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健康與成熟的生命(邱清萍)

本文原刊於《舉目》75期。

文/邱清萍

BH75-03-7950-DSC_0079-圖1-談妮攝 寬380許多人決志信主時,都曾唸過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可是許多人並沒有經歷生命的更新,以下是我常碰到或聽到的例子:

  • 她信了主,你們都說她改變了;但她在家裡仍然愛發脾氣,霸道驕橫。
  • 上帝不是應許我們有平安嗎?為何我仍然常感不安,為了一些事就會睡不著覺。我也禱告,但好像沒有功效。
  • 當年是他帶領我信主的,他講的都很有道理、很有說服力——現在回想,我可能是被他的領袖魅力吸引了。但信主後,我們有機會多接觸,甚至一同事奉,我對他開始感到很失望:他很敏感,別人不同意他的意見,就會反應很強烈,甚至拍桌子大罵。
  • 在事奉中最使人疲倦的,不是工作的辛勞,乃是領袖之間的明槍暗箭;我感到很灰心疲倦,不想再捲入漩渦……
  • 像她這樣熱心事奉的人,為什麼還會患有憂鬱症?

情緒也需要健康

一般門徒訓練的模式較強調“屬靈”的表現,例如讀經、禱告、參加教會聚會、傳福音、事奉等。這些都很重要,但不夠全面,忽略了思想與情緒習慣的更新;也不夠深入,沒有培養屬靈的操練,檢視和處理內在生命的掙扎與轉化。

基督徒成長的目標是效法耶穌,全人由裡到外,靈、魂、體各方面平衡與整合,活出耶穌的模樣。正如耶穌在登山寶訓所說的:“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5:48)

耶穌所指的“完全”,不是守全律法、毫無瑕疵,乃是指全人(靈魂體)的健康和成熟。而情緒的健康,是生命成熟很重要的指標。

有些人身體是成人,情緒卻是小孩。比方說,曾有一中年婦人因趕不上班機,罵完丈夫後,又在候機室櫃檯向地勤人員大發脾氣……後來索性躺在地上,像3歲小孩一樣又哭又鬧,引來許多人圍觀,並成了當日臉書和推特的特寫鏡頭。

一個人情緒不成長,會養成不良的習慣,漸漸塑造了性格,有些更變成病態,傷害身心,也損害人際關係。

培養健康的情緒,是成長很重要的工夫。原來情緒是上帝的創造,有著奇妙的功能,是個人自覺與反省的管道,不懂得解讀就會帶來扭曲的自我認識。情緒的功能受阻,生命也難健康。

情緒的功能

情緒也是與人建立關係的橋樑,不懂得代入,難以真正瞭解人;是與人溝通的訊號,不懂得接收,溝通就有困難;是一種能量,不懂得疏導,會引致人際衝突。

情緒有社交感染力,能建造群體意識;是一個警鐘,能提高對危險或危機的警覺;情緒也是認識上帝與經歷上帝的一個重要門戶——上帝在自我啟示中顯露祂的感情,也要人以愛與敬畏之情回應祂。

諸如,上帝在創造之工完畢後,對祂所造的一切都感覺“甚好”,非常滿意!(《創》1:31)。挪亞時代,上帝因人所思所行都是惡,就很憂傷後悔(參《創》6:5-6);上帝在頒佈十誡時,啟示自己是忌邪的——忌邪(jealous)特指因配偶不忠而引致的憤怒情緒(參《出》20:5);上帝呼喚背道的以色列人歸回,顯出祂不捨之情——“我的憐愛大大發動”(《何》11:8)。

新約所啟示的主耶穌也常真情流露:祂因明白上帝的美意而歡樂(參《路》10:21),看見門徒明白且遵守上帝的美意而喜樂(參《約》15:11);祂多次看見有病和有需要的人就動了慈心;祂曾因人心剛硬而憂愁(參《可》3:1-6);因人把上帝的殿當作賊窩而生氣(參《路》19:46);站在拉撒路墳前,看見眾親友哭,祂“就心裡悲歎,又甚憂愁”,也哭了(參《約》11:33-35);祂在客西馬尼園因面臨釘十架的酷刑而傷痛和驚恐,甚至汗如血點滴下(參《可》14:33;《路》22:44)。

有人估計,主耶穌在福音書呈現了20多種正面和負面的情緒,有著全面豐富的感情生活。祂的信念(理性與意志)與情感同時並進,且能恰到好處。

祂的愛心不濫,要人負起責任;祂的怒氣是為了表達聖潔與公義;祂因十架的苦楚和能成全上帝的旨意,同時體驗憂傷與喜樂。作為按照上帝的形像被造的人,我們要效法耶穌,反映祂健康成熟的情緒。

情緒與靈命

律法的總綱就是愛,全人愛上帝和愛人如己,是成長的指標。在學習愛的過程裡,情緒的表現與回應是最先出現的。情緒不健康,靈性也難成長。

  • 解讀情緒

愛固然必須有行動的表現,但表現的源頭是裡面的動機、心態與情緒。保羅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輕易發怒……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林前》13:4-6);約翰說“愛裡沒有懼怕”(《約壹》4:18) ,都是與情緒有關的。

