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海外校園機構
-
2006年,[海外校園機構]同工經過長時間的討論,確定我們機構所要傳揚的信息是:“跟隨基督──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2007年,4月、7月和9月的海外校園通訊,分別以問答的方式說明此中心信息的重點。
-
這是一個“冷門”的事工。好比:在北美廣大的福音禾場中,華人事工是很小的一塊;而在華人事工中,針對學生、學者的事工又是更小的一塊。在這個“小豆腐塊”中,海歸基督徒的事工又是小之又小,可以形象地稱之為“小豆腐乾”了。
-
如果說時間是我們最好的朋友,那麼過去30年“海外校園”成為我生命成長中最深交的靈友。她一直陪伴著我,與我一同歡笑一同流淚,接納我的限制,理解我的軟弱,傾聽我心語,帶我走出一段段坎坷不平的生命歷練,也一同在流淚撒種竭力耕耘中歡呼收割。
-
在自己這些年的堅忍和脆弱中,有幸都有OCM相伴。往事並不如煙,因這些往事常常浮在眼前,那些OCM前輩們的諄諄教導常在耳畔,他們正如不語的玫瑰,溫暖下一程芬芳。30年很短暫,30年又很漫長,若焰晨星,不懼寂寥。
-
本文列舉了海外校園30年來發展歷程中的一些里程碑事件……
-
這十幾年,我的人生經歷了很多悲歡離合,輾轉在不同的城市工作、生活;而我在機構的角色也發生著不同的轉變——從最初的作者通訊員,逐漸成為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編輯、雜誌的執行編輯。
-
有許多讀者寫信來說,他/她因為《海外校園》而信主。 有牧者來信說,《舉目》提醒他們舉目看天,舉目看田,激勵他們負起神所託付的使命,作無愧的工人……
-
華欣牧師,曾當面贊許後面這篇力作,具有蘇牧師一直倡導的情理靈兼備的文風特質,讓我倍感自己多年來在這方面的廣閱深思,與筆耕不綴的功夫沒有白花,也格外感恩來自“海外校園”同工們的持續鼓勵。
-
記得有一回期英姐告訴我,我過去寫的稿子常有“說教”的意味。期英姐說得客氣,用“過去”形容,但我心知天父透過她來指正我。
-
在過去10年中,除蘇牧師外,[海外校園機構]的華欣牧師、基甸弟兄、Daniel弟兄,都曾多次到多倫多作講員,和校園同工見面,給我們許多的鼓勵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