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浩
“我在溫哥華12年了,常參加主日聚會,可是對團契越來越沒興趣。因為去團契沒啥收穫,成天只是門訓或是查經,都是在上課、聽講,很無聊。我寧可和同學們一起玩,或是與他們福音對談……
“直到有次回到台灣兒時的教會,才發現人家的大專團契完全不一樣。雖然也是查經,但每個人都可以發表意見,而且大家都積極參與。不像我們教會,查經時只有輔導與小組長講話、教導,其他人一句話都插不上嘴,也不想說話。
“在台灣兩個多月,我每週都期盼星期六的團契時間——他們有一種閃光點,是北美團契所缺乏的:是家,屬靈的家的感覺!沒有教會的繁文縟節,沒有聽不懂的教會術語,因為他們都說“普通話”——普通人都懂的、我也可以懂的話!
“我被他們吸引,是因為他們把團契從名詞變成動詞了!”
Tim給我這個在學生中打滾了一輩子的學生工作者,上了堂“團契經營”課——“團契可以從名詞(團體)變成動詞(生活)!”
其實,團契本來就該是動詞(生活),這是學生事工的本質與基本工作理念。
一、90後學生工作法理念
每個世代的學生工作,本質是不變的。不過,事工的理念、工作的方法,卻是大不相同。對於90後,要有相應的方式。
1,橋樑
90後,像南飛的加拿大雁,除非找到中意的憩息地,是不會落下來的。不過,一旦有一隻大雁願意“降下凡塵”,一整群都會跟著下來。如何讓那隻領頭的大雁,感受到“家”的召喚,就需要“氛圍”——沼澤群雁的呼喚,也就是媒介。
90後又好似一個個孤島,需要用跨海大橋聯結。然而,誰能成為這橋樑呢?是他們的同儕。讓他們的同儕成為橋樑、成為媒介,將學生工作團隊與90後連在一起,於是,90後團契就在這沼澤中群雁的聒噪中誕生了。
當50後老牧師對上90後,也就是邏輯框架下的中年人對上了無厘頭青年,簡直無法溝通——不僅有代溝,更有界溝,像是地球人遇到外星人, 像“老夫子”遇到“海賊王”(註1)。這時,需要媒介與橋樑。問題是,50後老牧師肯不肯放手,讓年輕人來架橋呢?我的深刻體會是:
肯放手,學生事工更順手!
讓我們這些50後做推手,年輕人去架橋。
2,互動
90後著重關係,而不是組織、架構與程序。90後相互影響的方式是互動。他們藉著互動,建立情誼、鞏固關係。他們喜歡平等與尊重,如此才能進行互動。對未被自己認同的權威,他們抱有強烈的逆反心態。因此,不論是虛擬社群,還是實境社群,即時互動及參與,成為引導他們的絕佳利器。
在討論中各說各話、焦點模糊,是90後互動時常有的現象。我們可以運用這一特點,將主軸定位在福音、預工或是教導上,以多元、多向的互動,將話題適時轉移回重點,這是與90後互動的技巧。
溫度的不同,可以造成氣體對流,面對90後,當善用對流雲效應,傳播真理與福音。
3,深耕
學生工作的金科玉律,就是“帶得深,待得久”。深耕于斯土,日子一久,只要帶領者的思想不僵化,自然會培育出門徒——基督的門徒。生命帶出生命來,這個原則,不管是上個世紀,還是現今的21世紀,是不變的。唯有深耕,才能將90後培育得更茁壯。或謂“成功路上並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不多”。
門徒培育與門徒帶領,是門訓之外,孕育90後的不二法門。培育門徒,有幾大要素:
A. Educating(教育):教育是百年樹人,不可能速成。學生工作更是需要耐性與愛心,才能教育學生在真理與知識上扎根。
B. Breeding(繁衍):大使命要求我們,去使萬民做基督的門徒。因此,當鼓勵學生成為廣傳福音、繁衍生命的門徒。
C. Cultivating(培育):培育,即為“陪”與“育”,非培訓,非養育,而是與他們一同長大,造就他們成為門徒。基督的門徒不是訓練出來的,而是來自生命的傳承,也是生命的對撞與對付。
D. Equipping(裝備):以聖經真理裝備學生,用技巧訓練學生,讓他們成為全副裝備的天國精兵,為主爭戰,為主建造教會。
二、90後學生團契的經營理念
1. 組織
A.運用“橋”的理念建立團契,是相對於傳統權威金字塔式的扁平化組織——讓90後直接參與和“組織”的互動。
B.由小組而大組,由大組而團契,允許90後有更多互動、參與的機會。這不僅增加了學生的歸屬感,也會增加參與感與責任感。
2. 聚會
A.充分運用90後喜歡群聚、互動的特質,大量使用互動形態的聚會:
a.非固定、非常態的聚會模式:90後這一代,不喜歡一成不變的聚會模式。喜歡變化、喜歡創新、喜歡與眾不同,卻又希望得到認同,期盼聚會形態與別的教會團契看齊(Uni-form)。這導致聚會程序不是重點,團契形態卻很重要。
