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症下藥 ——向90後富裕的一代傳福音(郭開智)

本文原刊於《舉目》雜誌67期

郭開智

BH67-29-7435-Natasha Hsu摄R60         2012年3月1日的《世界日報》,轉載了“國際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簡稱IIE)新出爐的在美國際留學生報告:自2010年以來,大陸留學生超過印度,成為美國最大的留學生群體。2011年,其人數增長23.5%,達15萬7558人,從原來占國際留學生的18%,增加至21.8%,蟬聯第一。

       全美各州國際留學生最多的前10名,分別為加州、紐約州、德州、麻州、伊利諾州、賓州、佛州、俄亥俄州、密西根州和印第安納州。受到預算衝擊的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系統,正破紀錄地招收付高學費的外州和國際學生。近二年,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人數,增加了12倍。

       《紐約時報》指出,中國赴美留學生,處於爆炸式增長中。他們大多數來自中國迅速崛起的富裕階層,負擔得起全額學費。

       2011年,有180個小留學生來到筆者所在地UC I(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其中,絕大部分是在中國大陸高中畢業,來此讀強化英語。待英文過了關後,再選擇專業就讀。

 

第二天買寶馬

       一提起“富二代”(編註),人們腦海中立刻出現不少貶義詞:嬌生慣養、好吃懶做、炫富張揚、揮霍無度、胸無大志、精神空虛……

       北美崔哥的脫口秀,將部分90後留學生描寫得淋漓盡致:“第一天來美國,第二天買寶馬,第三天闖了禍、壞了車,第四天再買一輛。”

       中文報刊時有報道他們的劣跡。其中一則發生在某中餐館:一夥無法無天的“富二代”,在餐館裡大聲喧嘩。老闆前來制止,他們便大打出手,致使老闆臉上縫了幾針。

 

背景,以及現狀

       如何向這代富裕的小留學生傳福音呢?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他們的背景和現狀:

       90年代後出生的孩子,其爺爺輩的青春,被無窮無盡的政治運動所摧殘;父輩的青春,被“讀書無用”和“上山下鄉運動”所浪費;他們自己的青春,則被物欲橫流的虛華所淹沒。他們的父母因為忙著掙錢,疏忽了對孩子的關懷。父母們認為滿足了孩子物質上的需要,就是愛。

       其實,這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最缺少的就是愛。他們最最需要的,也就是愛。因此,我們要用天父的愛來吸引、溫暖他們。

 

變成繁茵似錦

       我們夫妻打開家門,為主傳福音,已有20多年的歷史。超過1萬人次,到我家聽過福音。

       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對象,我們採取了不同方式。2009年以來,我們將每月一次的大型福音聚會,改成兩週一次的小型福音餐會。對象是從大陸來UCI的短期訪問學者。

       到了2010年秋季,湘寧姊妹將二位小留學生,帶到教會。我們開車接送他們參加主日崇拜和週五的團契;每週一次邀請他們來我家共進晚餐,配合教會向他們傳福音;趙牧師和師母親切探訪他們;教會的弟兄姊妹送家具、當車夫,帶他們辦理相關文件,採購生活必需品,幫助挑選汽車以及解決法律上的麻煩……

       我們深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因此在每週二的禱告聚會上,指名道姓,一一為孩子們的靈魂得救向上帝祈求。“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太》7:8)

       半年後,有3位小留學生受洗。

       當主耶穌入駐他們心中,他們不再是無根的浮萍、無舵的船隻、無意義的偶然、無盼望的生物。他們的人生由虛空轉為有意義,心靈由荒涼變成繁茵似錦。

 

秘訣:對症下藥

       參加福音聚會的孩子日益增多,我們傳福音的形式,也從個別傳道,轉為每週一次舉辦“愛宴”,以及每月一次“福音聚會”。聚餐後,播放《彼岸》福音影片,或者遠牧師佈道的DVD,然後提問、討論。最後,牧師呼召。如有願意跟隨主的,牧師當即帶領他(她)做決志禱告。

       接下來,弟兄姊妹配合牧師,做跟進的工作。牧師為決志者上受洗課。待瓜熟蒂落,受洗成為基督徒。

       孩子們受洗之後,教會幫助他們儘快斷奶,進入吃乾糧的階段。如何用上帝的話裝備他們,並用大使命來鼓勵他們,使之成為神國的精兵?秘訣是:對症下藥。

       如何對症下藥?我們首先要瞭解90年代後出生,富裕的一代的特徵:

 

× 父母為賺錢,對孩子關愛不足

       父母錯誤地認為,滿足孩子物質上的要求,就是愛。其實,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被關愛、被認同、被接納。因為,在物欲橫流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心靈非常空虛;在熙熙攘攘人群中行走的獨生子女,其實倍感孤獨。

        那些到UCI的小留學生,很多就是如此。

        當他們來到UCI,住進空空如也的宿舍,教會的弟兄姐妹,立即從各家收集到實用的家具和餐具,送到他們的住處。對此,有一位叫阿斌的男孩子,警告另兩位男孩弘業和繁浩:“小心!他們白白送來這麼多東西,一定有什麼目的。別上當受騙!”

