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教使徒 —史文模(Samuel Zwemer, 1867-1952)(魏外揚)

魏外揚

本文原刊於《舉目》17期

     2001年震驚全球的“911 事件”爆發後,普世基督教會才猛然醒悟過來,承認過去對回教世界的了解與宣教竟是如此不足。華人教會也不例外,回教福音事工突然成為熱門的課題,相關資訊 大為增加,差傳計畫也紛紛出爐。因此在這時刻,我們來講述“回教使徒”史文模的故事,應該是特別具有現實意義的一課。

一、學生志願宣教運動的先鋒

        史文模的父母從荷蘭移民到美國密西根州,生了十五個兒女,史文模排行十三。父親是位牧師,兒女們受其影響,多半也蒙召承接聖職,其中赴海外宣教的,除了史文 模獻身回教世界外,一個姐姐(Nellie)在中國服事四十年,一個弟弟(Peter)也前往回教世界,可惜不久就病逝于阿拉伯半島。

       史文模在密西根州希望學院(Hope College)就讀時,正值學生志願宣教運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興起之際,他是第一批簽下志願書“主若許,我願赴海外宣教”的學生之一。神學院畢業後,他與一位同學James Cantine向所屬宗派申請前往回教世界宣教,未獲接納。于是他們分頭拜訪各教會,自行募款籌組差會,但反應十分冷淡,好不容易才能成行。直到幾年後, 他們所屬的宗派,才正式將回教世界納入差傳計劃中,因此,開頭幾年他們得到的宣教資源是相當貧乏的。

二、阿拉伯的史文模

         1960 年代,有一部歷史傳記影片“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大放異彩,拿下奧斯卡影展好幾項大獎。早在勞倫斯(T. E. Lawrence, 1888-1935)為阿拉伯人的福祉奮戰前,史文模已經為阿拉伯人的福音奔走多年。“阿拉伯的勞倫斯”與“阿拉伯的史文模”不但見過面,還使用過同一本 書。原來史文模曾在倫敦買下Charles M. Doughty著的《阿拉伯沙漠旅行記》(Travels in Arabia Deserts),愛不釋手,反覆閱讀,後來他將這本書轉售給勞倫斯。

        1890年,史文模來到中東,最初幾年是以今伊拉克境內的巴斯拉 (Basrah)為據點,1896年他與澳洲來的護士Amy Wilkes結婚,婚後遷往巴林島(Bahrain)。Amy所屬的差會有一項規定,新上任的女性宣教士若太快結婚,要由男方付一筆金額補償差會的損失。 史文模只好照辦,並且自我解嘲:“花錢買妻子,這可是道地的回教風俗。”巴林島也是史文模夫婦的傷心地,因為1904年七月間,兩個可愛的女兒在八天內先 後在這裡病逝。

         1905年至1910年間,史文模暫時離開前線,返美出任學生志願宣教運動的巡迴幹事,帶領許多年輕人加入回教福音事工的 行列。1912年,為了統籌回教世界的宣教事工,他來到開羅。這裡有回教世界最有名的愛資哈爾(El Azhar)大學,世界各地的回教學者及留學生都來此取經。因此,就像保羅在雅典的心情,史文模把握每一個與回教學者談道的機會。

         他的宣教策略首先就是充分尊重回教徒的信仰,不與他們爭辯,只向他們介紹十字架的救恩。其次,他重視與回教領導階層的交往,因為一旦他們改變立場,就會對許多回 教徒產生影響。第三,他十分相信福音單張的效力,常在公共場所分發,但這是有風險的作法,常會引起騷動,甚至遭致逼迫。幸而史文模天生一張微笑和善的臉 孔,加上謙遜的態度,對于化解回教徒的敵意很有幫助。

三、忠心的管家

        接受史文模的挑戰,以回教福音事工為己任的年輕人為數頗多,其中之一的波頓威‧廉(William Borden),心繫中國甘肅省境內的回族,然而尚未抵達中國,就病逝于埃及開羅,年僅26歲。