b.嘗試性聚會:除非大家都能接受,否則寧可多嘗試,也不要貿然定下固定的模式,這是標準的90後做事態度。所以,在聚會內容不改變的前提下,聚會的形態可多做實驗,以鑒別可行性,見好就收,不死纏爛打。
c.“ i ”化的聚會:傳統的詩歌本,已經被投影片與PPT所取代。所有的資料,都輸在電腦與智慧手機中。全面“ i ”化的結果,就是遇到停電或電腦當機,聚會常常中斷。不過,也有處理得非常好的——曾遇到一個大學團契,聚會時停電,電腦不能用,所有的電子樂器都停擺。領會的主席臨危不亂,拿出手機,請大家用手機上網,到YouTube找到要唱的詩歌,然後一聲令下,歌聲就伴隨著手機中的音樂,縈繞在整間教室。在燭光與高科技當中,眾契友向上帝獻上敬拜 (註2)。
B.從無根而固,到根深葉茂的聚會設計:
a.運用互動性質高的聚會,如聚餐、特別聚會、郊遊……建立感情,展開工作。此類聚會頗受90後歡迎(尤其是國際學生)。
b.互動式聚會像是個混雜的聚會,上面的講員在講,下面的學生在進行小組討論。似乎很混亂、沒有秩序與深度(與原有的團契聚會方式大不同),但若帶領得宜,使討論內容逐漸聚焦在原定主題上,即可在學生間的互動,以及講員與學生的互動中,產生無根而固的效果,福音可以一小段、一小段地進入在學生心中。
c.聚會重於活動(Fellowship meet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rogram):運用90後喜歡互動的特質,將聖經的真理,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教導他們,運用互動式聚會,使學生的屬靈知識與生命一同增長。
C. 90後團契的聚會模式:
a.三合一敬拜、禱告、見證聚會。
b.互動式專題聚會。
c.互動式歸納法查經。
d.互動式大組查經。
e.互動式小組查經。
f.體驗式專題聚會。
g.呈現式聚會。
3.牧養
牧養可以透過關懷與跟進來進行。牧養與關懷的目的,是建立90後的所有權與歸屬感(sense of ownership and sense of belonging)。
當每一個成員都感到,這個團體需要自己時,自然會產生責任感,接下來就會參與。團體動力中的的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是來自參與者感受到一種生命共同體般的所有權(sense of ownership)。
不僅90後,任何團體都是如此。我們要讓學生感受到團契需要他、教會需要他、主耶穌需要他,需要他以使者(messenger)的身份,為主完成大使命——這是托付,這託付也帶來了異象。
牧養的藝術是,人永遠比事情重要。因此要努力做到:
A.及時關懷:把握時機,在重要聚會或是重大事件後,立即跟進關懷。
B.即時關懷:擅用網路與科技即時關懷——QQ、微信、微博、Twitter、Facebook、Text、Email、Line、Skype……
C.人的聲音比網路重要——電話關懷與探訪、約談,是關懷工作中的重點。
4.餵養
要用這個世代懂得的文字與方式,來餵養學生:
A.使用90後能懂的語言。要說普通人聽得懂的話,少點教會術語。
B.運用合適的聖經譯本。聖經譯本不是只有和合譯本、King James譯本,還有許多譯本。要挑90後能看懂的文字譯本。
C.運用90後喜歡的模式,建立屬靈風氣與氛圍:
a.正向而多元的角度,讓學生自己體會聖經的原貌與原義。
b.讓學生自己領受聖經真理與自己生命的關聯性,進而產生生命的對撞。
c.使學生願意在生活中實踐真理、活出基督的形象。
三、反思
什麼才是成功的學生事工?我個人覺得,應該有以下特點:人多、興旺,很屬靈,有生命,有傳福音的異象與意向。
真正成功的學生工作,是培育門徒,培育青年領袖去承受上帝國中的職分,訓練福音使者以推動學生宣道工作,結合地方教會讓團契成為屬靈的家,為主耶穌得著這個世代的學生、使其作基督的門徒。
註:
1. 老夫子是上個世紀60、70年代的漫畫,海賊王則為90年代開始的連環漫畫。
2. 摘錄自拙作《學生工作的受託者(3)——帶領90後學生團契的藝術》,《舉目》54期。http://behold.oc.org/?p=22002。
作者來自台灣,現牧養加拿大迦南生命泉浸信會與UBC-校園浸信會學生牧區。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