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54期
學生工作的受託者系列(3)
高智浩
一、聚會怪現象
90後團契查經聚會時,不管是福音性查經,或是造就性查經,只要不是小組查經,而是有講員在講台上的那種,學生們就一定會有如下表現(與講員的魅力、所講的內容無關):
1.專心聽講,振筆疾書,猛記筆記。不然就是拿出筆記型電腦或i-Pad來打字,看誰的輸入法快。再不然拿出手機,猛拍講員PPT(演示文檔),因為來不及記……
這是講員最喜歡的一類學生!
2.聖經擺在膝上,或是把玩著手機中的聖經軟體,眼睛望向講台,一副很專心的樣子,也會跟著講員的節奏,一起笑、鬧、歎息與感動。不過,事後問他:“今天講員說了什麼?”回答是:“不知道……”然後有“感”而發,說一堆似是而非的話!
這樣的學生,讓講員啼笑皆非。
3.自顧自地看著手機上的簡訊,或著盯著i-phone打遊戲……
講員遇到這種人,有抓狂的傾向!
4.聽講過了5分鐘,表情進入“螢屏保護程式”,開始呆滯而恍神,10分鐘內開始休眠──打瞌睡。
講員遇到這種人,只能搖頭。會眾高居不下的“昏睡率”,則成為講員心中深深的“痛”!!
這是時下學生團契的普遍現象。很多人嘆息:這就是“90後”的團契,你還能怎麼辦?
二、 “一次性” 聚會
90後的學生團契聚會理念,和其他人不一樣。在他們當中,我們這些帶領者會感覺自己好像外國人,不,像是外星人!!
1.非固定、非常態的聚會模式
他們不喜歡一成不變的聚會模式,喜歡變化,喜歡創新,喜歡與眾不同。同時,他們又希望被認同,期盼與別的教會團契看齊。這導致聚會程序不是重點,團契形態卻很重要。
2.嘗試性聚會
寧可多嘗試,也不要匆匆固定成為既定模式,這是標準的90後做事態度。所以,在不改變基本內容──“真理”的前提下,聚會的形態可以多元化,可以實驗,以鑑別可行性,不亂打死纏。
3.“ i ”化的聚會
傳統的詩歌本已經被投影片、PPT所取代,所有的資料都輸入電腦與智能手機中……如此全面“ i ”化的結果,就是遇到停電或電腦臨時當機,聚會常常中斷。
不過,筆者也遇到過一個大學團契,在聚會時恰遇停電時,電腦以及所有的電子樂器都停擺。領會的主席臨危不亂,不慌不忙地拿出手機,請大家用手機上網到 youtube,找到要唱的詩歌,然後一聲令下,歌聲就伴隨著手機中的音樂,響徹在整間教室中。就這樣,在燭光與高科技當中,眾契友向神獻上敬拜。
對於90後,數位化實是聚會中不可缺的一環。
三、必須瞭解的
90後的特質,是憑感覺與直覺來判斷。而且,除非在強迫的環境中學習(例如學校),否則不肯受制約。
因此,在非自願性的團體,如學校中,或還可以對他們使用傳統單向式的教導,但教會、團契屬於自願型態團體,所以已經不適合用這種方式。身為青少年工作者,對此要有清楚的認知。
1.互動
這一代的青少年,著重的是關係,而不是組織、架構與程序——但組織、架構與程序,恰好是上一代團契帶領者重視的模式。
美國職棒德州遊騎兵隊的總教練華盛頓,以互動形態帶領球隊,在2011年球季中一路拼鬥,最終殺進世界大賽。以身作則、身先士卒,讓球隊像個“家”,華盛頓總教練成功了──他的秘訣就是“互動”。
90後的團契,也宜以互動的方式來聚會,由小組而大組,由大組而團契。互動、參與的機會,不僅增加了學生的歸屬感,也增加了其責任感。
2.呈現
90後酷愛呈現自己,敢秀出自己的理念,因此任何場所都是他們的舞台。讓學生有舞台去表現,而不是導師、傳道人佔有講台,這是我們該知道的。
上個世紀的美國名將麥克阿瑟將軍,有著與其他將領完全不同的領導哲學。他善於溝通,在與部下溝通的過程中,常將自己的理念不著痕跡地灌輸給部屬。因此,開會 決策時,他的部屬提出的議案與建議,大多是麥克阿瑟將軍的想法。然而他卻將其當作是部屬的絕佳構想,給予極大的肯定,導致部屬覺得:“太棒了,麥帥同意我 的想法!!我要竭力去完成這個任務!!”
