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德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品書香專欄2017.03.01
上世紀50年代中葉,英國國教內部掀起了一場重大角力,主要是由原來掌權主張大公主義(Anglo-Catholics)的高階教會、主張出走獨立自主的自由教會,以及主張內部革新的福音信仰主義者,三方互動和較勁。巴刻(James Innell Packer)可算是後者陣營的重要勇將。
早在1958年,他還在布里斯托專門培訓傳道人的丁道爾學院(Tyndale Hall, Bristol)擔任教席時,便應《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的邀約,為該刊撰寫有關英倫三島基要主義者近況的文章,引發起他寫作出版成書的興趣。
同年,他的處女作《基要主義與神的道》(‘Fundamentalism’ and the Word of God)面世,引來各方觸目。
1961年,第二本著作《傳福音與神的主權》(Evangelism and the Sovereignty of God)面世,本書原是巴刻前一年在倫敦大學向學生講話的內容結集,使當時瀕臨解散的學生佈道隊得以重生,奠定了他成為公認的“改革福音信仰主義戰士”。
巴刻最膾炙人口的的經典作品是,1973年出版的《認識神》(Knowing God),原著創刊頭10年便售出超過50萬冊,20年超過百萬冊的驕人成績。
新近出版中譯本的《全民神學家巴刻:從認識神到事奉神》(To Know and Serve God: A Biography of James I. Packer),便是巴刻首本中文版傳記,由英國神學家麥葛褔(Alister McGrath)執筆,探勘這位當代福音派領航員巴刻高潮迭起的生命軌跡,為他委身於神學教育、教會牧養、關懷世界致意。原著初版於1977年,中譯本是根據1997年增訂版翻譯。
全書共分為11章,計:
第1章“學生時代,1926-1944”;
第2章“牛津大學:基督聖體學院,1944-1948”;
第3章“倫敦:橡樹坡學院,1948-1949”;
第4章 “牛津:威克里夫學院,1949-1952”;
第5章“伯明罕:哈波恩聖約翰教會,1952-1954”;
第6章“布里斯托:丁道爾學院,1955-1961”;
第7章“牛津:雷蒂姆中心,1961-1970”;
第8章“布里斯托:丁道爾學院,1970-1972”;
第9章“布里斯托:三一學院,1972-1979”;
第10章“卑詩省溫哥華:維真學院,1979-1996”;
第11章“對於巴刻的評價”。
書末並有三篇附錄:《恩師的教誨》、《巴刻的講課紀錄》和《巴刻的著作書目選集》,厚共446頁。
巴刻是加爾文神學的現代典範人物,麥葛福稱他為“最後一位清教徒”。巴刻認為有3種人能從清教徒的智慧獲益:浮躁的經驗論者;墨守成規的知識份子;忿忿不平的偏差者。
清教徒則可提供對應的藥方:以上帝為中心的思想;強調知識也注重情感的信仰;以及基督徒生命深刻而實際的異象。
《全民神學家巴刻》不但是巴刻的生平傳記,更是呈現英國聖公會現代歷史及二戰後福音派的發展史。其中包括兩件敏感且饒有趣味的事件:打擊凱錫克大會(Keswick Convention)、與鍾馬田(Martyn Lloyd-Jones)決裂,勾勒出本書具票房的回憶錄亮點,也映照出巴刻個人的特質與思想路線。
要認識這位當代福音派思想全民神學家,超過60年的服事歷程,本書不容錯過。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