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次大公會議時四大教會的現況(賀宗寧)2016.07.21

文/賀宗寧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6.07.21

 

前言

近年來,由於伊斯蘭國的殘暴行為,在敘利亞、伊拉克殺害亞述族的基督徒,在北非殺害埃及科普特基督徒,使得這兩個在西方世界被忽略了上千年的基督教會,突然又出現於新聞版面。

其實,這兩個教會在歷史上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但是,在以西方教會為主的教會歷史中卻少提及,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異端。本文的目的是要補上一些在神學院教會歷史課程中被忽略的部分,也藉此介紹在羅馬天主教與基督新教以外的教會歷史沿革。

 

教會歷史上的四大公會議

基督教會從五旬節建立後,經歷了兩百多年的迫害。最後,君士坦丁大帝在313年頒布“米蘭諭旨”(又稱米蘭敕令),解除了羅馬帝國對教會的迫害。但是,教會對三位一體以及基督的核心信仰,產生了分歧的看法。

於是,教會開了四次大公會議(325年尼西亞大公會議,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431年以弗所大公會議,及451年迦克墩大公會議),討論什麼是正統聖經的教導。在這四次的大公會議前後,有四個主要的教會對這幾次大公會議的結論有重大的貢獻。

這四個教會是:羅馬(羅馬帝國原來的首都所在),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新首都),安提阿,以及亞歷山大。雖然耶路撒冷教會在教會初期是所有教會的領導,但是,在主後70年,羅馬的提多將軍攻破耶路撒冷後,就失去了原來的領導地位。

下面地圖所顯示的就是當時這幾個教會的所在。我們可以看到,這四個城市的教會(加上耶路撒冷)是設有主教長(Patriarch)的地方。主教長的地位高於一般的主教(Bishop)。後來,天主教在主教之上設立總主教(Archbishop)應該是沿襲這個制度。但是東正教迄今仍使用主教長的稱號。

 

*四大教會位置圖

 

大公會議的結果

四次大公會議定下了正統基督教對三位一體的信念,以及對基督位格與神人兩性之間的關係。

但是,除了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以外,其他三次的大公會議,都造成教會的分裂。

第一次的尼西亞大公會議,肯定基督的神性,將以亞流為主的亞流派判為異端。亞流派被放逐到多瑙河以北的哥德人中間。結果,他們到了那裡,努力的傳他們的信仰,使哥德人成為他們的信徒。

今天的耶和華見證人會就是承續亞流派的信念。

以弗所大公會議判定,當時身為君士坦丁堡主教長的聶斯托流為異端,將他放逐到埃及南方的曠野,他後來死在那裡。但是,他原來所屬的安提阿教會的許多信徒,不能接受這個決定。他們認為聶斯托流的信念是正確的。於是,他們往東遷離羅馬帝國的國境,搬到今天的敘利亞。

公元451年,迦克墩大公會議訂定了“迦克墩信仰定義”,明確指出基督神人兩性之間的關係,以及基督神人兩性的不可分。亞歷山大教會大多數的信徒對這個定義無法接受,因為過於分割基督的兩性。迦克墩大公會議就將亞歷山大教會中反對信仰定義的信徒開除教籍。

此時,還有在北非,多納圖與他的跟隨者,因為對接納叛教者有不同的看法,以致脫離當時在北非的迦太基教會。這些信徒因為汪達爾人入侵北非,使羅馬帝國在當地失去控制,而繼續的存在一直到第七世紀穆斯林佔領北非。

所以,那時自稱是基督的教會,已經四分五裂。下面的表格顯示當時互相開除教籍(ex-communicate)的各個分支。

 

四、五世紀主要基督教分支

教會群體 (Communion

主要中心

羅馬帝國與西歐教會 羅馬、亞歷山大、君士坦丁堡、安提阿
東方教會(Church of the East) 敘利亞(亞述)、波斯帝國
非迦克墩教會/東方正教(Oriental Orthodox / Non-Chalcddonian) 亞美尼亞、埃及、敘利亞(亞述)
多納圖教會(Donatist Church) 北非(茅利塔利亞)
哥德亞流教會(Gothic Arian Church) 北方哥德部落