        波頓生于美國芝加哥,家境非常富裕,十六、七歲時就在父母的鼓勵下,與友人環遊世界。可惜旅行到中國的時候,在廣州生病,被送到香港療養一段時間,因此未能漫遊中國各地。波頓就讀耶魯大學期間,父親去世,由他繼承龐大的遺產,成為年輕 的大富翁。他愛惜光陰,積極參與團契活動,學業與事奉都很出色,是眾人心目中的模範青年。大學一年級時,波頓前往田納西州那喜維爾 (Nashville),參加學生志願宣教運動辦的營會,聽見史文模分享回教世界的需要與挑戰,他深受感動,從此,向甘肅回族傳福音的心志,也開始在他心中滋長。

        耶魯大學畢業後,波頓入普林斯頓神學院接受裝備。1913年初,波頓來到開羅,希望在這裡學好阿拉伯文,並得以親自向史文模這位 前輩學習。他每天出去分發福音單張,特別留意有沒有中國來的回教徒,有一天他在日記裡提到,終于在愛資哈爾大學見到一位來自甘肅省的中國留學生,覺得非常 興奮。在波頓的推動下,幾個福音機構和差會聯手合作,在開羅展開大規模的發單張運動,得到不錯的回應。

        不料平常熱愛運動身体強壯的他,突 然罹患腦膜炎,于四月初病逝。最令人難過的是,從美國前來探望他的母親,途中並未得到兒子生病的消息,直到抵達開羅,才知道兒子已經去世。波頓老太太深知 兒子對中國回民的心願,後來捐款以波頓之名設立一所醫院,就是位在甘肅蘭州的“博得恩紀念醫院”。內地會的戴存義師母也為這顆殞落的宣教流星立傳,書名中 譯為《忠心的管家》。對于波頓的遽逝,史文模至感痛心,在追思禮拜中,他以《提摩太後書》4:7-8節,來講述波頓的生平,強調他是一個戰勝財富的人,是 一個生活在聖經與禱告裡的人。

四、回教使徒

         回教世界的宣教果效向來都不顯著,史文模窮一生之力,直接帶領信主的回教徒估計也不會超過一打,重要的是這位“回教使徒”透過宣講、寫作、會議等等方式,喚醒普世教會對回教世界的重視。

        以中國為例,西北、西南地區都有為數不少的回民,但中國教會長期以來並未重視他們的存在與需要。直到1917年史文模來華訪問後,情況才有明顯的轉變。在 1917年的《中華基督教會年鑑》中(第113頁),有這樣的記述:“本年崔慕爾(按即史文模)牧師自開柔(按即開羅)來華,歷遊江蘇、河南、湖北、山 東、直隸諸省,所遇阿衡,均表歡迎,以其既能操亞喇伯(按即阿拉伯)語,復深明以思喇母(按即伊斯蘭),故其感人也深。崔君此行,可為多處教會開闢向回徒 佈道之門徑。”接著在第二年(1918年)出版的年鑑中,就出現兩篇有關回族佈道的論文:馬逢伯的“對于回族佈道之要點”,以及馮尚德、劉樹德的“佈道于 穆民”。由此可見史文模來訪,的確帶動中國教會積極向回族同胞佈道的步伐。

        史文模生前已獲得無數的頭銜,例如各種榮譽博士、皇家地理學會會員等,他也被宣教史家形容為能寫、能講、能行,會推動、會組織、會募款的宣教全才。早期他在沒有空調設備的阿拉伯小屋中,揮汗如雨,伏案寫作,手肘上纏 著毛巾,以免汗水浸濕稿紙。晚年任教于普林斯頓神學院,仍寫作不輟,經常半夜一再起身,隨時將所思所想記錄下來。一生出版專書近五十種,還有上百種單張與 小冊,其中許多資訊與見解,至今仍有參考的價值。1911年他創辦The Moslem World季刊,由他自己擔任主編近四十年,從來不曾中斷或延誤,而且這份高水準的期刊,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今日教會所面對的回教世界,就傳福音的環境而言,較史文模所處的時代更加艱難險惡。就在我寫這篇小傳的時候,網路上傳來一則代禱消息,在某個回教國家境內,一位本地的基督徒,因 為傳福音而被游擊隊割斷喉嚨,游擊隊還警告在當地從事人道救援工作的外籍人士,不要趁機傳福音,否則會遭到同樣的下場。看來回教世界真是二十一世紀宣教的 最大挑戰,盼望史文模最常引用的經文:“但願以實瑪利活在你面前”(《創》17:8),也成為我們的負擔與禱告。

作者從事教會歷史研究多年,現任教于台灣中原大學。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