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人怎麼啦?(小剛)

小剛

本文原刊於《舉目》55期

       10年前,《海外校園》邀請我參加一個筆談,題目是“信主容易,成長難”,談中國學人信了主之後,不追求、不成器,信得快、離開得也快。現在,《舉目》又向我約稿, 內容差不多:“為什麼中國學人不願固定加入或委身某一教會?”

       10年了,中國學人作為一個信徒群體,早已從福音階段,進入了教會建造階段,這些學人的孩子都成了“學人”了,問題怎麼還沒解決?

        作為中國學人信徒群體中的一員,我也問自己:“中國學人怎麼啦?”

一個困擾人的問題

       我們教會出來植堂拓荒的第4年,第一次要舉辦3天2夜的退修會。教會幾乎調動了所有的宣傳手段,甚至發起了40天的連鎖禁食禱告,但仍然有不少的弟兄姐妹,包括同工,因為週末孩子有才藝課,而不願參加退修會。

       這就使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家庭生活和教會生活,有沒有對立性?當兩者有衝突的時候,應該先滿足家庭的需要,還是先滿足教會的需要?這個問題,困擾著中國學人信徒,也困擾著教會。

家和教會,對立嗎?

        作為牧師,我並不否認家庭和教會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立的──你一天只有24個小時,做了這樣,就不能再做那樣。所以當摩西要以色列百姓去曠野敬拜上帝時,法老加重了百姓的工作量,百姓就開始發怨言,不聽從摩西的話了。

       使徒保羅曾勸勉我們這些活在末世的基督徒,今世短暫,我們不該太在意,“時候減少了,從此以後,那有妻子的,要像沒有妻子”(《林前》7:29)。保羅知道 我們在工作、家庭、事奉(有基督徒稱為“三座大山”)之間會有掙扎,就提醒我們,為著主的緣故,弟兄姐妹即使有婚姻、家庭,仍然要過軍人般的生活。

        我們不能抱著“多餘”主義:有空閑才聚會、有精力才事奉、有餘錢才奉獻。生命匆匆,我們其實不會有“餘”。即使真的有,魔鬼也會讓我們這些燒磚的再去撿草,重演埃及為奴的故事。

不要走另一個極端

        有人走另一個極端,認為信了神就不應再顧家了,要像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是另一種錯誤。耶穌在十字架上,還不忘將祂的母親託付給門徒,要如兒子一般去照顧。
聖經說:“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裡的人,更是如此。”(《提前》5:8)可見神看重我們的家庭生活。甚至,一個人 能不能在教會擔任聖職,都要先看他是否能好好持家,“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 (《提前》3:5)

         教會是一個大的家,如果人沒有智慧、沒有愛心,連自己的小家都不能好好管理,連與配偶、兒子的關係都搞不定,神怎麼敢把教會的大事託付給他呢?可見我們沒有任何藉口,逃避對家庭的責任。

       許多時候,家庭生活和教會的事奉,確實有時間上的衝突、精力上的拉扯,但靠著聖靈,我們可以找到“平衡點”,甚至做到游刃有餘。記得當年我們夫妻一邊讀神 學,一邊開拓教會,更想不到,太太還在半個撒拉的年紀生了一個兒子。我們仍然充滿喜樂。神是活的,祂的話也是真的,“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 (參《申》33:25)。

錯誤的優先次序

       一個人的婚姻關係、親子關係、家庭和教會之 間的關係,都真實地表明他當下與神的關係。耶穌呼召我們的時候,早就料到,我們日後會有婚姻家庭上的難處,所以他一開始就把話說死了:“人到我這裡來,若 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

       我們不要因為耶穌的話太絕 對,就拒絕遵行。我們若願意遵行,我們在家庭、工作、事奉上得到的祝福,會遠遠超過我們所思所求。如果我們在婚姻中能敬畏神,我們的配偶心裡就踏實,就會 有真正的安全感;如果我們在家庭中能以神為大,我們的孩子長大後,也會尊主為大,作父母就真的安心了。

        因此,我對教會中的弟兄姐妹說,神讓亞伯拉罕獻百歲生的兒子,是讓他遠離試探,不以自己的愛子為偶像。今天的我們,也不應該把家庭、孩子看得比神重要。錯誤的優先次序,會導致全家最終遠離教會、遠離上帝。

在根基上“先天不足”

        我們教會有一位弟兄,信主多年,從不缺席主日崇拜。但某個主日,因為工作忙,他第一次留在了家裡。想不到,他太太從教會回來後,給他帶來一封信,是教會推舉他參選新一屆的執事。後來,他與弟兄姐妹分享:神就在那一天向他呼召,要他再次將生命的主權交給祂。

        這位弟兄引出了一個普遍的問題:現代人信主之後,還有沒有權利保持自己獨立的生活、不受教會的左右?這個問題牽涉到今日教會的“世俗化”,遠遠超出了中國學人的範疇(詳見拙作《三化》舉目第51期),但我們還是可以試著分析一下中國學人特有的狀況。

重視愛,缺少“悔改”

        今天北美華人教會,對中國學人這個信徒群體的表現,持保留的態度。我自己就是從大陸來的,在校園團契歸信耶穌、奉獻傳道。這10多年來,我也一直牧養、帶領中國學人。如果叫我給這個群體畫像,畫出來的就是:腦袋重,手腳細,嘴巴大,膽子小。

        這個群體,在信仰的根基上是“先天不足”的。他們大多是在受到基督徒的愛心、關懷後步入教會的。當年對他們傳福音的策略是“投其所好”,著重神的愛、天國的 福分、講員個人的感人經歷,卻沒有將人的罪性、神的公義和主耶穌悔改赦罪的道,講清、講透、講完全。甚至有牧師笑稱,自己當年是被人“勾引入教”的。

