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自制力

  • 基督徒父母,當你的孩子沉溺於網絡時(基甸)2021.07.21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07.21 基甸   在今天這個電子產品和互聯網絡無處不在的時代,很多基督徒父母都面臨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兒女網絡沉溺的問題。 當下,青少年沉溺於電子遊戲、動漫影圖和社交媒體的現象非常普遍,很多孩子因此影響學業、身體和心理健康,對網絡的強烈渴望變成他們不能自拔的、類似上癮的捆綁,網絡沉溺對他們的靈命,以及與父母的關係也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許多基督徒父母因為這個問題苦惱、憂愁甚至抑鬱、絕望。一些父母用盡各種辦法,包括沒收設備、切斷家中WiFi、“胡蘿蔔(獎賞)加大棒(懲罰)”、哀求、威嚇甚至搬家等等,但都很容易被更懂技術的孩子破解,或者遭孩子拒斥,而收效甚微。這更讓父母痛苦不堪。 按照筆者與華人教會廣泛接觸後得到的印象,我相信這個問題在華人基督徒家庭中,是非常普遍、也相當嚴重的一個問題。 陷於沉溺於網絡的青少年子女的基督徒父母,應該如何面對這個問題?我們要如何做,才能給予陷於這個問題中的孩子正面和切實的幫助? 筆者自己的兩個兒子,在青少年時期都有網絡沉溺的情況(現今大兒子已經工作,似乎不再受到這方面的困擾;小兒子今秋即將進入大學學習,我們還在繼續為他禱告)。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希望跟有同樣難處、面臨同樣挑戰的基督徒父母,分享一些我認為很重要的聖經原則和個人體會。 有幾點值得提醒和共勉:一是我們需要對網絡沉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了解;二是我們需要學習不惹孩子的氣;三是我們需要用以福音為中心的方式,陪伴、引導有網絡沉溺的孩子。   一、我們需要對網絡沉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了解。 首先,不是每一個缺乏自制、在網絡上可能花太多時間的青少年,都有我們這裡說的“網絡沉溺”的問題。以下典型的網絡沉溺“癥狀”,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孩子是否屬於“沉溺”: 過度使用:強制型的網絡使用和網絡上過度的時間消耗; 斷癮癥狀:在限制網絡使用時,出現諸如抑鬱和憤怒的斷癮癥狀; 忍耐性:出現明顯的對更好設備、延長上網時間和更多應用軟件的渴求; 消極後果:出現多種由於網絡使用導致的消極影響,包括在學業和人際關係中的不良表現。 其次,今天的心理學和基督教輔導學,對網絡沉溺已經有更多的認識。例如以下幾點,對正在被這個問題困擾的父母可能有會幫助: 研究表明在青少年與成年初期(12-29歲),網絡沉溺的風險更大。這意味著很多孩子最終會因為長大,走出網絡沉溺的牢籠。 關於網絡沉溺是不是一種成癮性的精神疾病,心理學界尚無定論。目前心理學界傾向於認為網絡沉溺是一種病態行為,但網絡媒體本身並非是像毒品那樣的致癮之物。 網絡沉溺的成癮性與商業網絡的刻意設計有關。特別諸如帶有角色扮演、特別容易“入戲”的電子遊戲等等,本身就是以使人上癮為設計目標的。不僅孩子會上鉤,即使大人也很容易被捆綁。 網絡沉溺可能與抑鬱症、色情、毒品等方面的成癮關聯及混合。 網絡沉溺只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表象,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更深層的問題,如自我形象低落、同儕壓力、屬靈低潮,等等。 這些認識也提醒我們,在幫助孩子克服網絡沉溺的過程中為他們禱告,並用聖經的價值觀和基督福音來幫助他們的重要性。   二、學習不惹孩子的氣 聖經教導我們基督徒父母,兒女是上帝所賜的產業(參《詩》127:3),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教養孩童走當走的道路(參《箴》22:6),幫助他們“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參《申》6:5-6)及愛人如己。當然也包括教導他們怎樣依靠上帝克服自己的軟弱和缺乏自制。 但同時聖經也特別提醒,我們“不要惹兒女的氣”(參《弗》6:4,《西》3:21)。不“惹氣”不是說是非不分、一味遷就、縱容、溺愛,而是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謹慎自守,不要憑著我們敗壞的血氣,說出虐待性質的話、做出傷害性質的事,例如詛咒、謾罵、體罰過度或失控、偏心、不斷嘮叨無法自制,等等。我們不可傷害孩子,讓他們“失了志氣”(參《西》3:21)。 “惹氣”是我們憑著人的血氣、用帶著“老我”的罪性的方式,來回應孩子不聽話的問題。而上帝的心意是要我們靠著聖靈的幫助,用敬虔的態度和方式來回應生活中的難處和困境。 正如提姆·連恩和保羅·區普在《人如何改變》中所說,假如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我們就對他們失去了應有的耐心,結果就會產生很多新的問題。一旦我們犯了“惹氣”的罪,即使孩子能依照我們的話勉強去做,問題也得不到解決,反而會變得更糟。但如果我們能用敬虔的態度和方式去處理,雖然不能保證孩子的反應一定符合我們的意願,但是至少上帝要在孩子生命裡做的善工,不會因為我們的罪而受到阻攔(註)。 