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喬
學園傳道會評估近10年機構的成長時發現,同工的增加一直趕不上學校和學生人數的成長。
2013年5月出版的全球大學生事工簡報顯示,全球約有一億五千六百萬大學生,51,923 間大學/專科學院。相較於2011年8月的一億一千九百多萬大學生、38,990 間大學/專科學院,兩年中增加了3,700萬的學生、12,933間大學/專科學院。
如果機構用傳統事工做法,等到一個同工隊(約4位同工)組成,再去開拓一個學校,那麼,絕對趕不上這急劇增長的數字。
另外一個令人憂心的數字,也讓機構和教會領袖反省:基督徒學生畢業之後,流失(不再有正常的基督徒生活)的比例,日益加增。原因很可能是,我們的造就過程出了問題。
根據事工評估,學生時代信仰堅固、成為學生領袖的信徒,進入社會之後,往往也能夠繼續為基督作光、作鹽,發揮屬靈影響力。那些在學生時代就沒有委身耶穌的,畢業之後也常是半吊子,最後流失。
因此,在學生時代的過濾和揀選門徒,便成為將來能否成為終身工人的關鍵了。換言之,同工或輔導者的責任,是藉著挑戰和揀選,將學生門徒帶到上帝的面前。學生門徒越在年輕的時候肩負帶領的責任,在往後的人生中,就越能經得起考驗和挑戰,也越有異象和使命感。
基於上述的調查和評估,大學生事工團隊必須問自己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需要進行什麼改變,才能完成上帝的託付?
定義為何
根據《使徒行傳》的描述和機構事工經驗,我們認為“學生帶領運動”的定義是:上帝以相同的感動,工作/運行在學生團隊中,藉著“得人、造就人和差遣人”,協助完成大使命。帶領者通過禱告、依靠恩典、採取行動,經過一段時間,可產生屬靈運動的四方面要素:
使失喪的學生連於基督,改變生命的門徒造就,領袖的倍增,自產並繼續持續資源。
(編註:學園傳道會多用“運動Movements”一詞,而非教會常用的“事工Ministries”,是希望福音的種子能持續發展為多結果子的大樹。)
評估問題
以下問題,可以評估屬靈運動的四方面要素:
1. 使失喪的學生連於基督:我們所傳講的,是否有效地連於基督?有人願意傾聽信息嗎?傳達信息的人,其動機和熱誠如何?是否充滿愛和關懷?信息的切入點,是否讓失喪的學生感覺與他們相關?傳達信息的方法,是否讓失喪的學生容易找到或聽到?
2. 改變生命的門徒造就:門徒是否按時參與活動,卻沒有熱誠?他們是生命改變運動的建立者嗎?他們的生命是否改變(參《徒》2:42-47)?
3. 領袖的倍增:我們的運動是否吸引學生領袖?學生領袖和學生信徒的關係如何?學生領袖帶領查經、訓練的質量如何?是否採取有效、可傳遞的方法,使人數倍增了?向外的影響力如何?領袖自我發現的學習能力如何?學生領袖有技巧和生命嗎?
4. 自產並持續資源(異象、人力、想法、策略、財力、系統等資源):我們一直依靠外來的力量嗎?還是我們越來越多地本色化/處境化?學生領袖會想方設法地籌措資源,還是僅僅依靠同工?管理怎麼樣?有簡單、清楚的系統,進行溝通和報告嗎(參《徒》11:26-13:23 )?(編註:此文之“同工”,多是專指學園傳道會之全職傳道人)
關鍵字眼
學生帶領運動的關鍵字眼,是上帝工作/運行(參《約》14:26)。聖靈的能力和引導,是我們為主作見證、服事上帝以及推動屬靈事工的唯一動力來源。
我們相信這點嗎?我們是否信靠聖靈的大能?我們是否活出了被聖靈充滿的生活?我們有從上帝來的異象和使命感嗎?我們是否從心裡相信上帝正在這一代的學生當中工作?上帝要使用他們,向他們說話,並帶領、裝備、引導、光照他們?
對上述問題的答案,決定了我們會怎樣追求、並執行“學生帶領學生”的運動。如果我們內心並不相信上帝在學生當中的工作,學生們在遠處就會“嗅到”。
常有誤解
對學生帶領運動,一般有以下的誤解:
一是,認為學生帶領運動不需要輔導者/同工,或是輔導者/同工不重要。
其實輔導者/同工的角色至關重要。只是,輔導者必須有彈性,需要根據情況改變輔導方式。在運動初期,輔導者/同工還是擔當帶領或訓練者的角色,作為學生領袖需要的榜樣。接下來,輔導者/同工變身為教練/輔助者的角色。當學生領袖駕輕就熟的時候,輔導者/同工又變身為啦啦隊/鼓勵者,甚至是觀察者。
輔導者在不同的階段,都有使命,並可能兼任幾個角色。輔導者心中,有一個始終不變的目標,就是幫助學生領袖擁有事工的異象和使命,並開展和進行事工。當學生領袖知道自己是向同一時代的年輕人傳福音、完成大使命的領導者,並負起整個事工的責任時,輔導者/同工就完成了主要的任務!