       耶穌明明說“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參《可》1:15),但很多人得救的過程,卻恰恰缺少了“悔改”這一環,這就給生命的成長帶來了莫大的困難,不能否認, 這個信徒群體中間尚有不少的人,沒有經歷悔改和重生。有人覺得自己人品、道德本來就不錯,而今信了主就更好了;有的雖承認自己是罪人,但覺得只欠耶穌“5 兩”銀子,不是“50兩”…… 信仰上的先天不足,是中國學人不願委身教會的首要原因。

缺乏正確的教會觀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中國學人是在校園團契裡接觸到福音的,他們從一開始就缺乏正確的教會觀。因此有人信主多年,還一直留戀團契的生活,遲遲不願進入教會。

       這些弟兄姐妹,就像長大了卻還沒有斷奶的嬰孩。他們看重的,始終是團契中人與人“橫向”的親情關係,卻不習慣也不樂意委身教會、“垂直”地敬拜上帝。這種過分留戀、享受團契的生活、不願進入基督的身體的人,常常最終就流失了。

        因此,我們教會痛定思痛,從傳福音一開始,就牢記團契只是教會的台階,因此努力把人帶到主的面前,竭力把團契中已經信主的弟兄姐妹盡快地帶進教會。

“得好處”的心態

       中國學人這個信徒群體,或許是被別人服事慣了,也有一些自卑的情結深藏在內心裡。他們下意識認為自己在經濟上、能力上、孩子教養上、生活品質上,還有屬靈追求上,都比不上港台背景的弟兄姐妹。

      他們當中,有人自認是教會中的“弱勢”群體,一開始就帶著一種“得好處”的心態,總想別人能給我什麼、教會能祝福我什麼,持著是“消費者”心態。當教會遇到 困難或挑戰時,他們很少在第一時間想到自己能為教會做些什麼。他們常常躲在矮牆的後面,只想與耶穌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

        現今在不少的教會中,往往是20%的人,承擔了教會70~80%的奉獻。而中國學人這個信徒群體,在金錢的奉獻上,多年來也一直遠遠落後於港台和其他背景的弟兄姐妹。雖然中國學人大都早已“五子登科”,步入了中產階級的行列,但內心深處依然“怕窮”。

        我們是一個新植堂的教會,90%以上都是大陸背景的弟兄姐妹。我們既沒有“保姆”、也沒有退路。自己不做,就沒人做;大家不奉獻,教會就沒錢。所以,人一旦被逼著,也就起來了。這現象使我聯想起當年《紅燈記》裡的一句著名的唱詞:“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帶領、栽培,迫在眉睫

        根據筆者的觀察,許多北美華人教會中,中國學人的的比例已在半數或半數以上了。我們看到,早在三、四十年前,神就在北美預備了數以千計的校園團契,成為“北美大陸學生歸主運動”的搖籃,也成為近20年來北美華人眾教會的祝福。

誰的責任?

        那麼,神在北美得著中國學人這個信徒群體,為的是什麼呢?神在這個群體身上,有什麼特別的託付嗎?他們能不能接過校園團契屬靈的傳承,為後來的人也繼續編織屬靈生命的搖籃?他們看到了自己的使命沒有?

        聖經說:“大衛按神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徒》13:36),神要中國學人去服事的“那一世的人”是誰?我們這些中國學人基督徒有沒有看到?還是不大願意看到上帝在我們身上的命定和託付?以致安於當嬰孩、樂意被服事?

       最近我在國內短宣,看到有一個男孩,10歲了,每天晚上仍然與母親睡在一個被窩裡。其實,這不僅是孩子有“不能斷奶”的問題,母親也有責任。今天我們在華人 教會裡,時常聽人感慨,中國學人這個信徒群體為什麼長不大?就像草莓,外面光鮮,但不能抗壓?那麼教會是不是也有責任呢?既然把他們領進了門,是不是有責 任繼續培養他們呢?作為父母,是不斷用心栽培孩子,好使他有能力承擔託付,還是只顧嘆息他的不足?這會帶來完全不同的後果。

從生養到培養

        中國學人這個一路被寵愛過來的信徒群體,已從當年校園團契中的“小群”,變成了北美華人教會裡的“大族”。他們經歷了迷信、不信到最後真信的艱難過程,而今 他們深信基督信仰是他們人生最好的選擇。但另一方面,他們從對真理的認知,到生活的實際應用;從信靠自己的努力,到仰望上帝的恩典和供應;從進入教會,到 委身教會,並完全負起上帝的託付,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這個群體,進入教會領袖層的比較少。有教會的牧者說,他們是空有“二手”的屬 靈知識,而無“一手”的屬靈經歷;雖能出口成章,卻不會學以致用。這話是真的,但它更凸顯要快快帶領栽培他們的需要。今天北美的華人教會,對這個信徒群體 進入教會領袖層的接納度, 還是比較低的,只有生養,少有培養,大家既不那麼信任,也不那麼習慣。今天大陸背景的弟兄姐妹在教會中擔任執事的有,但擔任教會長老的實在是少而又少。然 而,或許再過10年,大多的北美華人教會,都會自然而然地“蛻變”成以中國學人為主體的教會,那麼,教會就會出現領導層的“斷層”﹗。

        毋庸置疑,中國學人這個信徒群體的屬靈狀況,直接關係到北美華人教會未來的發展,甚至會影響到中國城市教會的走向,以及“福音出中國”的進程。
這一切,都凸顯了盡快帶領、栽培他們的必要性。

作者來自上海,現在美國德州牧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