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信仰的迷霧─讀《無語問上帝》有感(李相宜)

李相宜

本文原刊於《舉目》48期

        1998年的平安夜,南京下了一場很大的霧。我與三兩位姐妹約好,去參加神學院的篝火晚會。我獨自行走在大霧中,感到這場大霧彷彿在昭示:與上帝的邂逅,必然要經歷迷霧和考驗。後來事實証明,果真如此。

        多年以後,當我懷揣著對上帝的無數迷惑,多年來隱忍未發的詰問,讀楊腓力的《無語問上帝》時,彷彿終於遇見了一個說真話的朋友。這個朋友道出了一切我想說而不敢說的話。他和我一樣真誠,一樣認真的對待信仰……這個朋友就是楊腓力。

對上帝失望

       上帝公平嗎?
上帝沉默了嗎?
上帝隱藏了嗎?

        上帝究竟是說話的上帝,還是沉默的上帝?上帝真的公平嗎?為什麼那麼多惡人享著平安,而義人卻多受苦難?上帝是隱藏著的嗎?為什麼舊約裡的以色列民可以直接 和上帝說話,摩西也在西乃山的火與荊棘中親歷過上帝的臨在,然而在奧斯維辛的漫漫長夜,集中營裡虔誠的人們跪在冰冷的牢房,祈禱上帝讓他們死在一個有陽光 的地方,但最終也不能如願?

        無論從歷史,還是從個体生命裡,人對上帝的疑問從沒有停止過。
“對上帝失望”(Disappionted with God)這個短語,在基督徒眼裡幾乎是大逆不道的,卻赫然出現在《無語問上帝》這本書的封面。這本書要表達的,就是對上帝的失望嗎?

       然而讀完整本書,你便知道,這個貌似對上帝失望的命題,實則闡述了:如何從對上帝的失望中,重新走向信仰,建立真實的信心。

抹殺的真實

        我是一個被大陸城市教會餵養大的小羊,親歷了中國教會從90年代中期到今天的將近10多年的發展。坦白說,我覺得我們的信仰,從起初就帶著實用主義的傾向,這大概與我們那種“求神就是為了得好處、得平安”的信仰原始思路有關。

       我不用“功利”這個詞語,是因為我們的信仰的確談不上功利,只算得上實用主義。功利的謀求是妄求,而我們的祈求,按照我們自己的邏輯,絲毫不過分。比如:一 個篤信上帝的畢業生求一份好工作,一個結婚多年、不育的基督徒求上帝賜一個孩子,多年單身的信徒渴望有個家,飽受疾病折磨的人求上帝開恩醫治……

        這些,似乎都不能算做妄求。但我們卻發現,上帝並沒有按照我們所期冀的那樣,將我們想要的傾倒給我們。你見過大家一起為一個年輕患者禱告,他還是不久告別人世的例子嗎?他可是很虔誠的基督徒!

       失望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在我們渴望“上帝啊,你顯一個神蹟吧”,卻長久不可得的時候出現了,我們的信心開始跌落了。

        對我們而言,如果,我們的祈禱,那些我們看來十分重要的祈禱事項,哪怕兌現一半,我們就有力量繼續向前。如果神蹟如期而至,那麼我們的信心,將如百合花一樣開放。

        但我們還是失望了。

       於是,我看到一種遮掩,彷彿缺乏某種真實的勇氣,信徒需要用一種假意的感恩,抹殺內心真實的失望。自然,內心對此是不甘願的,於是成功神學大行其道——未得 醫治或者未蒙應允,被解釋成信心還不夠、罪還沒認清、聖靈沒有充滿,甚或撒但在攻擊,卻忘記了,人蒙召並非為了得這個世界上的所有好處,上帝也從沒有允諾 過,我們的天路歷程可以一路凱歌。

隨意加注腳

        許多人求而不得的時候,會繼續求,而且還“宣告”。如果有人生病了,他們會說,這個人或許有什麼罪需要對付,例如驕傲。或著,乾脆直接說,XXX,你好了,你根本沒有病!你需要的是信心的宣告!

