人們想當然的要給他起名叫 – 撒迦利亞!是的,讓這孩子就用他父親的名字,因為他早晚也會在殿裡做祭司的!看,子承父業的觀念到了何等的地步,連名字都直接繼承下來。 不過,這裡有個變數。上帝對這孩子的將來另有打算:他不能像他父親一樣在殿裡過安舒的日子,他要活得像個野人一樣,住在曠野,穿駱駝毛的衣服,吃蝗蟲野蜜。因為上帝要讓他有超出常人的心志,於是眾人因此被吸引,用心聽他所講的話,為耶穌的到來鋪平道路。 不錯,這孩子被揀選,要為上帝做一件特殊、意義深遠的事。可對撒迦利亞來說,撫養這樣的兒子,一旦允許他走這條路,在他漫長的成長期,將會面對何等大的社會壓力,人們會不會譴責他養了一個逆子?他整個家族榮耀如何維繫? 撒迦利亞選擇了順服,也選擇了逆境,選擇了放棄:他沒有給孩子起名叫撒迦利亞,而叫他約翰!這是上帝給他的名字,這是讓上帝主管他一生的標誌。 我們今天作父親的,對我們的孩子一定有許多期盼。華人的父母最捨得給孩子投資,為要讓他將來活的比我們還好。恰逢父親節,願我們悄悄地問一問自己,如果上帝在我孩子身上的旨意,與我的打算大相庭徑的話,我會選擇順服嗎? – 2013 父親節

    閲讀全文…

  • 最近娛樂圈和醫學界,有一則炒得很熱的新聞,現年38歲的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投書《紐約時報》,自曝因有家族遺傳病史,乳癌發生率為87%(5月底才傳來她的姨媽因乳癌過逝),為了防範未然,她動了預防性的乳房切除手術,把發生率降低至5%。

    閲讀全文…

  •      菲勞便當事件(二):還我一個媒體晴空! 菲勞便當事件中,還有一位台灣立報鄭姓記者臉書上PO了另一篇的便當文。為了掩飾自己的造假,他還欺騙上司,找人假扮便當店老闆。最後情勢所逼,他向報社坦言文章造假,因此,即日起被解職,並刑事局將傳喚。這種無中生有、空穴來風的新聞,在台灣也不是頭一遭了。只是這位新聞工作者踩到地雷,成為殺雞儆猴的好案例。 其實,美國有些主流傳媒有時也是任其政治立場做為判斷事件的標準。舉個例﹕目前還沸沸揚揚的班加西醜聞事件,美國三大電視網(CBS,ABC,NBC)幾乎沒有播報,而兩家有線電視CNN播報了一些,只有偏向保守派的福克斯(Fox)大力追蹤報導。這類新聞要是出現在20年前,鐵是眾媒體爭相挖的新聞,但由於歐巴馬團隊和克林頓團隊與至少三大電視網其中兩家的高層主管有密切的關係,這新聞就被壓了下來。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打壓的媒體中,還是有新聞工作者以個人身分站出來說話。 儘管有失望,但仍有盼望。前述所提的鄭姓記者上司,為負責任引疚辭職。為他的負責任喝彩﹗期盼早日見到媒體晴空﹗

    閲讀全文…

  •       菲勞便當事件(一):說實話,是最好的策略﹗ 就在台菲爭議期間,這位“董小姐”在臉書上自稱目睹了菲勞遭便當店老闆羞辱一事,在網友間引起熱烈討論。由於這篇文章造成台灣在國際惡劣的形象,並且增加台菲緊張關係的張力,警方遂著手調查事情原委。 董小姐說明自己本意是好的,但也承認自己是道聽途說,並用第一人稱PO文。這樣不誠實的行徑,在警方偵訊後,依違反社維法裁罰。 聯想到有時傳福音做見證時面對的一個試探,就是太熱情,太想上帝作為顯大,於是幫上帝一個小忙,在自己的經歷上帝的故事裡加點油、添點料,讓見證更精彩。殊不知,這一來反幫倒忙。小謊被揭發後,引人反感,甚至連原本故事中上帝美好作為也被一筆註銷。嚴重的情況,還惹人對基督信仰滿心憎惡。 說實話,是最好的策略﹗