       不久,一個週末的晚上,他們在我家的“福音聚會”中,觀看《彼岸》DVD。阿斌被上帝無緣無故的愛,感動得痛哭流涕,當場決志信主,並和弘業和繁浩一起,於復活節受洗。

 

×不知所措,對未來迷茫

       這批自幼被父母溺愛的小留學生,從安逸、舒適的環境,突然來到陌生的國家。面對著情感的孤單、學習的壓力、文化的隔膜,他們不知所措,對未來十分迷茫。

       我們用聖經引導他們,讓他們明白,“明天”對世人而言,只不過是一個時間單位,充滿了不確定性。對基督徒而言,“明天”卻掌握在上帝的手中。上帝對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美好的計劃。

 

×反感說教,不願受人支配

       他們對說教反感,言行不願受人支配。然而,若他們認為某人可以依賴,又非常願意順服。他們遇事很有主見,對是非的判斷全憑直覺。

       面對這些孩子,我們必須身教重於言傳,努力在生活、學習中,活出基督的式樣,行事為人均按照聖經的原則,讓孩子們在基督徒的身上,看到上帝的愛和平安、喜樂的生命。

       教會牧師和幾位弟兄姐妹,經常邀請孩子們到家中享受美食。艾德和我則在每週三舉辦愛宴。在愛宴前,我們用中英文播放、朗讀一節《詩篇》。謝飯禱告時,我們將每一個孩子的需要,交託給上帝。

       帶領“青年團契”的春美姊妹,將整個身心都放在孩子們身上。她除了帶領孩子們的主日學和週五團契外,週六的早上,還和他們一同爬山和靈修。

       2013年,上帝差遣本恩傳道來到我們教會,專職服事年輕人(本恩是美國傳教士的後代,出生在香港,會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廣東話)。他們夫婦帶領年輕學子去Big Bear(大熊湖),舉行“活石冬令會”,讓孩子們更多認識上帝的兒子。

       我們努力按照上帝的吩咐,讓孩子們在異國他鄉感到“家”的溫暖。教會不僅用物質的糧食餵養他們,更主要的是用靈食供應他們。上帝的話語,很快地沁入孩子們的心中。

 

× 無拘無束,勇於表達

        這些孩子無拘無束,在任何場合,都敢於表達自己的理念。對此,我們首先要耐心傾聽他們。然後,用愛護的心態、合宜的言語,引導他們,讓他們對聖經真理心服口服。

 

× 喜歡交友,愛好群聚

        2010年,我們帶領兩位留學生信主後,他們主動地用自身的經歷,去影響周圍的人,並熱情地邀請同學、室友和親戚,參加教會活動。如同滾雪球一般,教會成長非常迅速。

        孩子們受洗後,教會繼續禱告:求上帝堅固他們,在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不斷長進。教會要求“青年團契”的每一個孩子堅持參加團契、主日學及主日敬拜,在上帝的話語上扎根、成長,彼此相愛,在學習和生活中有美好的見證。

       教會按照孩子們的不同恩賜和靈命的深淺,為他們量身定做裝備計劃,希望他們參與教會的服事,並在事奉上帝的過程中成長。例如,請他們在主日敬拜時,負責招待、音響、搬桌椅、設講臺;在每週五團契和每月一次的“福音聚會”中,帶領詩歌敬拜,等。

       第一批受洗的弘業,已成為教會事奉的主要同工。當孩子們在教會中感受到自己被關愛、接納和信任之後,自然地產生了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

 

編註:富二代,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家富一代的子女,以繼承巨額家產而知名。來美留學生雖非都是實質上的“富二代”,但確實是相對較富裕的一代。

作者來自四川,在UCI醫學院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現半退休。

One response to “對症下藥 ——向90後富裕的一代傳福音(郭開智)”

  1. sarah Avatar
    sarah

    真不容易!很多好建议,提醒。

    读到下面这段时,感到他们好像是检验基督徒的试金石呀 =)

    “ 他們對說教反感,言行不願受人支配。然而,若他們認為某人可以依賴,又非常願意順服。他們遇事很有主見,對是非的判斷全憑直覺。

    面對這些孩子,我們必須身教重於言傳,努力在生活、學習中,活出基督的式樣,行事為人均按照聖經的原則,讓孩子們在基督徒的身上,看到上帝的愛和平安、喜樂的生命。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