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教會歷史
-
自從主後313年寬容宗教自由的“米蘭諭令”頒佈以來,基督教會在羅馬帝國不再 遭受大規模逼迫,但卻必須處理善後──如何對待變節背道者。一般來說,東部教會認為燒香獻祭者是背道者,交出聖經與奉獻盤者的“交出者” (traditores)則從輕發落。西部教會雖然遭受逼迫的時間與程度較短少,也受影響的地區有限,但是卻對“交出者”處分則看法不一,特別對聖職人員 的懲戒輕重,雙方激烈爭辯,甚至導致教會的分裂。
-
羅馬皇帝康士坦丁(Constantine)的悔改信主,在教會歷史與歐洲發展史上,都是關鍵的轉捩點。
-
教會在第三世紀中葉,遭到羅馬皇帝德修(Decius,249-251)與繼任的迦魯(Gallus,251-253)的大肆逼迫。瓦勒良(Valerian,253-259)即位後,一反常態,暫時停止對教會的逼迫。然而下一波更嚴厲的迫害即將開始。
-
教會在第二世紀後半期,遭到羅馬皇帝馬可‧奧熱流(Marcus Aurelius,161-180年在任)的血腥逼迫。其中最著名的是於177年在高盧的逼迫。
-
基督徒面對羅馬帝國的逼迫,真金不怕火煉,堅守真道,廣傳福音,教會不斷增長。有些基督徒立志以筆來護衛真道,著書立說,闡揚基督信仰的真實可靠,除去謠言誤會。
-
在主後第二世紀初期,基督教會在羅馬帝國境內如雨後春筍般增長擴張。皇帝特拉建 (Trajan)任內(主後98-117年),雖然帝國繼續逼迫基督徒,但是基督徒的數目有增無減。
-
在主後70年攻陷耶路撒冷的提多(Titus)將軍,于79年繼承父親維斯帕先(Vespasian)之王位,成為羅馬皇帝。兩年之後駕崩,因無子繼承,由其弟竇米田(Domitian)出任羅馬皇帝。竇米田執掌此至高無上的皇 權,共15年之久。
-
主後70年,耶路撒冷在羅馬將軍提多圍攻之下終于失陷。聖殿被毀之後,雖然大勢已去,奮銳黨人卻繼續零星抵抗。奮銳黨人最後集結在死海西岸的瑪撒大堡,寧死不屈。直到73年4月15日,他們960人集体自殺,才正式結束“猶太人 叛變”之戰。根據猶太史家約瑟夫的記載,整個戰爭(66-73年)猶太人被殺超過百萬人,被俘虜者約十萬人。
-
主的兄弟雅各于主後62年殉道之後,巴勒斯坦的局勢愈來愈動蕩不安,直到66年猶太人叛變,引發聖地浩劫。根據優西比烏的《教會歷史》記載,在62至66年間,耶路撒冷教會得到啟示,知道浩劫將至,就帶領信徒離開將亡的聖城,逃難至約但河東的帕拉(Pella)。
-
團隊精神的建立,在於彼此之間的尊重,願意看見別人成功,不以自己的事為念,認識自己的身份,對事不對人,可以意見不同,但不要傷和氣。若都能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我們就能同心!矛盾應是增加了解的管 道,不是破壞關係的毒素。若能体會隊員彼此如唇齒相關,就能彼此体恤,互助合作,共同建立基督身体,就是祂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