    閲讀全文…

  •   尊重你、我、他 台大醫院女醫師車禍重傷致腦死,媒體大加追究是救護車來得慢,還是急救不得當。消防局和救護人員救傷之餘,還要應付媒體追究責任。 我只是想不通,為什麼媒體不用同樣的力氣,大加口誅筆伐那位酒駕闖紅燈、撞人後,還想溜的肇事兇手呢﹖那些喝酒仍坐上駕駛座的人何時腦海才清醒,明白人命關天,明白生命比一時不便(先搭小黃隔天再回來取車)的價值更可貴﹖ 我還記得學開車時,教開車的老師語重心長地一再提醒﹕“尊重人的生命﹗”不僅是你自己的生命,更是他人的生命。

    閲讀全文…

  •       怎麼接納?先得看見 最近讀柴靜的《看見》,得到很多啟發。柴靜在中央電視臺的《時空連線》,《新聞調查》做過主持人和記者。《看見》這本書,記錄了一些她採訪經歷中沒能放進央視節目中的東西,還有一些她個人的成長經歷和感受。 書的第11章,叫“只求瞭解與認識而已”。這章記錄了一次關於對虐貓事件幾位主人公的採訪。在一段網路熱播視頻中,一位穿著高跟鞋的女子,臉上帶著笑,將一隻小貓踩死。 這位女士曾經是護士,發生了這件事後,她離開了醫院。柴靜他們爭取了很久,通過院長聯繫上了她。一開始,這位女士拒絕採訪。他們第一次見面時,賓館房間的電視裡正播放一個關於虐貓事件的節目,主持人評論她,“沒有人性”。 接下來還有很多互動,這裡我只摘錄書中的兩段話。 “她說這些年,心裡真是痛苦的時候,沒人說,房子邊上都是鄰居。她就把音響開得很大,在音樂掩蓋下大聲尖叫……我問過她的同事,知道她婚姻有多年的問題,但她從不向人說起。她的同事說:‘她太可憐了,連個說的人都沒有。’” (p. 204) “她忽然說起踩貓當天的事,李是怎麼找的她,怎麼說的。她根本不在乎錢,一口就答應了。他們怎麼找的地方,怎麼開始的。說得又多,又亂,又碎,像噴出來的,我和老范都沒有問的間隙。又說起22年的婚姻,她弄不明白的感情,她的仇恨……她強調說,是仇恨,還有對未來的絕望。”(p. 205) 這些,是虐貓視頻裡所沒有的。 柴靜可能不是基督徒,但是我覺得她有很深刻的看見。她在接觸真實的生活,她在花時間去瞭解被採訪者,她把他們當作活生生的人,立體的人,不是一個貼上“罪人”標籤的紙片人。 對別人的接納,可能需要有兩個基礎。第一是瞭解別人。 他/她經歷了某些事情,才成為現在這樣。第二是認識自己。原來我也是這樣的軟弱。人各有弱點。深刻認識自己軟弱的人,也更容易體諒別人的掙扎。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時間去真正瞭解別人,也沒有時間真正去瞭解自己。 於是,論斷來得太快,擠走了接納與憐恤。 注: 《看見》這本書目前排在Amazon.cn圖書銷量第一,豆瓣上有39500用戶評價,得分8.9(最高分是10). http://www.amazon.cn/%E7%9C%8B%E8%A7%81-%E6%9F%B4%E9%9D%99/dp/B00AH6OXP0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427187/

