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山萬水,我不獨行 ──葛培理的生命秘訣(吳蔓玲)

吳蔓玲

本文原刊於《舉目》68期BH68-22-7615-圖1.1r

          無論從信仰或是世俗的角度看,葛培理牧師(生於1918。編註)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他是歷史上直接向最多人宣講福音的一位。早在80年代初期,他的足跡 就已遍及5大洲。不但如此,通過電視、廣播、電影和網路,他曾向180多個國家的人民傳揚福音。影響福音派信徒深遠的《今日基督教》雜誌 (Christianity Today)和《抉擇》雜誌(Decision),就是因他的異象而創辦的。

          他曾經獲贈美國國會最高榮譽的金質獎章,英國女皇也頒發榮譽爵士頭銜給他。真要細述他一生的經歷和殊榮,需要一本厚書才能說明白。然而,最吊詭的是,成就 根本不是葛培理追求的目標。他一生兢兢業業,只求專一宣揚基督的福音。是什麼生命的秘訣成就了今日的他呢?

與上帝同行──重視禱告、讀經、聆聽上帝

        BH68-22-7615-圖1.11-1918年,6個月大的葛培理與他的母親。r他所有的事工決策都是禱告得來的。不只他自己禱告,他也要求同工,以及佈道大會所在的當地各教會,要有合一的禱告。沒有足夠的禱告,聆聽上帝的心意,他是不會採取行動的。

         負責統籌葛培理佈道會長達28年之久的史德林.休士頓(Sterling Huston )曾說:“葛培理清楚知道自己行在上帝的旨意中。”並且“他最後的決定,以及他作決定的過程,讓他手下的人安心,並一起精力充沛地著手進行。他過去的紀錄 好得無比,總是在恰當的時刻,去到正確的地點舉行佈道會;而上帝對佈道會的祝福,確認了決定的正確性。”

          葛培理是怎樣聆聽上帝的?他的夫人路得曾提到他的讀經生活,不是那種清晨起床定時定量的讀經方式,而是天天、大段大段、早晚都讀,求主用經文說話,且這並 不包括預備講章的讀經。由於葛培理常年在外帶領佈道會,行程緊湊,每天作息無法固定,他對上帝話語的不斷追求和愛慕,更顯寶貴。讓自己積極聆聽上帝的心意,正是他與上帝同行的主要秘訣。BH68-22-7615-圖1.10-1925年,7歲的葛培理與父親和妹妹凱瑟琳(Catherine)r

效忠基督,超越政黨、宗派、文化、種族

         葛培理對基督絕對忠誠,不畏懼人來的施壓,不貪戀掌聲,不計較個人得失,只在乎行在上帝的心意中。他的國度觀是超越政黨、宗派、文化、種族的,然而,這也讓他飽受攻擊。  

           他早期出來佈道時,政府仍實施種族隔離政策。在1952年一 次美國南方聚會中,他親手拆去隔開黑白種族會眾的繩子,因他堅信在十字架前,人人平等。自1953年田納西州查他奴加市佈道會開始,葛培理的所有佈道會都 不再實行分隔政策,比1954年美國最高法院頒令還早了1年。當時,擁有這樣道德勇氣、持守永恆上帝的價值觀、超越種族和文化傳承的牧者,實在少有。

          再舉一例:自1960年在華府的佈道會之後,他屢次婉拒此區教會的邀請,直到1986年,當地黑人和白人教會終於攜手同工,才首肯。然而,由種族歧視而來的 壓力,遠遠不及日後他在冷戰期間,親訪莫斯科時的責難大。從他公開接受邀請後,全美就掀起軒然大波。有人說他幼稚天真、被人利用;也有人說他為克里姆林宮 的宗教政策貼金;甚至有人說他叛國。批評不僅來自教會外,也來自教會內。

          BH68-22-7615-圖1.9-1937r從莫斯科回來後,他更成為眾矢之的。他被指責對蘇聯基督徒的苦難漠不關心,莫斯科之行是盲目又幼稚的行為,對宗教迫害的證據視若無睹等等。美國報章刊出了許多針對他的諷刺漫畫,就連他的好友單憑新聞報導,也感到迷惑而傷心。

         其實,此行是他長時間禱告、確定上帝旨意後作的決定。行前,葛培理清楚表明去莫斯科要公開談論人權,但作為客人,他絕不會發出譴責──他不會為了贏取西方世 界歡心,而失去在東歐傳道的機會。不但如此,葛培理並沒有因為回美後所承受的龐大壓力,而改變自己稍前在蘇聯受訪時的言論。這份誠實正直,為他贏得蘇聯政 府的信任,也為他大開東歐的傳福音大門。不過,他劃時代之行終得平反。1990年,老布希總統當眾稱讚他是屬上帝的人,才會早就感受到上帝推動的手。BH68-22-7615-圖1.8-Sep 1949-Billy Graham first crusade in LA. 350000 people-8 weeks at Washington Boulevard and Hill Street.r

         另有一事值得一提,就是儘管他註冊為民主黨員,但與政界的關係一直是跨越黨派的。他和路得與幾任不同黨派美國總統之間,保有美好的友誼。他之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著他誠實正直的品格,贏得許多政治領袖的信任。