 

 

羅馬與君士坦丁堡教會的分裂

後來歷史演變,在東羅馬帝國轄下的教會與原來西羅馬帝國(西羅馬亡後,由羅馬主教帶領)的教會,因為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的差異,漸行漸遠。最後,因為對尼西亞信經的用字與解釋(尤其是聖靈是否出自聖子),以及對聖餐、聖像等看法的不同,而在1054年正式分裂。當時,天主教教宗李奧九世在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開除了君士坦丁堡主教長的教籍。

 

*聖索菲亞大教堂

從此,羅馬主教所帶領的西方教會成為羅馬公教(天主教),而君士坦丁主教長所帶領的教會成為東正教。雙方互不來往,一直到今年初,羅馬教宗才與俄羅斯主教長在古巴哈瓦那機場見面。(俄羅斯東正教其實不能代表全體東正教,但這也算是一個突破。)

 

*2016年羅馬天主教教宗與俄羅斯東正教主教長在古巴相會

羅馬公教的勢力基本上在西歐。其中包括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德國、英國、阿爾比斯山上的一些小國,以及北歐的國家。後來由於西班牙與葡萄牙的海權擴張,天主教在拉丁美洲幾乎是壟斷的地位。

 

1517年德國的馬丁路德從《羅馬書》重新發掘聖經裡“因信稱義”的真理。於是,揭竿而起,脫離羅馬教廷。當時,許多國家中期望羅馬教皇改革的信徒,也紛紛響應,以致造成西歐新舊教的對立,羅馬教廷的影響力大大退縮。主要的天主教國家只剩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與法國。這些國家基本上都是拉丁族裔。

 

*1500年歐洲地圖。

而以君士坦丁堡為主的東正教,持續維持在拜占庭(東羅馬)帝國的版圖內。東正教的主教長傳統的是臣服於東羅馬皇帝的政治勢力下。1453年,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攻破拜占庭(原來的君士坦丁堡,現在的伊斯坦堡),東羅馬正式滅亡。

突厥人沒收一半的東正教教堂,改為清真寺;允許另外一半的教堂繼續為東正教的教堂。從此,東正教的主教長就得順服在信奉伊斯蘭的突厥蘇丹手下。這個國家後來發展為奧圖曼帝國,不但佔有現今的土耳其,而且勢力擴大到中東與北非,還掌控了巴爾幹半島。

在1453年拜占庭被攻破後,許多俄羅斯信徒認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上帝對與羅馬異端重合的懲罰,莫斯科人認為他們是繼羅馬與君士坦丁堡之後的第三羅馬,自認要維護正統信仰。

1547年,伊凡四世稱“沙皇”(czar,凱撒的變音),是羅馬凱撒(Caesar)的繼承人。1598年,莫斯科教區改稱主教長(Patriarch),並三面開火,發表文告指責在拜占庭的東正教、天主教及更正教。從此,俄羅斯正教脫離拜占庭的領導。

19世紀,希臘主教長宣佈脫離拜占庭管轄。20世紀初,奧圖曼帝國分崩瓦解。原來奧圖曼帝國各省的主教紛紛獨立,脫離拜占庭主教長的管轄。其中最大的有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捷克。所以,今天的伊斯坦堡主教長對其他地區的東正教,不再有管轄權。

 

*奧圖曼帝國末年各省分崩離析

安提阿教會的後續

在431年以弗所大公會議時,君斯坦丁堡主教長聶斯托流被判為異端。但是,他在安提阿附近的一些門徒,拒絕接受以弗所大公會議的決定,不願意稱馬利亞為“神母”,就東遷離開羅馬帝國的國境,到了亞述王國及波斯王國。他們後來說服了在亞述的基督徒,接受聶斯托流的教導。

聶斯托流雖然被大公會議判為異端,但是,在1895年,於土耳其西南與伊朗交界的地方,也就是後來東方亞述教會主教長座席的孔納克(Konak, Hakkari)發現一份16世紀抄本的聶斯托流遺作,《屬靈知識雜記》(Bazaar of Heracleides)。在這本書裡,有一段如此記載:基督是“有雙重的同一位”(the same one is twofold)。基本上,聶斯托流否定了他被判為異端的論述。至於這本書到底是在聶斯托流被判為異端之前還是之後所寫,一時也無法下定論。

