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從回應可見,《舉目》讀者都懇切而善用思考。限於篇幅,本期只選擇引發回應視角差異較大的文章,希望藉此激發更多的共鳴與反省。再次謝謝每位花寶貴時間讀、想、寫的回應者。
世俗化對教會的挑戰/陳宗清
有深度,切中要害, 非常有啟發性。——F.R.
當今時代,有太多的基督徒是沒有基督門徒的見證的。——P.J.
引用案例生動,分析問題準確。引言部分,對世俗化和世俗主義,沒能清楚解釋涵義和本質;第一部分的標題,似乎改為“世俗化對個人的影響”更準確;第三部分(文中序號為“二”)基督徒的回應,部分內容有些單薄,深度不夠。——Y.G.
知識性強的一片文章,只是讀來記住的是裏面的批評,這個不好那個也不好。但是好的究竟是什麼?知道了這些主義對我們有什麼樣的警醒與啟示?
讀罷此篇,覺得80後與90後被深深地鄙視了,心裏裡的確有點不大舒服。我們是人,不是想當然地,被當做是被裝在蜜罐裏裡養大的。而且,不是每一個80後 90後都有個有錢的爹,中國最多的是農村裏裡出來的孩子。如果大家心中的80後90後,只是那些官二代富二代,那真的不免偏頗。
我覺得批判主義是好的,但是不能一竿子打翻一群人。感覺筆者知識豐富,愛心待增。我們雖然年輕,但是我們也是在努力地活著,也為主而活。聖經上講,不可叫人小看你 年輕,我覺得我們80後90後實在是被人小看。其實,我們也沒有小看年老的人。在神的面前,我們能不能在基督裏裡和好呢? —— M.L.
我很喜歡此文的風格,因為它客觀,不是灌輸什麼,而是自然的流露。——Y.Z.
“三化”/小剛
“這篇文章非常實際,所提出的幾個方法,都是教會所必須要強調的。希望作者也可以分享一下,他在牧會中是如何教導這個給信徒的。──F.R.
趙天恩的三化和今日教會的現狀的三化,好像沒有直接關係?張力不是一一對應的吧?──X.W.
有多少教會的牧師,能敢說、敢講、敢向人開炮,敢於做煩擾、叮咬會眾的“牛氓”?──Y.S.
讀這篇的時候,想起來前一段時間流行的“三俗”,也想起來中國人最喜歡的口號,都是這種工整的排比。的確,在口號中長起來的一代,哪裡都有口號相隨,口號滲 透到每一個細胞。不過,我喜歡這篇文章,感受得到筆者的心情,會隨著他的筆鋒轉換心情。有批判、有應對,沒有厚此薄彼,這樣比較容易造就人。能夠感受得到 裡面的那份愛心,十分珍貴。希望這份愛神愛人的心,能夠持續保持下去,不斷增長。──M.L.
既有聖經依據,又有生動事例,內容完整生動,分析有深度。──Y.G.
慎防“真信仰玩成假的”!/黃藥師
提出了一些問題,但對於如何糾正問題,則略顯不足。──F.R.
前面部分那些不好的見證,恐怕是牧者教導不週周?後面的3三個問題提得恐怕太大了點。──X.W.
本文是一種“共鳴”,三3年過去了,四川災區基督徒工作站都撤得差不多了,災區照樣地偶像廟宇重修,當年決志的又過回自己的生活,似乎基督徒就是一場風,吹 過後卻沒有留下什麼,而假信仰真行動的濟慈,還有好口碑留下來……對於拉撒路復活這件事中,相關人物心理及耶穌的立場把握得很準。──Y.Z.
迷惑:華人信徒在西方社會面對的挑戰/許宏度
文中‘技倆’應為‘伎倆’。──D.L.
作者所提出的幾大“主義”很切中時弊。──F.R.
行動主義,中國信徒比起西方信徒有過之無不及……──X.W.
I don’t like the term “activism” which usually denotes being socially active in a positive sense (e.g. Martin Luther King Jr.). Maybe he meant hyperactivity. ──S.T.
應該再增加一個:霸權主義。今天許多的華人教會裡總是有一兩個很強勢的人。非常認同作者的觀點……再增加一點:多謙卑,少傲慢;多與弟兄姐妹合作,少以強勢掌控。──P.J.
誰來吃晚餐?/陶其敏
同是基督徒的杜倩和林哲,內心深處的動機都一樣:炫耀、顯擺。 如果我是慕道友的話,也會呼求:“耶穌,救我,救我脫離你的‘追隨者’”。──Y.S.
