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生活與信仰

  • ,

    芝麻和西瓜

    本文原刊于《举目》63期 李如山        以維護婚姻為題材的基督教電影《消防員》(Fireproof),2008年在美國上映,大獲成功。我向一位好朋友推介了這部電影。過了些日子,我給他打電話,問他:看了嗎?回答:看了。問:覺得怎樣?答:挺好!        “可是,”他說,“我覺得,這部電影把那個消防員挽回了婚姻全歸功於基督教,是不是有點牽強啊?我覺得不信基督,一個人也可以做到這些啊!”我一時語塞,竟想不出用什麼來回答他。        放下電話後,他的這個問題仍舊在我的腦海裡縈繞。影片中的消防員卡利波,如果不照著聖經去行動,真挽救不了自己的婚姻嗎?        影片一開始,卡利波的婚姻就拉起了警報。這位消防員能在熊熊烈火中,奮不顧身救人性命,面對自己冒煙的婚姻,卻想袖手旁觀。在火場,他信奉“永遠不要把你的同伴丟下”,面對婚姻困境,卻只想拋下妻子,一走了之。        卡利波的爸爸,一位品嚐過恩典滋味的基督徒,請卡利波40天後再考慮離婚。他給了兒子一個本子,裡面記錄的是,他當年如何在40天裡,一步步地挽救了自己的婚姻。       卡利波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開始了40天的努力。過程中他多次想放棄,堅持到最後竟發現,靠著基督信仰,不僅他的婚姻得挽救,他自己也被挽救了。 婚姻的“第三者”        我和妻子自2007年移民加拿大以來,感情一直有些問題,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氣喘吁吁,夫妻關係問題重重。我們二人雖然已經受洗成為基督徒了,可是並不知道如何把信仰和生活聯繫起來。        參加了教會的夫妻小組,讓我們的夫妻關係有了轉機。小組帶領我們學習聖經有關婚姻的教導,也帶我們看《消防員》這樣的電影。我們逐漸認識到,配偶是自己的骨肉至親,因為聖經說,夏娃是上帝用亞當的肋骨做的,是亞當“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參《創》2:23)夫妻關係是人際關係中頭等重要的。        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們又明白了更多。我們知道了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關愛,我們知道了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參《雅》2:19),我們知道了應該說“造就人的好話”(參《弗》4:29),我們知道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愛……      夫妻關係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們在自己的教會——蒙特利爾西島華人恩福堂,做過一次見證。在見證中,我說:如果要搞好夫妻關係,必須有一個“第三者”,這個“第三者”就是上帝。只有兩個人和上帝關係都好,他們的婚姻關係才會好。通過愛上帝,我們才會愛人。        想起那位朋友提出的問題:“這部電影把挽救婚姻全部歸功於基督信仰,是不是有些牽強呢?”不,不牽強!“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若沒有從上帝而來的愛,我們不會愛人。 最後一個硬幣         我們夫妻致力維護和改善關係的時候,學到了一個“存款”理論──夫妻雙方都要時時進行感情投資,往對方的情感賬戶裡存款!         我見過許多勞燕分飛或貌合神離的夫妻,他們其實都很想挽回感情,拼命地向對方伸出手,也拼命地搜索自己的口袋,想找出最後一個硬幣,投進對方的賬戶裡,但結果仍只是漸行漸遠。        原因就在於,他們自己的情感賬戶裡,已經沒有錢了,已隨著人的罪性、各種原因,被消耗掉了。自己都沒有錢了,還怎能往對方的賬戶裡存款呢?只會索取、無法存款,感情怎麼可能好呢?        只有上帝能夠做到“無中生有”。當我們把自己和上帝聯接的時候,當我們把上帝放在夫妻關係之上的時候,我們的情感賬戶裡就開始有錢了,我們就有能力往對方的賬戶裡存款。因為上帝是愛的源頭,當我們愛上帝的時候,我們就有了對人的愛,而且這愛是源源不絕的,足夠抵擋人世間的風雨。 結語        《消防員》的故事,實際上是一個“本想求芝麻,卻得到了西瓜”的故事──男主人公本來只是想挽救婚姻,沒想到自己整個生命得到拯救;他本來只想求一段快樂的時光,沒想到還得到永恆……         看這部電影的人,如果僅僅學到了夫妻相處的技巧,忽視了當中蘊涵的生命的糧、真理的光,未免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而得到這西瓜的關鍵,在於首先扔掉手裡的芝麻——丟掉舊我,勇於改變。這樣,得到的就是那最寶貴的救恩。 作者目前在加拿大從事保險行業。