    閲讀全文…

  •     如何感受上帝的愛 這是今天妻子轉給我的問題,來自中國唐山的一位慕道友。 先打一個比方。一個搖籃裡的嬰孩如何感受父母的愛?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對自己嬰孩期的記憶少之又少。這顯然不是因為當時父母的愛太少,乃是因為我們對父母之愛體會理解與存儲回顧的機能還不夠成熟老練。後來長大了,我們越來越多地經歷並刻骨銘心地記住了父母的愛。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對我們無微不至的呵護,對我們必要的管教,對我們苦口婆心的忠告,都是父母之愛的一部分。 同樣,我們對上帝的愛,也可以尋著這個思路來體會。人類祖祖輩輩,生生不息,繁衍不止,無不出於上帝起初精心美好的設計與創造,輪到我們出場,透過我們的父母,體會天父上帝的愛。我們兒時的搖籃,放在溫暖的住房裡。上帝創造的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大搖籃。上帝把太陽這個巨型核反應堆,懸掛在大約九千六百萬英里遠的天邊,配合大氣保護圈,給予我們足夠的溫暖與能源。而上帝特設的綠色植物跨國公司,以平均每秒生產上萬噸碳水化合物的超產高速,為地上的活物提供瓜果菜蔬為養生之糧,植被木材為安居之巢。上帝更使用全球洋海巨型蒸餾方法,使水變雲,又用大小適中的無線重力,拉扯白雲如放風箏,風行天下,熱冷空氣相遇,凝結成純淨的水珠或雪粒,回饋大地,滋潤生靈。這是上帝偉大創造之厚愛。我們對天文地理生命科學知道得越多,感恩的心就越大。 上帝的愛更是表現在救贖之恩裡。人類從恩典中墮落後,就跟隨惡者集體出走,遠離天父,流浪在罪惡谷與死亡山裡。我們都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與罪姘居,自甘沉淪。但上帝不離不棄的愛,始終沒有離開人類。上帝打發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降落凡塵,成為十字架上代罪的羔羊,呼喚浪子,回返父家,得享永生之福。這是不惜一切代價的犧牲大愛。我們蒙恩的罪人,每每思念十架大愛,內心無不感激之至。 上帝還賜給我們父母之愛,兄弟姐妹朋友之誼,夫妻兒女之情。總而言之,天地萬有,十字寶架,世上親情,無不述說上帝對我們在在之愛。上帝的愛,如空氣之瀰漫,無影無踪,無色無味,無時無刻不在環繞著我們。我們生命的每一波脈搏,每一次呼吸,每一聲感恩祈禱,都在見證上帝愛的真實。

    閲讀全文…

  •     “傳統”的殺傷力 5月初,在肯德基州一個5歲的男孩因玩槍走火,射殺了他2歲的妹妹。不可思議的是,這個男孩玩的竟是他自己的槍,是不久前他父母作為禮物送給他的;而且是槍行專為兒童特製的步槍(Crickett rifle)。這種槍的扳機很小,適合於小孩子的手。 送槍給小孩子在美國曾經很普遍,我的一位60幾歲的同事在8歲生日的時候就得到他的第一支槍。不少父母至今仍然非常驕傲地把“承擔力、勇氣、責任感”的培養歸功於這一類相當悠久的“傳統”。即便出了這樣的不幸,這個肯德基社區的人們仍拒絕“換位思考”,堅持這個送槍的傳統是絕不會停止的。 無可否認,很多傳統都有其特定的意義和價值,因社會、文化的原因而被人特別擁戴。然而時過境遷,如果對已經遠遠落後于時代的傳統仍竭力維繫,我想,這可能更多折射出人內心的某種脆弱和缺乏安全感了。 在如今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裡,如何處理傳統的問題,成為教會的一大挑戰。坦率地講,今天在北美的教會和信徒,常常被人認定是“保守和維繫傳統”的代表(甚至我們自己也這樣認為)。好的傳統的確應該被保存,然而這不應當是教會的形象。使徒時代的初期教會和近代歷史上許多的教會,曾經給人帶來巨變,又同時驅動社會改變,這種為福音大能所驅動的突破力是我們極需要的。 很多年前,有一個教會守主餐的時候就產生紛爭,因為老一代的信徒堅持只許用一個公用的大杯子傳遞分杯,原因是這是當時主耶穌設立主餐的方式。當一種方式、傳統被認定為“討主喜悅,最合神心意”的方式的時候,這種“傳統”就被聖化為“正統”。在教會的敬拜、聚會和教導的許多方式上,這類被正統化的禁區仍然不少,也使得有些誤入禁區的人傷痕累累。 再一個例子就是中文聖經新的譯本的使用。當各教會在積極地籌畫向E時代,被網路語言浸泡的90後的新一代傳福音的時候,我們卻仍然使用百年不變的譯本。不錯,上帝的話有能力,可以跨越文字的局限。但是,上帝的話同時也需要是道成肉身的,與時代連接,成為易讀、易懂的文字。 誠然,教會需要持守亙古不變的真理,然而真理和屬靈生命的傳承,不是傳統的方式的持續。如同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傳統不應成為活潑的屬靈生命的約束、甚至是禁錮。教會需要在對傳統的突破上有勇氣,甚至可以成為時代的見證,因為教會也承擔著文化更新的使命,使福音的種子有更新的文化作為土壤而廣傳。

    閲讀全文…

  • 波士頓爆炸案的兇嫌之一,已經死亡的Tamerlan Tsarnaev終於下葬了。這裡面有一個美麗的小故事。

    閲讀全文…

  • 最近,在長途飛機上終於一償宿願,看了期待已久的《哈比人-意外之旅》,下面這一段電影中的對話,使最近疲於奔命的我,一顆忙碌的心安靜了下來。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