麥克阿瑟將軍給了部屬表現的機會,也得到了他們的忠心與效忠。讓我們也這樣對90後發揮影響力,讓他們盡心竭力,為主而呈現。
3.主導而非主控,引導而非領導
90後的主見極強,以直覺為主要呈現的方式,喜歡群聚、參與,不喜歡被人指揮。但他們可塑性極高,也願意順服在對他有影響力的人之下。
在90後中,我們是輔導,也是導師,卻應當以顧問的方式,成為指導員、教練。所以,我們應當多去瞭解他們,進而成為對他們具有影響力的引導者。
四、帶領的藝術
“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 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哥林多前書》9:﹕19-23)
使徒保羅的這一段話,教給我們帶領90後的藝術:同理心。時代雖然改變,真理卻不改變,變的只是工作法而已。
我曾向一位學生工作前輩請益,結果驚訝地發現:不管是在我的大學時代(1970~80年),還是現今的21世紀,學生工作的原則、帶領的藝術未變,就是“培育”2字。
1.作90後的影響者
學生工作是撒種的事工,但也需要設立目標,才能向標竿直奔——有目標才有方向。我們的目標,就是作90後的影響者。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發揮強烈的影響力,在福音真理的導向下,促使這群90後年輕人,思索來聚會(小組、團契、聚會、營會)的目的為何,進而去思考,與其在週六下午(團契聚會的時間)與別人廝混(hang out),何不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當我們影響一位90後學生時,其他人也會被吸引過來。
學生工作者的目標,就是影響學生,促其思考,知道自己的位分,瞭解自己就是大使命的執行者……我們要為主贏得他們。
2.歸屬感
當他們在團體中,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自然就會產生責任感,接下來就會參與——團體中的歸屬感,使他們成為生命共同體。
如何讓學生感受到團契需要他,教會需要他,主耶穌需要他——需要他成為主的使者、為主完成大使命,這是我們要思考的。
3.從youthful idea到useful idea
“嘴上無毛,辦事不牢”,這樣的理念其實未必正確。90後是可以託付的,端看我們能否將他們的創意,轉化成動力(From “youthful idea” to “useful idea”) ,給年輕人有夢可想,去查驗在他們身上神的計劃與旨意為何。
4.鼓勵與挑戰
我們可以鼓勵他們:你們能受高等教育,又有機會相信基督,如此偌大的恩典在你身上,不要醉生夢死,不要做糊塗人。如同皇后以斯帖──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 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參《以斯帖記》4:﹕14)?我們要以更高的目標來鼓勵他們,給予他們挑戰,然後陪著他們一同迎向挑戰。
鼓勵代替制約,挑戰取代刺激,讓90後青年學子活出基督的樣式來。
這是90後學生工作的藝術:以同理心來鼓勵,並陪伴著他們迎向挑戰。
5.愛與被愛
90後需要愛──被尊重的愛,而非強迫性的愛。他們必須經由自己的感受,才能體驗和承認你愛他們。
有時你付出了關懷與愛,但是酷酷的90後卻沒有回應。不要因此感到尷尬或氣餒,因為那是他們的表達模式。只管去愛他們,時候到了,90後會用另一種我們所不熟悉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愛。接受那份愛,你們的距離會更近。
6.榜樣與身教
90後尊重那些尊重他們的人,更敬重那些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團契的帶領者,必須以身作則、表裡如一。要幹活搶在人前,當有活動或是愛宴時,第一個來幫忙,最後一個離開,搬椅、抹桌、端菜、拿垃圾……都要幫忙,不可以只有一張嘴,光說不做。
從屬靈偉人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屬靈的期盼與復興,都是從事必躬親的屬靈帶領與禱告開始。90後也可以從我們的屬靈生活中看到榜樣——有什麼樣的帶領者,就有什麼樣的跟隨者。
7.深耕於斯土
學生工作的金科玉律,就是“帶得深,待得久”。深耕於斯土,自然會培育出一批門徒,因為生命帶出生命來。不管是上個世紀,或是如今的21世紀,這個原則是不變的。
培育是陪與育,非培訓,非養育,而是與他們一同長大。門訓之外,門徒培育與門徒帶領是不二法門。
8.同心合一的夥伴
同工,是同樣心志的工作夥伴,也是一起用生命對撞的事奉團隊。我們不能單打獨鬥,我們需要夥伴。在團契中,我們需要一群真正能“同工”的“同工”,一起擔起團契輔導的職分(團契需要的是輔導,而不是“導師”)。
我們可以把90後當作同心、合一、合意的同工,培養他們成為屬靈的同伴、事奉的同工、服事的戰友、事奉的團隊。
結語
記得當年有部電影《溫馨接送情》,這5個字就是帶領90後學生團契的要訣。90後著重個別的關係,關係的建立則重在“接”(接納)、“送”(送上祝福)。在鼓勵與扶持中,在溫馨如家的感覺中,90後的團契可以顯現不一樣的氣象來。
作者來自台灣,長期投身於學生事工,現住加拿大。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