難怪,耶穌指出只禁止“不可殺人”不夠,要處理裡面怒氣的情緒,才是杜絕罪惡的途徑(參《太》5:21-22)。

史卡吉羅(Peter Scazzero, 1956-。紐約市New Life Fellowship Church創辦人。)列出情緒成熟的清單,給我們提供一面自省的鏡子(註):

  1. 能誠實、直接且清楚地提出自己的需要、想望及選擇。
  2. 能面對、承認和處理自己的思想及感受,並肯承擔責任。
  3. 在壓力下能平靜說出自己的立場與價值觀。
  4. 尊重別人,而不力求改變對方。
  5. 給別人成長的空間,能接受他們的不完美和可能犯錯。
  6. 能欣賞別人的長處,接受他的短處。
  7. 能準確估量及接受自己的長短處和限制,而且能自在地與人分享。
  8. 與自己的情緒有深度的接觸與掌握,且能進入及瞭解別人的情緒,甚至感同身受,而不失客觀。
  9. 在人際衝突中能從對方的角度來考量,權衡輕重,進退合宜,成熟地達成協議。

上帝的創造奇妙,讓情緒能透過身體傳達信息,如:肌肉拉緊,可能溝通有困難;頭痛,可能因處境帶來的壓力或焦慮;睡不著覺,可能是消息太令人興奮。

留意解讀情緒,及早作適當的處理,不但有助於身體健康,也能在問題未惡化之前,作及時的關注,使關係因此避免損壞,甚至得以建立,提高處理困難與衝突的能力。

  • 操練靈命

情緒的解讀很重要,如何解讀就會如何回應。理性可以客觀地分析處境、經驗與期望;但更重要的是“心意更新而變化”——就是以上帝的真理與愛,來過濾觀點與角度;以心靈的感受,去揣摩上帝的旨意。

BH75-03-7950-圖3-St_Ignatius_of_Loyola_(1491-1556)_Founder_of_the_Jesuits_by羅耀拉(Ignatius of Loyola, c. 1491-1556。耶穌會創辦人。) 的靈命操練透過內心的感受——“靈慰”(consolation)與“靈枯”(desolation),幫助我們聆聽聖靈的聲音,分辨上帝在生命中的工作與引領。

他比喻“靈慰”像磐石,給我們安穩的感覺,又像清水輕盈地流過一塊海綿,所引起的感受是信、望、愛、平安與喜樂,使我們被吸引更親近上帝,眼目更清明,能量被釋放,更有動力去愛人。

“靈枯”,則像水倒在石上向四方濺開,所引起的感受是混亂、不安與焦慮,使我們與上帝疏離,更深陷在自我的漩渦裡,透支精力,使我們無力去愛人和服事。

讀者可嚐試選擇一個安靜的時段,在上帝面前檢視過去一天內心所感受的:

什麼時刻或事情曾使我們內心愉悅(靈慰)——明媚的春光?瞬間的領悟?親友細心的關懷?幫助一個有需要的人?

另外,又檢視什麼時刻或事情曾使我們焦慮,難以入睡(靈枯)?一句意想不到頂撞的話?因被忽視而自尊心受傷?一個痛苦的回憶?失控的怒氣?

將這些感受記錄下來,帶到上帝的面前,求聖靈光照,找出這些感受的成因及重覆出現的模式,漸漸就能看出內心最深的想望,或歷久不癒的傷害;也可以發現上帝在我們內心正在興建、或正擴張的國度。

結語

心靈的感受像指南針,聖靈能透過它來顯露祂的心意——什麼事要感恩記念,什麼事要靠聖靈突破,或尋求幫助。我們若常操練“靈慰”與“靈枯”的檢視,在情緒的回應上找到成長的路線,便能經歷生命不斷的更新變化。

耶穌傳道的信息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4:17),祂在登山寶訓(參《太》5-7章)展示了一幅悔改與成熟生命的藍圖,包括了全人由裡到外的改變——自內在生命的動向,思想的價值觀,情緒、意志的抉擇,到外面的言語、行為及人際關係,無一不受福音大能的更新,各方面互相牽動,不能分割。

情緒的健康與生命的成熟,是息息相關的。

註: Peter Scazzero, Emotionally Healthy Spirituality(Thomas Nelson, 2006). 中文翻譯,《培養高EQ的靈命》(美國麥種,2007)(編註)。

作者在美國中國信徒佈道會事奉30餘年,曾任副總幹事。目前專職寫作與講道。

3 Trackbacks / Pingbacks

  1. 情緒健康與成熟的生命-大雨头条
  2. 為何生命成熟,情緒卻不健康?-大雨头条
  3. 在新文字時代回顧《舉目》2015(談妮)2016.01.03. | 舉目 Behold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