         其實,葛培理牧師有許多從政的機會。詹森總統曾當著許多採訪記者的面,大力鼓勵葛培理競選下一任總統。不但如此,尼克森總統也曾表達,要給他大使的職位、內 閣閣員,或任何他要的職位。也有德州億萬富翁表示只要他肯參選總統,就捐款6百萬美金。儘管這些機會是何等吸引人,他對每個邀請都回答:“上帝呼召我是去 佈道,只要我還活著,我不想作其他的事情。”據說,葛培理牧師年輕時還有好萊塢找他拍片去。然而,他就是專一致力於上帝的呼召。

R面對批評的胸懷

          每位領袖都會遭受批評,但面對批評的反應,使他們脫穎而出。葛培理在85歲服事末期時,仍說:“我仍在施工中。"葛培理會不會被批評給激怒?當然會。不過,他定意要愛上帝,以愛領導、饒恕,甚至向“敵人"學功課。

          媒體和評論家多半對晚年的他口下留情,但在他年輕時並非如此。尖酸地批評,常如影隨形。從年輕時牧會就被“鬧事會友”攻擊,而後到各地佈道更是不絕於耳。

           葛培理曾被自由派和世俗作家描述為“道德侏儒”、“神經病”、說一些“戴著神聖面具的謊言”。連他在某位總統就職典禮所作的禱告,也被稱為“喧鬧的高談闊 論”。並且,有一所自由派神學院描述他的事工是“屬靈強姦”。保守派的人對他與天主教徒、自由派的人結盟十分生氣,態度很兇惡。由於他是來自保守派的背 景,所以保守派的批評格外刺痛他。

          還有一位過去的同工曾對當地電視臺說,葛培理“加諸於耶穌基督的傷害,遠勝於任何活在世上的人類”,並且建議葛培理的支持者要如此祈禱:“親愛的主,求你祝福這位帶領基督徒背叛上帝話語、並且為敵基督開道的人。”

         葛培理怎樣面對這些使他深感痛苦的殘酷批評?他多半是置之不理。他擔心若是回應攻擊,會減損自己事工的效力。Billy Graham's Farewell Message of his Last Crusade

         他曾說明自己的處理方式:“再也沒有比讓我們停止事奉,開始回應批評,追蹤惡劣的謊言和惡意的傳聞,更讓撒但歡喜快樂的。”他又進一步說明:“靠著上帝的恩 典,我可以繼續傳講耶穌基督的福音,並且不屈服於揭發隱私、謾罵中傷,以及爭辯小事等行徑。”就是這樣寬廣的胸襟和誠實正直,在時間的長流中,為他贏得不 少敵人,成為好朋友。

         他從年輕時代起就好學不倦,並且樂意聆 聽親近者的建言,包括妻子。他的朋友們常常指出路得在葛培理的成就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不過她的建議往往很尖銳。譬如:50年代她聽到葛培理考慮要選總 統,就打電話給他,說她“並不認為美國人會投票給一位離婚的總統;要是他離開事奉崗位,他肯定會收到一份離婚證書。”

          附帶一筆,他們夫妻情深。他上臺領國會金質獎章時,曾致辭:“我特別感激內子路得,更高興我倆共得這份榮譽。在上帝呼召我倆承擔召命的事上,沒有人比路得所 作的犧牲更大。”而在晚年時,路得已是醫院的常客,葛培理曾描述“路得是我所見最有鬥志和韌力的人,她足不出戶,卻令全室生輝!”這稱讚是何等美麗!

          他的樂意聆聽,不僅是對親密的妻子和朋友,也是向著批評自己的人。某次,有位作家糾正他說的話,指責他無視於貧窮者的感受。葛培理寫了一封道歉信,並鼓勵對 方在必要時“從後面踢我一腳"。自此以後,他更留神自己的話。可見接納尖銳的建言,不僅是他謙卑的流露,也是他不失腳的保護傘。

千山萬水,我不獨行

BH68-22-7615-圖3:George Beverly Shea's Funeral-2014-4-21r          在他長久事奉的年歲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與當年一起成立葛培理佈道團的4位同工,同心服事五、六十年到老。這樣合一的見證是少有的,而他們一起同工的績效,更是無法用三言兩語盡述。

         研究葛培理領導秘訣的海羅德‧梅拉(HaroldMyra)和馬歇爾‧雪萊(MrshallShelley),針對他的同工關係指出,葛培理是個十分謙卑的學習者,給予能幹的同工十足的自由。

          他們能一起忠心服事到老的秘訣,除了彼此看重且彼此守責外,他們也深知,屬靈熱忱並沒有讓人免於貪婪、驕傲、情慾、野心的引誘。因此,他們在成立佈道團之初,為防範落入佈道者常掉入的陷阱,訂立了“莫德斯多宣言"4原則:

第一、謹慎處理金錢

         有些佈道家會訴求強烈的情感,要人奉獻。葛培理佈道團決定要竭盡所能地避免濫用財物,對奉獻之事輕描淡寫,並且倚靠當地委員會事先所籌募的捐款來舉辦聚會。此外,他們不採用愛心奉獻的傳統,一律成為受薪同工,不接受個人酬金。

          為 了達到彼此問責,葛培理成立了一個董事會,由重要的領袖組成,並且授權給這個董事會,接受它的監督。曾擔任董事的比爾.波拉得(Bill Pollard )分享:“多年前,葛培理計畫在初夏去歐洲,而8月份在匈牙利已安排了聚會。那時葛培理的健康狀況並不好,服用很重的藥物。在董事會中,他說,‘從歐洲聚 會結束之後至匈牙利佈道會開始,也就是8月第二週的這段時間,我徵求你們的同意,讓我待在歐洲預備講章,避免旅途的勞頓。’"

          儘管葛培理是整個團隊的領袖,但連把金錢花在這樣理所當然的事上,他也要先徵求董事會的同意,足見他看重且堅守彼此問責的心志。我想就是因為這份願意讓他人來檢驗自己的謙卑心懷,保守他和他的同工一起事奉50多年而不羞辱主名。

第二、避開性的陷阱

         他們團隊的成員,嚴格遵行除了妻子外,絕不與異性單獨相處。在出外佈道時,他們團隊會一起旅行,訂的旅館房間都是彼此相鄰,或至少在最近距離的房間。由於不 單獨旅行,他們把試探減低到最小。在這個與異性見面是稀鬆平常的時代,他們嚴格不與異性單獨會面的堅持,似乎看起來很老古板,也不切實際。但就旅行佈道者 在旅館所面對的孤獨試探而言,這項決定無疑是對症下藥。然而,他們並不教條化。舉個例,1983 年當時阿肯色州州長夫人希拉蕊.克林頓( Hillary Clinton)要求與葛培理私下會面。他同意在阿肯色州一家餐廳中央的桌位,在眾目睽睽之下與她共進午餐。

          他們不是死守教條,不近人情地斷然拒絕,而是本著愛心、智慧,有時甚至寧可自己不便,來服事人。

第三、不批評其他事奉者

          許多佈道家傾向把事奉成果帶離當地教會,甚至公開地批評當地教會的牧者與教會。葛培理團隊深信這樣作不合乎聖經。他曉得就長期而言,把自己的核心事工與其他人的事工連結起來,效果會更持久。

          儘管人的本性愛做獨行俠,享受獨自作決定的快意,但是葛培理佈道團決心要與所有曾在公眾場合、一同宣揚福音的同工們合作,避免有反教會與反牧者的態度。並且要把事奉成果帶給當地教會,讓他們跟進。

第四、不誇大成果。

          有些佈道家常有誇大自己成就的傾向,宣稱自己的聚會有很高的出席率,葛培理佈道團決定要避免任何提高數據嫌疑的作風。他們接受當地警方或其他官方組織所估計 的人數,就算團隊覺得那些估算過低。並且,他們稱講道後呼召進前來的人是“詢問者”,而不是“初信者”。畢竟,沒有人知道人靈魂的深處發生了甚麼事,葛培 理佈道團選擇不冒然結算屬靈的成果。這是向誇大自己成就的試探,爭戰的另一個方法。

BH68-22-7615-圖2:WITH Ted smith生命和事工的標記

           葛培理佈道團承諾,在自己的名聲和事工報告上,要持守誠實正直。葛培理曾表示︰“在實質上,這個(莫德斯多)宣言對我們並不是一個轉捩點,我們過去總是持守這些原則。然而,這個宣言的確在我們的心思意念中生根了,誠實正直的決心是我們生命和事工的標記。"

          儘管這四項原則是針對旅行佈道者而訂,但值得每一位服事上帝的人進一步思考,如何能針對自己服事的特質,建立某些原則,防範自己落入金錢、性、權力、名氣等教會領袖們常遇的陷阱。

           1988 年,葛培理夫婦拜訪當時已是風燭殘年、視力幾乎全失的王明道牧師。臨別時,葛培理問王牧師有沒有從主來的話送給他們。王牧師沉吟半晌,說:“你務要至死忠 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這話道盡了26年後,高齡96歲的葛培理一生的寫照。其實葛培理的身體,從年輕時就一向不怎麼好,許多時候他是抱著病 主領佈道會的。而他一生竭力向主持守忠心,有太多精彩的經歷、智慧的抉擇、生命的榜樣,值得後輩學習與傚法,可惜短短篇幅無法盡述。

 

參考書籍:

  1. 海羅德.梅拉(Harold Myra)、馬歇爾.雪萊(Marshall Shelley),《葛理翰的領導祕訣》,基石文化公司。
  2. 鮑樂基(John Pollock),《葛培理傳──世紀佈道家的故事》(The Billy Graham Story),海天書樓出版。

作者現居加拿大。

One response to “千山萬水,我不獨行 ──葛培理的生命秘訣(吳蔓玲)”

  1. […] 延伸閱讀:《千山萬水,我不獨行–葛培理的生命秘訣》,http://behold.oc.org/?p=23527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