亞述,就是在主前722年滅了北國以色列的帝國。亞述人起源於兩河流域北端的尼尼微平原,也就是耶和華要先知約拿去拯救的那個民族。亞述帝國後來在主前612年亡於巴比倫帝國。

耶和華在《約拿書》最後告訴約拿說:“這尼尼微大城(亞述的首都),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12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從亞述後來的歷史來看,上帝對他們的愛惜真是人心難以測度的。

按照亞述人的歷史,他們後來在羅馬帝國旁恢復了亞述王國。在主後33年,他們的國王生重病,國內群醫束手無策。耶穌的門徒多馬差遣一位叫做他得烏斯(Thaddeus)去為這位國王治病。病治好後,國王信了基督,全國幾乎都改信基督教。這是全世界最早信仰基督教的國家。

據說,他得烏斯是生在亞述艾德撒(Edessa)的猶太人,他在回到猶太地時,聽到施洗約翰的福音,受了洗禮。後來,基督差遣70個門徒中,就有他得烏斯。

這個由部份安提阿信徒與亞述人合併成立的教會,在那時稱為東方教會(Churchof the East),後來的正式名稱是“東方亞述教會”(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他們尊稱聶斯托流為“聖徒”。在主後600多年時,差遣了許多的宣教士,到波斯、中亞、漠北(蒙古),及中國傳福音。建立了非常大面積的教會。

由於伊斯蘭教的興起,加上後來的十字軍東征,一直到15世紀突厥人的奧圖曼帝國,原來在安提阿(現在土耳其境內的)的教會,搬遷到敘利亞境內。

除了東方亞述教會以外,另外還有以下的教會都認為自己是原來安提阿教會的繼承人。

  1. 安提阿希臘正教教會(屬東正教系統)
  2. 敘利亞公教教會
  3. (敘利亞)聖馬龍教會
  4. 保皇希臘公教教會(採用東正教儀式的羅馬公教教會)

後三者都與羅馬教宗保持關係。羅馬教廷也一直到1964年前,都保持任命一位名義上的安提阿主教長。

在這些都稱為是原來安提阿教會繼承人的各個派別中,只有東方亞述教會曾經有極大幅度的傳福音的歷史。

中國歷史上記載,唐太宗貞觀9年(主後635年),有景教“大德”阿羅本來華,太宗遣宰臣房玄齡迎之於長安西郊。後來,在長安義寧坊建立景教寺。景教在中國中原流行了200年。

 

*現存於柏林博物館的大唐景教壁畫,顯示景教寺內慶祝棕櫚主日的儀式

幾乎是同時,東方亞述教會也有宣教士到達漠北蒙古人的所在,廣傳福音。後來,蒙古人崛起,成吉思汗的大臣裡,鄭海及博刺海都是基督徒。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是他最喜愛的兒子。拖雷的妻子唆魯禾貼尼是克烈族的公主。克烈族全族都是基督徒。

唆魯禾貼尼也是人類歷史上唯一生了四個皇帝的女人:蒙哥是蒙古帝國大汗,忽必烈開創元朝,旭烈兀為伊利汗國(波斯)皇帝,阿里不哥則曾經與忽必烈爭奪大汗帝位,並一度佔上風,他被稱蒙古帝國大汗(皇帝)有近4年的時間(西元1260-1264)。

 

*東方亞述教會宣教士的途徑

拖雷的兒子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他的母親在宮中建立教堂,敬拜耶穌。而在元世祖的朝中就有不少的“也里可溫教”的文武大臣。《馬可波羅遊記》裡也記載了他在忽必烈的朝中見到亞述人。這些亞述人,很可能就是當年宣教士的後代。

所以,在歷史上,前兩次於唐朝與元朝進入中國的基督教,其實都與安提阿教會有關。

 

亞歷山大教會的後續

亞歷山大教會的傳統認為,他們的教會是馬可在主後42年所建立的。但是,比較可信的是,馬可抵達埃及的時間是在保羅與巴拿巴為了他而分手之後的事。有另外一個說法說是在55年,尼祿統治的時期建立。