    閲讀全文…

  • 本文原刊于《举目》63期 婷婷不語 除非你想看星星 不然不需要坐在黑暗中 黑暗是必須的 但星星本身一點也不需要黑暗 ──安妮‧狄勒德(Annie Dillard )         這首小詩,勾起我對去年夏天的很多回憶。   如此美麗的夜        露天陽台的對面,是和天空一樣深沉幽藍的Coeur d'Alene湖,有一兩點燈火在閃爍。風吹動樹梢,又從湖面捲過來,涼幽幽的,帶著水氣。        郊外的夜,寧靜得讓人忘記思考,只是那麼自然地就融入周遭的一切,成為其中溫柔的一部分。        我身邊是我信仰上的帶領者,一對美國夫婦:W和G。我們一起在躺椅上,偶爾低語幾句,然後又沉浸在頭頂那片無垠的星空裡。         我從未見過這麼美麗的夜。浩瀚無邊的天幕,擁你入懷。那深邃的墨藍,彷彿有一種安定人心的神奇力量,而漫天閃爍的星星卻又帶著歡雀──就像平安和喜樂,從來都是共生而和諧。         那麼多、那麼亮的一片星,離我那麼近,彷彿伸手可及。我的眼睛一刻也不願意離開。此刻,思維不需要,理性不需要,那浮躁的自我也不需要。我的眼裡只有那些閃爍著光芒、令人無比嚮往的星子,和變幻莫測、飄來飄去的雲朵……         突然之間,一個想法冒出來:在這片廣袤的星空背後,地球之外,宇宙之巔,上帝是否也正用祂慈父的眼睛看我?甚或在創世以前,祂早就為我預備了這樣一個夜,為我預備了身邊的人,只等我緩緩赴約?   黑暗是必須的        為了這一片星空,家裡所有的燈都關掉了。屋裡一片漆黑,陽台也是。關燈的一瞬,我的眼睛是那麼不適應,必須摸索著才找到躺椅。可,黑暗是必須的。只有在黑暗裡,才看得見星星的光。        星星不需要黑暗。無論是暗或明,是晴或雨,星星永遠在那裡。可是我們的眼睛,卻會被絢爛的燈光遮蔽,而錯過最美的風景。        黑暗可憎,可我們有時卻需要黑暗。這是不是很滑稽?就像在得意的日子裡,我們容易遺忘上帝。而在困境的痛苦中,我們才會深切呼喚,才會回到天父的懷抱。        我常想,愛我們的上帝,怎麼忍心將苦難和挫折加到我們身上?至少,這些苦難是祂默許的吧!我於是懷疑、抱怨、背離。        可是上帝真的不愛我嗎?祂連祂的獨生子都賜予我,赦免我的罪,給我重新和祂建立關係的機會,能擁有永恆的生命。祂,又怎會不愛我?        回想種種,每當我在華美的燈光下洋洋自得的時候,也是我將上帝遺忘的時候。我禱告,可是卻漸漸忘了怎麼去依靠祂。我祈求,也只不過是藉祂的名披上聖潔的外衣,為了滿足自己深層的慾望。        我想上帝站在我這一邊,努力為自己添法碼,證明自己是對的,卻不知道我應該站在祂那一邊,因為祂才是公正、仁慈、永恆、真理。我已經忙碌得忘記怎麼去禱告、怎麼去尋求祂的引導──或者,我聽見了祂溫柔的指引,卻自欺欺人,選擇忽視。終於,祂對我“咆哮”,用強烈的方式引起我的注意,免我行差踏錯。   那閃爍的星光        主啊,你對孩子的愛多深!我不再抱怨,因為我突然明白了你透露給我的奧秘。這奧秘的意義,遠勝過那些微不足道的 “快樂”。在這奧秘裡是平安,是喜樂,是你存在的證明。我所謂的“得到”或者“失去”,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是否在你的懷裡,如同孩子在父親懷裡;是否將所有的焦慮、擔憂、徬徨都交給了你。        人生裡的每一場相遇,都絕不是偶然,而是你完美的、在我出生以前就有的計劃,哪怕是痛苦,也是你給我的祝福,讓我去反思、去修復、去增進我和你的關係。對於我來說,有什麼是比這更重要的祝福?        就像,就像孩子的眼睛容易被遮蔽,只有藉助暫時的黑暗,才能看見星星的光。你要給我的,不是黑暗,而是那閃爍的星光。你要給我的,也是提醒我,永遠不要忘了仰望天上。就像G說的:Don’t lose vertical focus.…