林哲的錯誤,總結有以下三點:
1) 方式錯誤。後現代人們缺乏的不是資訊,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構建一個雙向、健康的溝通平台,說再多也是白說。這個關係基礎是需要花上時間、經歷、愛 心去耐心經營的。沒有這層關係基礎,傳福音好比鳴的鑼、響的鈸。做為和其他客人初次見面的朋友,林哲卻並沒有這層溝通平台。其次、朋友之間尊重對方的信仰 和價值觀,也是一種基本的禮貌,這是人之常情。他謝飯的禱告冒犯了周圍的客人。他在無意間,已經越界攻擊到別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換句話說,他的禱告,已經拆毀了還沒有建立起來的溝通平台。他的表現,已經使人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以至於對他接下來所講的內容產生抵擋。
2)內容錯誤。福音內容其實有兩個部分:一是我們所傳的言語,另一是我們的生活的行為表現(word and deed)。林哲的行為和他所要傳的福音,構成一對明顯的矛盾。他對杜倩不留情面的指責,已經構成了論斷和定罪。
從林哲和杜倩的對話來看,這樣的信仰好比一種枷鎖。好像信了以後多了一層道德和律法的外在要求(讀經、禱告),如果做不到,就會遭到其他信徒無情地指責和訓 斥。這樣已經偏離了福音的核心。林哲可能以為,用嚴厲的話訓斥杜倩,或許可以使對方悔改,但是這樣做,往往使對方更加遠離上帝。
福音的核心不是定罪,乃是赦罪。叫人歸向上帝的,不是定罪而是上帝無條件的赦免。
3)態度錯誤。林哲的表現很容易聯想到“法利賽人”。他們常常拿著律法書要求別人做這個做那個,自己卻不肯動一根手指,也不憐憫在罪中掙扎著的上帝子民。他們不明白律法的核心在於公義、憐憫和信實。
林哲對杜倩和她朋友們所處的忙碌的現代生活,缺少真實的憐憫。所以,即便他的道理講的再對,他的態度都把人拒之門外。在他眼中,杜倩不夠敬虔、她的朋友貪愛 世界。他看不到杜倩面對學生、funding、家庭的壓力;他也看不到杜倩朋友們,在職場上打拼的內心空虛。於是,他選擇用聖經冷冰冰地責備他們。生硬的 言語往往反映出,一個人內心沒有真實憐憫的光景。
聖經教導我們,即便有先知講道之能,但是沒有愛就算不得什麼。實際上,杜倩非常需要別人的理解和同情。她做為導師,負責整個實驗室的運作,是非常辛勞的工作。面對重重壓力,她能夠堅持去教會當“覺友”,我相信那是生命的掙扎的痕跡。
或許,林哲的初衷是好的,希望朋友們能夠更深地認識耶穌、和祂建立更深的關係。但是他需要放下自己,真實地走到人群當中,成為他們的朋友,成為他們的幫助,然後成為他們屬靈生命的供應者。 ──L.Z.
文章很真實的展現了基督徒的困惑與掙扎,有《約拿書》的效果,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Y.Z.
故事講得非常好。真的是今天很多基督徒的真實寫照。從故事中看林哲是位很追求,很認真的基督徒。雖然,他傳福音的方式有些過於急切,但是這樣願意傳福音的心,是難能可貴的。而今天,有些基督徒可能根本不敢在人面前,承認自己的信仰,因為那可能會失去很多的朋友。
杜倩的生命沒有改變。雖然林哲對她講的很直接,但是也確實是聖經的真理。如果,杜倩心裡真的是有神的靈,她會感謝林哲對她講的那一番“刺耳”的話。可惜的 是,對杜倩來說,去教會就像上鋼琴課,只是另一個常規要完成的任務而已。她沒有經歷到罪得赦免所帶來的平安和喜樂。她沒有經歷到信耶穌是讓我們脫離黑暗權勢,進入光明的唯一選擇。信耶穌只是在她(成功的)人生上再錦上添花而已。她並不覺得需要為信仰而付出代價。這代價可能是她會失去朋友圈,也可能金錢上比 原來少了。今天我們有太多文化的基督徒,。星期天的基督徒,。沒有基督生命的基督徒。有的人受洗十幾年了,仍然留在福音班。教會裡杜倩這樣的基督徒很多。
在此寄語林哲,傳福音時多禱告,求聖靈在人的心裡做工。若是還不預備,就先吃飯,建立友誼,等到時機合適時再講福音。若是對方不接受,甚至出言不遜,就禮貌告辭。不要陷入到不愉快的辯論之中。不要把珍珠扔在豬的的腳前。收好你的珍珠。──P.J.
相關鏈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