二是,認為學生團契主席或領袖團成員是學生,就是學生帶領的運動了。
這是一般教會或團契的誤區。我們往往以為,學生有了領導者的地位,他/她就是在帶領事工了。其實不然。因為他/她很可能只是在團契裡尋求自我認同或價值,所以才接下服事的任務。之後,就依樣畫葫蘆地“做”,但並不真正領略大使命的意義,不知道如何做僕人領袖。或者,只是趕鴨子上架,走上服事崗位,實質上卻不是領袖,也不知道如何作領袖。
所以說,即使團契中每一個服事的位置都是學生,也不盡然就是學生帶領。關鍵在於:學生同工是表面服事嗎?他們只是做行政管理--將聚會的主題、領唱、領會都安排好,將服事表格填滿,將聚會的時間補滿嗎?
查經的技巧或帶領詩歌,容易有樣學樣,然而,若實質上沒有與上帝的關係、沒有改變內心,沒有實質的帶領,那麼,不過是形式上的學生帶領罷了。
三是,以為學生帶領的團契,在教會的異象以外。
學生團契的輔導者,如果在建立學生領袖的屬靈根基時,強調教會/機構的異象和方向,並在挑戰和揀選門徒的過程中,清楚地溝通和傳遞異象,在輔導、幫助學生帶領的過程中,不斷重述和澄清方向,那麼就可以避免這危機,並加速異象的完成。
當如何做
要讓團契成為學生帶領的運動,該怎麼做呢?
我們必須依靠上帝,尋求上帝的引導。《使徒行傳》中,聖靈帶領使徒和初代教會領袖,不斷地向“敬畏上帝的人”宣講福音,許多被聖靈預備好的人馬上歸主,進而產生極大的屬靈影響力,讓周圍的人也信了主。例如埃提阿伯太監、義大利營的百夫長哥尼流、賣紫色布匹的婦人呂底亞等。
過去,聖靈清楚地帶領了門徒。同樣地,現今聖靈繼續運行在我們心中。只要我們尋求聖靈的引導,祂必定指示我們傳福音和為主作見證的路徑。
當聖靈引導並吸引3到5位領袖聚集的時候,我們必須挑戰他們,幫助他們“擁有”學生事工,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屬靈領袖,來帶領學生事工。我們可以以異象和大使命挑戰他們,也在積極、主動傳福音的環境中,讓學生領袖一起參與並學習傳福音。
當有足夠的初信者,或願意成長的基督徒的時候,我們要幫助學生領袖栽培和造就這些信徒。領袖要學習造就倍增門徒的原則和技巧。如此一來,就會如同滾雪球般成長。
教學生懂得如何傳福音和造就門徒的同時,也要讓他們學習帶領的其他方面,例如如何計劃和管理,如何帶領開會和討論,如何分享異象和籌措事工經費等。使他們在學生時代,就能帶領一個範圍的事工。將來,不論在什麼崗位,他們都能帶領,也能被聖靈差派到任何地方。
要幫助學生領袖有團隊合作的信念。因為完成使命是靠團隊合作,絕非單打獨鬥。團隊合作的定義是:一群人委身於一個共同目標(比如在學校建立運動),彼此相助,竭力合作,以達成效。團隊成員的性別、經驗、年齡、教育程度、種族等都可能不同,卻同是被上帝呼召。
因此,團隊成員應該問的關鍵問題不是:“我們能做什麼?”而是對上帝建立祂的國度滿懷信心,問:“為了完成使命,我們必須做什麼?”
幾個例證
在東印尼,同工人數一向極少。因此,6年前,我們開始了“學生帶領運動的城市策略”,讓學生團隊擁有整個城市的大學異象,不僅在自己的學校帶領事工和運動,該市所有的大學也都是其事工範圍。學生領袖的異象,是向大學生傳福音、倍增門徒,和完成大使命。
這個策略實行一年後,東印尼區域有了7個團隊、帶領20個學校的事工。這些拓展,是學生領袖組織短宣隊,向同一個城市的其他學校傳福音,以及跟進、造就活動後產生的。
實行此策略4年後,東印尼區域有了17個團隊,帶領70間學校的事工。2013年底已有52個團隊,帶領200多間的學校事工。在這52個團隊當中,有31個團隊完全由學生運作所有事工。(編者注:該例證《迸放,生命激發生命——學生領導的運動團隊在東印尼的見證》刊於本期,可點擊鏈接閱讀)
菲律賓的馬尼拉,在1990到2000年當中,18間學校有事工,但沒有拓展到任何臨近的大學。2004年學生帶領事工策略開始後,10年內發展出的學生帶領事工或運動的學校,已經有400多間。
印度開始嘗試學生帶領事工的策略已經3年了,其中3地區的學校從10個團隊增長到25個團隊,而且僅僅1年,就開展了70個新的學校事工。
結語
輔導者當致力於發展學生領袖,專注學生領袖的成長和倍增。輔導者是榜樣,是教練,要教導、挑戰、交託學生領袖,使其能與上帝緊密同行,擁有聖經信念和上帝的呼召,樂意跨出信心的腳步。
如此,學生領袖會迅速成長,擁有清晰的事工哲理和運動信念,努力完成上帝託付的使命。
作者在國際學園傳道會總部全球大學事工部服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