    閲讀全文…

  •        從“服事”、“服侍”到“做事”,在這一串豐富的聯想中, 事奉就等於是“馬不停蹄地做事”嗎? 慶子 本文原刊於《舉目》56期        “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哪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裡;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約》 12:26)         基督徒的成長過程,是靈命塑造、生活見證與事奉經歷周而復始的操練。其中任一環節,或在認知上有誤解,或在實行上有差錯,皆會導致成長停頓、發育畸形。        如果讓一個信徒在初決志後,即挑起重大的事奉,一旦遇到困難,初萌新芽的生命易被壓傷,甚或夭折。比如在歐洲,教會人少,一旦有新信徒加入,馬上就被派上陣。這是教會初信基督徒“傷亡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每當提到“事奉”,很多人立刻想到“服事”。 從“服事”、“服侍”到“做事”,在這一串豐富的聯想中, 事奉就等於了“馬不停蹄地做事”。就如伯大尼的馬大一般,手腳忙個不停,嘴裡埋怨不斷,這自然無法得到主的讚賞。        即便如此,馬大忙忙亂亂,也是為主及門徒張羅吃住,總算是作在主的身上。有些現代“馬大”,卻更認為只要是為教會的事忙碌,靈命就超過了那些被服事的,漸漸生出屬靈的優越感。        許多教會在選執事時,也未必遵循使徒時代“聖靈充滿、智慧充足” 的標準,而是以在教會事工忙碌的表象和程度為衡量標準。        那麼,到底什麼是事奉? 事奉的定義       《出埃及記》記述了耶和華上帝差遣摩西,將以色列百姓帶出埃及的故事。當時埃及的法老王百般阻擾,不願讓以色列人從奴隸變成自由民。耶和華上帝一再吩咐摩西去 說服法老,重申祂救以色列民的目的:“容我的百姓去,好事奉我”(參《出》7:16等); “容我的百姓去,在曠野向我守節” (參《出》 5:1)。以色列人要“往曠野去,祭祀耶和華我們的上帝” (參《出》 5:3)。        耶和華上帝把以色列民領出埃及,固然是為了拯救他們脫離為奴之地,更是因為痛心百姓在埃及多偶像的環境下,隨波逐流,漸漸忘了自己祖先敬拜的耶和華上帝。        摩西在臨終前,三申其令,勸導百姓:必須離棄偶像,單單事奉、敬拜、祭祀耶和華。        “事奉”、“敬拜”與“祭祀”這3個詞,在希伯來文出自同一字“Avodah”,意思也相連。當祭司在會幕或殿裡事奉、獻祭,是為百姓贖罪、感恩。當燔祭的脂油香味冉冉上升時,上帝的心得到了滿足。這是獻祭,是敬拜,也是事奉。        主耶穌在曠野斥責撒但時,用的是《申命記》的話:當“敬拜”主、你的上帝,單要“事奉”祂。使徒保羅也在《羅馬書》中,情詞懇切地勸信徒,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而且這樣的“獻祭”,才是理所當然的“事奉”。         可見新、舊約聖經所教導的“事奉”,就是按照上帝的心意,從事祂所喜悅的“敬拜”、“祭祀“、“奉獻”及“服事 ”等聖工 。 事奉的目的         基督徒是屬靈的以色列民。主十架的寶血,把我們從被罪轄制的為奴之地,帶進了應許地。事奉,是得到釋放後,滿懷感恩的自然流露,藉著敬拜與奉獻,讓上帝的心得到滿足,讓祂榮耀的名高舉。         在這道德相對化、信仰多元化的世代,當年摩西、以賽亞、以西結等先知所見的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的榮耀,因人類世世代代所犯的罪,受到了虧缺。世人雖然知道上帝,卻不當作上帝來榮耀祂。        上帝卻早自始祖犯罪後,就開始了祂救贖恩典的大計劃。“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 ” (《賽》9:2) 這就是預言光的來到。 以賽亞後的700年,耶穌來到世間。耶穌說:“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

    閲讀全文…

  • 說是露營,我和兒子是在汽車裡睡了一夜。凌晨4點,我醒著。望著車窗外一彎月牙,鑲在深邃、明淨的星空裡,想起了昨晚獨處原野時所發現的:一大片撒向四面八方的鍺紅色碎石,好像和星空遙相呼應。大地與天空在這裡交匯,沒有任何的視覺扭曲……

    閲讀全文…

  • 聽上去這簡直駭人聽聞──父母皆禍害! 此語一出,直接撞擊中國的老話“沒有不是的父母”,讓幾千年“百善孝為先”的古訓開始顫動。孩子們,難道要反了不成?

    閲讀全文…

  • 今天是週一,竟然神奇地可以休息,讓我覺得有些不適應,繼而懷疑:是不是自己偷懶或不盡責了?

    閲讀全文…

  • 在未來的幾十年裡,中國教會將對中國社會、文化乃至世界,帶來積極的影響,不是一個不可企及的夢想。 但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今天中國基督徒還是要面對3個最基本的問題:屬靈生命的成長,屬靈生活的操練,和屬靈生存的環境。

    閲讀全文…

  • 大概是受中國“禮尚往來”的文化熏陶太久,我走哪兒喜歡把禮物揣到哪兒。朋友請吃個飯啊,喝個茶啊,都得盤算回送什麼禮物比較合適。不但如此,在美國的2個月,每回到了商場,我就開始“心事重重”,考慮要帶些什麼禮物回國,還要具體到為哪個人帶什麼東西合適,並應朋友的要求代購。

    閲讀全文…

  • 那幾天是我到美國以來,心情最沮喪,信心最不足的日子。從來沒有這麼傷心過,不相信這種事情會發生在我的身上──我的聖經竟然遺失了。

    閲讀全文…

  • 無論這個世界科技如何進步,國家如何發達,福利如何完善,占據金字塔底部的窮人總是大多數。究竟上帝的祝福是讓人富有,還是貧窮?上帝更保佑富人,還是窮人?這些問題我一直想不通。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