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教會前的石碑思考教會喪失的話語權(磐石)2016.10.19

bh79-45-8230-%e5%9c%961-%e7%a3%90%e7%9f%b3%e6%94%9d-img_3086-r20

磐石

本文原刊於《舉目》79期與舉目官網2016.10.19

 

那塊石碑,上端寫著“某某人生於此(Birth Place of)”,離教會的入口不到50米。每次我從高速路下來去教會,總會看到它。於是我非常好奇,想知道究竟是何許人生於此。

終於有一天,提前去教會,走到路對面,讀到了碑文:Birthplace of Theodore Parker(提奧多.派克生於此)1810-1860。原來是他!

提奧多.派克是何方神聖?說起他的祖父,知道的人也許更多。1775年4月9日,在點燃美國獨立戰爭之火的“派克反擊戰”中,勒辛頓的民兵領袖約翰.派克上尉,率部奮起,抗擊從鄰鎮康克德回撤至波士頓的英軍,實為獨立戰爭英雄。

教會附近的泉街187號,即為他家舊址。他的孫子提奧多.派克,出生於此。

bh79-45-8230-%e5%9c%962-%e7%a3%90%e7%9f%b3%e6%94%9d-img_3099-r20

 

派克生平

提奧多.派克是牧師,也是廢奴運動的支持者。

派克早年受到一神論(Unitarian,不認同三位一體,其神學思想被主流基督教視為異端)思想薰陶,1836年於哈佛大學神學院畢業不久後,即參加以思想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為首的超驗派俱樂部 (the Transcendentalist Club)的聚會,思想更加自由化,質疑聖經中記載的神蹟,與正統基督教信條漸行漸遠。

派克在1841年的一篇題為《漫談基督教中的短暫和永恆性》(A Discourse on the Transient and Permanent in Christianity) 講道中,公開否認耶穌的神性和聖經的史實性,引起當地教會界(包括不少一神論派牧師)的強烈不滿。

他繼而被主流教會摒棄,並逐出大部分講台。但他執牧的西羅克斯貝利教會(West Roxbury Congregational Church),卻仍然擁立他為牧師。

此風波反而讓派克在超驗派和自由派信徒中聲名鵲起。其後數年,他多次成為教會界爭議的中心,且更加被動、孤立,最終與一神論教派完全脫離。然而他的擁戴者越來越多,自成一派,被稱為派克派(Parkerites),或 “自由教會”。

此外,派克的講道越來越多觸及社會問題。對於當時社會上幾乎所有涉及自由解放的運動,如廢除禁酒令、廢奴、解放婦女、公共教育、改善監獄待遇、財富再分配等等,他都參與。

他有效地使用了社會統計數據,闡述他的“社會階級”理論,分析各階層對黑奴制度的分歧,和民主所面臨的挑戰。

1846年,派克的擁戴者,在Melodeon Theater,為他“量身訂製”了一個新教會(波士頓第28公理會)。短短6年,會眾從起初的3百人,發展到2千人(約為當時波士頓人口的3%)。教會不得不在1852年遷移到位於波士頓音樂廳的新會址。

他的會眾裡,有廢奴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加里森(William Lloyd Garrison),女權運動領袖斯坦頓(Elizabeth Cady Stanton),《共和國戰歌》作者、詩人豪(Julia Ward Howe),和《小婦人》的作者、小說家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

這些社會名流,雖然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職業,但都積極參與民權(釋奴和女權)運動,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派克的啟發。

人們對派克最深刻的印象,可能是他公開呼籲違抗“1850年逃奴法”(Fugitive Slave Law of 1850)。他自己亦將逃到北方的奴隸夫婦威廉和艾倫藏在家中。

美國內戰的序曲——堪薩斯內戰(Bleeding Kansas)開始時,他參加捐款,為自由州民兵提供彈藥、給養,並且公開為被俘獲並處以絞刑的武裝廢奴首領約翰.布朗鳴屈。

派克在1859年退休後不久,即染上當時無藥可治的癆病,赴義大利佛羅倫薩休養,於1860年5月去世。年僅50歲。不到一年後,林肯就任總統,美國南北戰爭打響。

bh79-45-8230-%e5%9c%963-%e7%a3%90%e7%9f%b3%e6%94%9d-img_3103-r20

 

民主印記

雖然派克的名字,對現今很多人來說比較生疏,但一些美國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句子,卻是從他而來。

1844年短遊歐洲歸回後,相對於歐洲的貴族民主和君主民主制,派克提出,在美國實現“工業民主”的理念。

1850年5月在波士頓廢奴大會上,派克首次引用英國神學家韋克利夫(John Wycliffe)在第一本英文聖經的序言中的語句,“This Bible is for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民主概念。

13年後,成為林肯總統的蓋茲堡演說中,最著名的一段話。

1967年,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在美南基督徒領導大會上說:“道德穹蒼的弧線漫長,但它彎向正義 (The arc of the moral universe is long, but it bends toward justice)。”這句名言,正出自派克1853年的《十論宗教》(Ten Sermons on Religion)講道集。

2010年,奧巴馬總統的橢圓型辦公室翻新時,鋪上了一條很別緻的米色地毯,上面鑲有5句名言,其中,一句是“民有、民治、民享”,一句是“道德弧線”。就此可以看到,美國近現代社會變革史中,或多或少烙上了派克印記。

bh79-45-8230-%e5%9c%963-%e7%a3%90%e7%9f%b3%e6%94%9d-img_3104-r20

 

碑前隨感

不知道為什麼,在派克時代,積極投身社會公義、爭取民權的社會菁英,更多的是偏離正統基督教信仰的一神論派、超驗派,和自由派基督徒。他們甚至有不少人,不惜犧牲性命,投身在公民抗拒(Civil Disobedience)的運動中。

當時的主流基督教派,和二次大覺醒後的福音派基督徒,好像鮮少在民權、民主運動中,起主導作用。反之,南部浸信會公開為黑奴制的合法化搖旗吶喊,並試圖從聖經中引經據典。最後,造成南北浸信會的公開分裂。

類似這樣的例子,成為教會歷史上不可抹滅的汙點,也使得今天主流教會在關心世間疾苦、推廣社會憐憫、倡導社會公義和維護環境等話題上,喪失不少話語權。

需要說明的是,派克也好,馬丁.路德.金也好,不少美國近現代社會活動家,都和片面追求耶穌福音之外的“社會福音”派神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今天的年輕人,比上輩人更關心社會疾苦、維護弱勢權益、倡導環境保護。

不過,這一現象,並不等同於社會福音思想的回潮。恰恰相反,教會若要得著這一代人,就需要在真理的教導和愛心行動上,齊頭並進。

從這塊近在咫尺的石碑中,教會能否聽到無聲的提醒?

 

註:

1. Unitarian Universalism (UU): 一神普救派,乃是在1961年,由“一神論派”和“普救派”兩個組織合併而成,源於基督教,卻最終獨立於基督教之外。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大有名氣且歷史悠久的教會,最後都淪落為似是而非的UU協會,引人深思。

2. 參考資料Theodore Parker, Dictionary of Unitarian  & Universalist Biography, http://uudb.org/articles/theodoreparker.html. Theodore Parker, radical theology, http://www.uuworld.org/articles/parker-radical-theologian. 和 Theodore Parker,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Web, http://transcendentalism-legacy.tamu.edu/authors/parker/

作者現居波士頓地區,從事金融分析。

 

討論這篇文章對我有什麼提醒?什麼是我們小組/團契/教會最近可以參與的愛心行動?提出一個具體的短期計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