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會史話30:上帝之城
呂沛淵 本文原刊於《舉目》36期 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於395年成為北非希坡主教時,正是教會歷史上的關鍵時刻;當時教會面臨一些嚴重衝突。他領受任重道遠的托付,靠主恩典持守聖經真理,著書立 說抵擋異端,成為早期教會最重要的神學家。他不但領導了當時的教會,更影響了後世,直到今日。 面對“多納派之爭” 北非“多納派”(Donatists)與“大公教會”之爭,始於第四世紀初的大逼迫之後,多納派信徒不能接納迦太基主教凱其良(Caecilian)的按 立,因其按立團中有曾經變節的主教。康士坦丁皇帝在314年召開“亞爾列(Arles)會議”以解決紛爭,裁決凱其良合法的主教職位。多納派不服,與大公 教會分開。康士坦丁未能以武力鎮壓住,多納派為繼續生存而奮鬥。347年,皇帝康士坦司(Constans)曾派遣軍隊鎮壓多納派,多人殉道,更加深了雙方的裂痕。 奧古斯丁出任希坡主教時,多納派勢力仍然強大;面對已經存在80多年的分裂,奧古斯丁仍存復合的希望。雖然當時政府已經採取強 勢,對待異端和異教徒,他反對以政府武力鎮壓多納派。自393年起,他寫了許多文章來規勸多納派領袖。他也促成迦太基主教們多次會議,討論如何採取共同立 場,來對待多納派教會。雖然奧古斯丁多方規勸,但是多納派繼續爭辯,不願歸回大公教會。 自405年起,政府開始向多納派增加壓力,奧古斯 丁也漸漸改變原先立場,不再堅持反對使用武力,因為規勸已經無效。411年5至6月,皇帝特使在迦太基召開的會議,是多納派最後一次公開申辯。殘存的會議 記錄顯示:多納派拒絕與“不敬虔的”大公教會代表入席同坐。後來,皇帝昂那瑞(Honorius)於412年1月宣布多納派為非法,聖職人員遭放逐,會員 按社會階級處以罰金,沒收教會財產。 奧古斯丁自393至420年間所寫的《抗多納派文集》流傳至今,他在其中論述反對教會分裂的理由;其中也包含了其“教會論”,“教會紀律”,與“聖禮論”。 《上帝之城》 在411年之後,“多納派之爭”大体已告結束,奧古斯丁卻面臨了新的挑戰。北方蠻族入侵高盧與西班牙,敲響了西歐的警鐘;410年,西哥特族攻陷羅馬城,震 驚全國。難民湧入北非與東部,人們不禁問道:為何有聖彼得與聖保羅守護的羅馬城,竟然遭此浩劫?異教徒趁機大肆鼓吹:這是因為羅馬帝國離棄古羅馬神明,歸 向基督教信仰,導致神明降禍懲罰。 奧古斯丁看到問題嚴重,首先鼓勵其門生歐若西(Orosius)寫出一本簡明《世界史》:列舉在康士坦 丁歸主之前的歷史事實,許多天災人禍的發生何等悲慘,遠超過當時蠻族掠劫的災難;當今蠻族帶來的災禍,可說是上帝對帝國境內仍有拜偶像者的刑罰。如此的辯 護,使得異教徒的曲解污衊化為烏有。 奧古斯丁自413至427年,奮力寫作《上帝之城》,闡明辯護基督信仰。他在書中指明“教會”是真正 永恆之城,是“上帝的國”彰顯在世上。世上的國度與城市都有衰亡的一天,即使“羅馬城”也不能豁免於蠻族所帶來的破壞掠劫。他表明羅馬帝國並非等同於“上 帝的國”,蠻族攻打羅馬帝國,並不一定是“上帝之城”的敵人。西方教會的使命,乃是要帶領感化新當權者(蠻族),使他們悔改信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