孩子陷於網絡沉溺,對於基督徒父母無疑是很大的考驗,挑戰我們的耐心和智慧。一味地“圍追堵截”、想盡一切辦法阻止孩子上網是徒勞無益的。不斷訓斥、跟孩子吵甚至打罵孩子,更不可取。 此時,父母除了好好為孩子禱告,只能用愛心和耐心對孩子進行正面的引導,跟他們一起禱告,陪伴他們走出困境。當我們這樣陪伴孩子時,我們自己的身心靈各方面也在與孩子一同成長。 改變可能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其實孩子很可能是陷於傷痛、懊悔,自卑、絕望、自暴自棄等交織在一起的情緒中,因為勝不過罪而“失了志氣”。父母這時候最不應該跟他們“鬧翻”,一旦被他們“拉黑”,就斷絕了交流的可能,無法維繫親子關係。 這時候,我們更需要多陪伴、鼓勵孩子。同時,也應該省察,若是我們自己也在社交媒體等方面,有缺乏節制和忍耐的問題,我們也需要悔改,並採取實際行動操練自制,在孩子面前有好的見證和榜樣。否則,孩子將會很快看穿我們的假冒偽善、“說得做不得”,這對他們的信仰將造成打擊和損害,以後我們無論話說得多屬靈,他們都會認為是虛偽的。 “不惹氣”並不是“佛系”處理,不管不問。從正面的角度來講,我們可以在家裡設定一些好的家規,養成好的習慣(例如設定每天上網時間的限制、所有電子設備晚上都不能帶入臥室,等等),跟孩子約定一起做“社交媒體禁食”或“數位安息日”等培養節制和耐心的實際操練,也可以多花些時間跟孩子一起鍛煉身體、到公園遠足、做一些手工、玩非電動的遊戲,等等。不是光有禁令,而是也鼓勵孩子花時間做一些有益身心靈健康的事情。   三、我們需要以福音為中心,陪伴、引導有網絡沉溺的孩子。 網絡沉溺的表象背後,通常都有更深層的屬靈問題。因此,我們需要用禱告的態度來到上帝面前,尋求智慧,祈求聖靈幫助,以福音為中心,鼓勵孩子靠著上帝的恩典“攻克己身”(參《林前》9:27)、與罪爭戰。 了解以下網絡沉溺的怪圈,對我們用聖經價值觀輔導陷於網絡沉溺的孩子,應該有幫助。 所謂網絡沉溺的“怪圈”,是指網絡沉溺陷於如上圖所描述的這種惡性循環: 孩子在生活中經歷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抑鬱和壓力; 孩子選擇用退縮來回應痛苦,疏離父母和他人,自我封閉; 孩子在網絡遊戲和動漫等中尋求解脫和紓解,陷入沉溺和捆綁,遊戲和動漫等成為替代正常關係的“偶像”; 遊戲和動漫等為孩子帶來短暫的壓力紓解; 但這種紓解不可能持久。短暫的紓解一旦消退,孩子就會被罪疚感和羞恥取代,陷入自責、自恨; 罪疚和自責導致屬靈的黑暗和絕望,進而加深孩子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抑鬱和壓力。然後孩子又回到第一個狀態,進入下一個循環。 用基督教信仰的價值觀來幫助孩子,就是要幫助孩子走出這樣的惡性循環。我們需要幫助孩子用敬虔、屬靈的態度和方式,去應對生活中的痛苦和難處,在孩子陷入網絡沉溺之前,就引導孩子靠著上帝的恩典脫離惡性循環。 我們可以通過溝通、交流,多了解孩子在生活中遭遇的更深層的問題,和他們內心的掙扎,跟他們一起禱告,求主幫助他們能對自己在基督裡的身份有正確的認識,明白他們在上帝的眼裡是何等的寶貴,以至上帝的獨生愛子為他們在十字架上捨身,好讓他們可以蒙恩得救,罪得赦免。 我們成為上帝寶貝的兒女,我們的價值不被他人和這個世界定義。我們的盼望不在我們自己有何等堅強的意志,而在於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恩能救我們“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參《彼後》1:4),並幫助我們在生命裡結出忍耐、節制、敬虔的果子。 我們的信心是建立在上帝的應許上的。因著基督已經完成的工作,我們可以用嶄新的態度和方式,去回應生活中的痛苦和壓力。當我們身陷痛苦、抑鬱時,可以選擇不用網上遊戲、動漫等等作為逃避,不讓他們成為我們解壓的偶像,而是跑向上帝,轉向十字架。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在上帝面前有真實的悔改,而不僅僅是陷在悔恨、自責的情緒中走不出來。我們要從自我中心的、屬世的憂傷,轉向以上帝的愛和管教為中心的屬神的憂傷。 真實的悔改會讓我們認識到,我們無法靠自己的努力和意志力去克服網絡沉溺,我們只有更加依靠上帝,把盼望放在耶穌基督的恩典上。在上帝的恩手中,我們經歷的掙扎最終被上帝使用,來幫助我們生命成長,結出真實的改變的果子。 在主耶穌再來、新天新地降臨之前的“天堂的這一邊”,我們還走在成聖的路上。我們還會犯罪、跌倒,包括被網絡的誘惑、過犯勝過。但最重要的是,每當我們跌倒時,我們都需要馬上回到十字架前,祈求上帝赦免,並賜我們力量重新站起來。 這也提醒我們這些做父母的,當孩子“偶然被過犯所勝”時,我們應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參《加》6:1),而這對我們自己的信心、耐心和愛心都將是很大的考驗。我們同樣需要依靠上帝的恩典和十字架的大能。我們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也有的弱點,並讓孩子懂得,即使我們這些“大人”,在與罪爭戰時,仍然要靠上帝的恩典,要靠我們不斷的悔改和信靠。這是陪伴孩子一起跟網絡沉溺搏鬥的最好的方式,能夠幫助孩子體驗福音帶來的赦免和屬靈的力量。 所以,雖然在人看來,孩子陷於網絡沉溺是很不幸、悲催的壞事,但對於孩子的信仰,也許是一個上帝藉著他們生命中的“荊棘”和“炎熱”(借用《人如何改變》中的形容)幫助他們成長的途徑。…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