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難忘的家庭敬拜(孫基立)2019.01.16

孫基立

本文原刊於《舉目》89期和官網2019.01.16

 

說到敬拜這個詞的時候,也許人們想到的是教堂裡莊嚴的儀式,詩班的獻唱,牧師的講道等,但是我對於敬拜的認識,卻是從一家人每禮拜一次的家庭敬拜開始的。

那時候,中國對宗教還很敏感,大部分基督徒都不敢公開自己的身分,教堂也幾乎都關閉了。所以許多人都在家裡聚會,一般聚會僅限於家人,有時很親近的朋友也會來參加。我的外婆是傳道人,她和我們住在一起。在我的童年記憶中,我家每個禮拜總是有一次的聚會,由外婆召集,全家人坐在一起……

在這樣的敬拜中,有一種特殊的溫馨氣氛。在溫暖的燈光下,我們朗讀一段聖經,外婆簡單地講解,然後每個人都說說自己對這段聖經的領悟。我那時還很小,隱隱約約記得,媽媽和外婆說話比較多些,爸爸比較少說話,媽媽總是很期待他多說一點。後來我發現,爸爸有他表達信仰的方式,他愛讀神學方面的書籍,不過不太喜歡用言語來表達信仰。

大部分時候,我都聽不懂他們說的內容,有時候就在旁邊看看童書,玩些玩具,大人也不要求我聚精會神,只要我不吵鬧就可以了。所以聚會對我來說,輕松愉快。更令人期待的是,聚會結束後,媽媽總是將家裡寶貴的餅幹糖果拿出來,爸爸會沏一壺飄香的茶水,一家人一起輕松地品嚐茶點,那是我特別快樂的時光。

雖然我是個“局外人”,但其實大人的話還是在我無心之時,“漏進”了我的耳朵裡,關於耶穌愛小孩子的故事,諾亞方舟的故事,都是在那些時間聽到記住的。因此我從小就覺得耶穌很親切。大人也會時不時丟一個問題給我,看我有沒有註意聽,如果我一副懵懂的表情,他們也不責怪,只一笑置之,繼續他們的交談;如果我正好聽懂了,且給了一個很不錯的回答,他們會特別開心,立刻獎勵我,給我一塊餅幹當獎品。

就是這樣,我跟著大人們慢慢讀完了整本聖經。然後再讀,漸漸地,我明白的內容越來越多,整本書的故事漸漸清晰起來,我也從小不點,變成了小學生,中學生……

後來教堂開放了,我們終於可以去教堂做禮拜了。但是我依然很懷念小時候的家庭敬拜:講道人(就是外婆)和我這麽近,我有問題可以隨時問她。爸爸媽媽也特別有耐心,許多平時不怎麽說的心事,他們也願意在這個時候傾訴出來。美味的茶點,溫暖的燈光,慈愛的家人,這一切,讓上帝的話也變得親切悅耳。

也許因為這樣的家庭氛圍,所以我長大後,也會很自然地和父母交流關於信仰的思考;我大學畢業後,就去法國留學了,父母雖然擔心,但是依然願意讓我離開,因為他們相信天父會照顧我。我們天各一方,但心仍舊很親近。

在漫長的分離中,父母的祈禱,在我心中營造了一個最溫暖安定的角落。雖然外邊的世界時有風暴,但是兒時我們一家人在溫暖的燈光下,讀著那本厚厚的聖經,愉快交談的場景總是讓我覺得,上帝就在我的身邊。

後來讀到教會初期的歷史,我發現最早的基督徒也是在家中聚會——那時基督教還沒有宏偉的教堂,基督徒們在家中閱讀聖經,彼此分享鼓勵,我相信他們中間也有小孩子,也許就如當年的我那樣,一邊玩耍,一邊享受那神聖而溫馨的時光。

在國外這些年,我在不同的教堂,參與了不同風格的敬拜。教堂風格各異,有的簡樸,有的華麗,敬拜的形式也各有特色,有的莊嚴肅穆,有的活潑歡樂……我相信不同的形式,適合不同信徒群體的需要。但無論形式如何,如果敬拜的參與者過於注重禮儀等細節,將敬拜當作一種“表演”,即使儀式,場地和音樂再完美,也不能真正觸動我。

我覺得,敬拜是一群不完美的基督徒,用自己有限的才能和方式,向上帝獻上讚美和感恩,敬拜的主角是上帝,如果更多地想到上帝,再簡單的敬拜也有感染人心的力量。

在這個意義上,家庭的敬拜似乎最接近敬拜原有的含義,因為在家庭里,大家的注意力在基督身上,大家可以展露出最真實自然的一面,可以敞開自己,真誠地表達和分享,而不會將敬拜當成一場才藝展示。

我非常感謝我的外婆和父母,他們在家裡的敬拜讓我得以從小就在一種輕松的氣氛中,了解了基督,知道了福音,這就如同深埋在地下的種子,到了季節它就會自動發芽生長。

當然,不管是家庭敬拜還是教堂敬拜,上帝悅納發自心靈誠實的敬拜。祂最重視的是我們的內心,而不是任何外觀或者形式上的表現。我們發自內心的敬拜,不論多麼簡單,都能討祂喜悅。

作者現居美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