當馬可到埃及時,他們的社會有希臘人、猶太人及埃及人(科普特人)。這也是後來亞歷山大教會信徒的組合。當初,科普特人的信仰乃是一個以金字塔為中心拜偶像的宗教。但是,當馬可傳講基督的救恩與永生時,科普特人非常能接受,因為他們本來就相信“永生”。很快的,馬可就在亞歷山大建立教會。這個教會也就是當年四大教會之一,也是今天科普特教會的前身。

 

*科普特教堂內的聖馬可聖像

科普特人相信,《以賽亞書》19:19 所說的:“當那日,在埃及地中必有為耶和華築的一座壇;在埃及的邊界上必有為耶和華立的一根柱。”這個預言就是指他們的教會。因此,這個教會已經有超過1900多年的歷史。

 

*科普特教會聖像:約瑟與馬利亞帶嬰兒基督逃至埃及。

亞歷山大教會在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教父,包括革利免、奧利金、亞歷山大、亞他那修等等。其中,為三位一體辯護最著名的亞他那修,很可能就是科普特人。在第2世紀就有一部分的新約聖經翻譯成科普特文。目前,科普特教會也是蘇丹與利比亞最大的基督教派別。

 

*亞他那修

在羅馬與君士坦丁堡於1054年東西教會分裂之前600年,亞歷山大教會就在451年的迦克墩大公會議後,因為迦克墩信仰定義的爭論,而與在羅馬帝國內其他的基督教會分裂。

迦克墩信仰定義宣稱基督“二性的分清不能由於聯合而消失,反而每一性的本質應被保存,同時發生在一個位格、一個生存形式中,並不是兩個位格,乃是一個。”(the difference of the Natures being in no way removed because of the Union, but rather the properties of each Nature being preserved, and (both) concurring into One Person and One Hypostasis; not as though He were parted or divided into Two Persons, but One.)

這個定義成為羅馬公教、東正教與宗教改革後新教所共同持有的正統信念。

科普特教會(亞歷山大教會)認為這個定義將基督的神性與人性分割。他們相信基督是“來自兩個屬性,而合為一個屬性”。道成了肉身,所以,基督不是有兩個屬性,而是來自兩個屬性:完全的人性,完全的神性(not in, but from, two natures: full humanity and full divinity)。他們特別聲明,這不是否定基督的兩性,而是相信來自兩性的“合一”。這與迦克墩大公會議定為異端的“獨一性論”(monophysitism,過於強調基督的神性,因而否定了基督的人性)不同。

他們認為,在迦克墩大公會議後,羅馬主教是基於政治立場開除亞歷山大教會。而亞歷山大教會在隨後分裂,有支持迦克墩信仰定義的一派,稱為公教派,也有反對迦克墩定義的一派,稱為正教派,也就是現在的科普特教會。他們兩派為主教長的位置相爭,前後有兩百多年。

其實,從主後400年到800年間,埃及絕大多數人的信仰是基督教,甚至在642年穆斯林征服埃及後,還維持為多數人的信仰,一直到第10世紀中葉,在阿拉伯人強壓之下,才逐漸成為少數。

而在今日,亞歷山大的基督徒中,95%是科普特正教教會的信徒。

 

結語

在教會歷史上,為了真理,羅馬、君士坦丁堡、安提阿與亞歷山大教會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我們今天的信仰奠定了很好的根基。在四大公會之後所訂立的信經,也至今為天主教、東正教、以及大多數新教宗派所接受的正統信念。

可惜,因為人的因素,也因為政治的緣故,以弗所公會對聶斯托流,以及迦克墩公會對亞歷山大教會所持的立場,是否有給予充分解釋的機會,以及他們的立場是否是可以容納的差異,似乎沒有讓被判為異端的人服氣。以致今天這四大教會各有所屬。

安提阿教會與亞歷山大教會,幾乎從西方教會歷史中消失了。若不是伊斯蘭國的殘暴,我們甚至不知道這兩個教會的現況。感謝上帝,我們如今能夠知道我們弟兄的近況,也能為他們為主受苦的景況代禱。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