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信稱義” –記16世紀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阮無袂)

阮無袂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6世紀歐洲改教運動的偉人。他在基督教歷史和西方文化史上都是劃時代的人物。

       馬丁·路德於1483年出生在德國的曼斯菲爾德鎮。在18歲那年,他進入當時最負盛名的大學耳弗特大學就讀。他本來一直遵父命研習法學,但一件奇事卻改變了他的志向。

       那是1505年6月的一天,馬丁·路德在返校途中,遇到一場來勢洶洶的暴風雨。突然,一道閃電擊在他身旁,使他摔下馬來。馬丁嚇得魂不附體。在萬分恐懼 中,他大叫:“聖安妮,救我!我願意作修士!”聖安妮(St. Anne)是天主教礦工的守護聖徒,因此馬丁在情急之下向她求救。

       家人、朋友苦勸他忘卻當日的誓言,但馬丁卻矢志守諾。他選擇以管教嚴厲著稱的奧古斯丁修道院,住進去開始埋首神學,二年後被按立為神父。爾後他一直不斷地思索聖經,發展出一套革新的神學思想,對歐洲教會乃至歷史生成了關鍵性的影響。

        1517年,馬丁·路德引發了對贖罪券的挑戰。當時的教廷宣布,無論何人,只要出錢購買贖罪券,他的過去、現在、將來的罪就能被赦免。馬丁·路德認為,這 種做法違背了聖經的教導,救恩淪為交易,專為那些恣意放蕩、犯罪的人而預備。因此,他寫下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貼到威丁堡教會的正門上。《論綱》指出,教會的真正財寶是彰顯上帝榮耀與恩惠的至聖神音。

        隨後,馬丁·路德寫下了三本重要著作:《論基督徒的自由》(On theFreedom of aChristian),《告信奉基督教的日耳曼諸貴族書》(A Appea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of the German Nation),《關於教會囚虜時代的序論)(The Babylonian Captivity ofthe Christian Church)。

        1521年,馬丁·路德被逐出天主教會。翌年,他回到威丁堡,主持改教運動。他的觀念在歐洲各地獲得普遍的、熱烈的支持,宗教改革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

        馬丁·路德對基督教思想最重要的一項貢獻,是他的“十字架神學”(Theology ofthe Cross),這套神學闡明了信仰與理性的關係,並使人們對苦難有更透徹的認識。

         而馬丁·路德最重要的貢獻,莫過於強調聖經中“因信稱義”的真理。

         “因信稱義”的提出,是馬丁·路德對罪人如何得救的思考結果。他曾經困惑於《羅馬書》1:17的“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按照常規觀念,當 上帝的公義顯明,罪人便會受到懲罰,這豈能叫做“福音”呢?後來,他終於突破這一難關。他寫道:“我晝思夜想,最後靠上帝的憐憫,我注意到經句的上下文, 亦即‘因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義人必因信得生’。這使我開始明白,上帝的義指的乃是義人靠上帝的恩典而活,這項恩典便是信。上帝的義顯明 在福音上,意即慈愛的上帝依消極的公義,使我們因信稱義,正如經上所寫的:‘義人必因信得生。’一思及此,我感到自己已完全重生,而且已穿越敞開的大門進 入天堂。”

        這個“單單因信稱義”的觀念指出:

        “上帝為了拯救罪人,做了一切必要的事,甚至連信都是上帝所賜予的。上帝是主動的,我們則是被動的;上帝大方地賞賜,我們則歡喜地接受。我們並不是因為自己的嘉德、懿行才得以稱義,而是因為上帝的賞賜。”

        馬丁·路德強調:

        “因信稱義絕不是指我們因着信就得以稱義,不是說罪人因為信上帝就能稱義。若這樣想,不啻將信貶抑為人的成就,誤以為人可以靠自己信上帝。相反的,‘因信稱義’意謂我們從上帝那裡接受稱義所需的一切,包括了信心在內。”

        這樣說來,是不是基督徒“因信稱義”後就不需要善行了?馬丁·路德認為:“我們不能靠行善稱義;但我們成為義人後,卻會去行善。換言之,行善乃是對上帝使 我們稱義的恩典作出回應。但這並不是說上帝使我們稱義,以叫我們行善作交換條件。過公義的生活乃是稱義的‘結果’,而非‘前提’。”

        換言之,馬丁·路德認為,基督徒行善乃是“信”的自然結果,是為了感謝上帝赦罪的恩典,而不是想藉此換取上帝的赦免。信徒若想得以稱義,必需通過耶穌基 督。因此,路德提出“攫取之信”(agraspingfaith):抓住基督,與祂結合,信徒與基督間便會生成奇妙的交流。信心的真諦在於承認上帝在耶穌 基督里為我們成就了救恩,這正是馬丁·路德神學的精髓所在。□

正文參考書目:《我思故我在》(校園書房出版),《與屬靈偉人同行》(更新傳道會出版)。

本文原刊於舉目前身《進深特刊》第二期,1997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