       《無語問上帝》裡,提到醫治特會。現今的中國,也正經歷同樣的事件。我猶記得去年,我在網絡上認識了一個坐輪椅的小妹妹,她總是認為,主耶穌會在某次醫治特會 上,叫她徹底站起來。每當我提醒她未必如此時,她都不願意聽,彷彿不聽就可以不影響她的信心,而我在她眼裡,顯然成了她的信心絆腳石。

        還有一位神學院的姐妹,有人給她介紹了一個男朋友(也是一位弟兄)。她覺得沒有感動。恰好中午約定見面的時間下了大暴雨,於是她很肯定地對我說,你瞧,神攔 阻了。我馬上問,你怎麼知道不是撒但攔阻呢?她立刻很驚愕,她驚愕的表情定格在2001年夏天的南京,一個本來就多雨的時節。

       很多很多接下來的日子,我遇見許許多多的人,他們總是喜歡用那4個字,就是“神對我說”……

       為什麼人們非要為一切的結果,加一個“合理”的注腳?上帝與人,本隔著深淵,除非上帝願意啟示,人一切的猜測都是僭越。

        最叫我難過的,是他們在錯謬的信仰觀裡所謂的信心,那信心不是真實的信心,是驕傲帶來的一種誤讀。他們以為徹夜禱告,上帝就會把他們所求的給予他們,卻忘記上帝的主權和自己身為“受造”的有限。

        所以《無語問上帝》是本寫給真實的基督徒看的書,你千萬別以為,作者寫的僅僅是失望,或提出了問題,卻沒有給答案。相反,可貴的是,作者從自我真實的信仰經歷出發,努力從失望的維度,重新理解這一位被我們誤讀的上帝,這一位被人按照各自的理解,加上了不同注腳的上帝。

黑暗中看見

       《無語問上帝》顯示的是一種面對信仰的真誠。許多人面對迷惑遮遮掩掩,內心的忐忑多年來從未撫平。真相是遮蔽的,但楊腓力卻帶著對上帝的熱愛,引我們走入信仰的中心:從尋覓浪子的天父,到道成肉身的人子,再到將人全然改變的聖靈……

       從 上卷《陰影中的上帝》,到下卷《在黑暗中看見》,作者用大量詳實的數據,領我們一步步找出問題的答案,一步步地追溯,帶我們回到上帝的性情當中。我們才發 現,我們原來對上帝的理解是多麼的膚淺!我們開始產生全新的視角、更真實的盼望和更真實的信心——這盼望乃是因主基督“走向十字架的真”,這信心是被熬煉 後如真金的信心。

朝天的掙扎

       傳講神的話語,必須非常嚴肅,而我們卻經歷了無數不嚴肅的教導和帶領。成功神學傷了我們,我們卻以為是上帝在傷我們,就像《無語問上帝》裡的理查德一樣。

       我所在的教會,也受不同神學流派的影響,出現了紛爭。上週還聽一個傾向改革宗的弟兄說,他不願意去教會了。而我在聽講道前,也非常忐忑,以為講道的人又要說 一些聖靈充滿和醫治的事情。感謝上帝,那天講道的弟兄,是以《無語問上帝》這書,作為自己講道的思路。這不是因為他偷懶或抄襲,而是他和周圍人有這樣的信 仰經歷,都曾和書裡的某一位角色相似。

        許多人說,讀完這書,他們的思路漸漸清晰了,不僅得到了安慰,更重新找到了信心的道路。所以,我不 只一次向人推薦這本書。不是我刻意的推薦,而是幾乎每一次,對方提出的問題和疑惑,都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我因此推薦他們去看,就如同當初別人推薦我去讀 一樣,那實在是我們需要的——我們需要和楊腓力一起,用更新的角度,來看待信仰、省察自己。

        這本書可貴之處還在於:今天教會的某些人,一看有人對上帝失望,就認為自己的生命比別人強,就認為別人的生命有問題。但楊腓力告訴我們,那個說對上帝失望之人,可能比你更愛主。

       掙扎的生命如果還是朝天的,那麼他必得安慰。掙扎的信仰,比那些虛偽的信仰離上帝更近。上帝藉著這本書,已然顯明祂的心意,並安慰了所有在困苦中沒有失去真實盼望的人。

        回到我文章的起始,1998年平安夜的那一場大霧,霧終究要散去,一切在迷霧中的人都必須銘記:上帝的同在和祂對我們恆久不變的愛,會在我們哪怕失望的時候,仍然帶領我們,直到我們從迷霧中走出。然後我們會發現一個新天新地。

作者現住中國。從事基督教文字事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