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正明媚得流光溢彩─復活節手札
阮鴻 本文原刊於《舉目》48期 昨天在車裡唱《In Christ Alone》,唱到“No power of hell, no scheme of man, can ever pluck me from His hand. Till He returns or calls me home, here in the power of Christ I’ll […]
阮鴻 本文原刊於《舉目》48期 昨天在車裡唱《In Christ Alone》,唱到“No power of hell, no scheme of man, can ever pluck me from His hand. Till He returns or calls me home, here in the power of Christ I’ll […]
編者的話 從三月號《舉目》雜誌開始,為了進一步凸顯每期的主題(請參考56頁的雜誌徵稿),我們將主題文章集中在雜誌的最前端。 本期有健新和祝健兩位大陸背景的傳道人,分別以不同的角度來探討信徒的品格與靈命(p.2 & p.12)。羅七對保羅與巴拿巴分裂的再思,回應了陶其敏的故事中,優秀大陸知識分子在處理教會中矛盾時的盲點(p.6 & p.10)。李夢勇敢的自我剖析,見證人人有在主裡更新的盼望(p. 16)。 雖然各篇欄目各具特色,但方鎮明牧師談教會裡愛心的實踐(p.32),康來昌老師的靈命與德行(p. 46),蘇紅的驚奇之旅(p. 52)等,都與品格相關。而李仁潔牧師對北美華人教會的觀察(p. 36),不但呼應主題,也為下期《舉目》作了伏筆。 此外,大斌現身說法,給關懷中國艾滋病一個不同的前景(p. 24)。賴建國老師從歷史與文法對《詩篇》150篇的解經(p. 38),讓我們看到在音樂崇拜上豐富的資產。林鹿在受難節的默想和畫(p.44)與阮鴻的復活節手札(p. 50),領我們從驚顫進入歡快平安。 希望《舉目》從各個角度,盡量達到理論與實踐、靈命與生活的平衡,使讀者能在突破“生命成長的障礙”上,有實際的收穫和啟發。
範學德 本文原刊於《舉目》48期 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求主垂憐”,這是一個古老的祈禱詞,釵h基督徒都非常喜歡用這個詞,我也一樣。 記得幾年前的一個黃昏,兒子學完了鋼琴,我開車載他回家。在車上,我們聊天, 我說,兒子,如果老爸有一天死了,老爸希望在墓碑上刻上這幾個字:“求主垂憐”。 可能這幾個中文字太典雅了,兒子不明白,就問我,什麼意思?我說,就是求主憐憫我。 我說,你還記得《路加福音》里講的那個故事嗎?兩個人到聖殿里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法利賽人覺得自己是好人,而稅吏都不敢抬頭看天,只是一個勁地捶著自己的胸膛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這也就是我在人間的最後祈求,求主憐憫我這個罪人。 兒子說,爸,太悲觀了吧!這要是寫在碑上,別人會以為你做了多少壞事哪!我說,我的確做了不少的壞事。最壞的事都發生在心里,可能別人都不知道,連我自己有時也不知道,但上帝知道。 曾經看到路德這樣說:來到上帝面前,就要做一個實在的罪人。所謂“實在”,就是承認我有罪。這罪,包括那些“隱而未現”的,即自己沒有意識到的罪,甚至自己認為不是罪而是功德的東西。但實際上,在上帝的眼中,那些恰恰是罪。 法國大革命中,羅蘭夫人被革命黨人送上了斷頭台。就在被砍頭前,她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自由啊,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其實這句話,也可以改寫為:美德啊,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因為,在我們引以為榮的美德之下,隱藏了多少罪惡啊!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著名的例證,就是描繪理學的那個成語:以理殺人。這個“理”字,也可以換成“德”字——在統治者宣導的美德之下,是血淋淋的兩個大字:殺人。 以我所經歷的那個時代為例,我們被要求沖進火場,犧牲生命搶救國家財產。我們被要求學雷鋒,甘做革命的螺絲釘。這樣的結果,就是做好事,往往也陷入一個 “偽”字——小學生在街道上撿不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於是,只好回家跟父母要一分錢,然後再送給老師,說這是我在大街上撿到的…… 對於基督徒來說,最可怕的“偽”,就在於以為自己是最愛主的,或自己是最虔誠的。如此這般,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上帝的化身、基督的代表。而人如果冒充上帝,結果必然化為魔鬼。 美德形成的必由之路 基督徒大都知道使徒保羅的一句話:“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1:20-21)這是不是說,保羅覺得,他可以做得像耶穌基督一樣? 不是!就在《腓立比書》中,保羅告訴兄弟姐妹:“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里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3:13-14) 這就是說,保羅並不認為自己能像耶穌基督一樣完美、完全,他只是朝著這個完美,竭力地追求。竭力這兩個字,說明他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和努力。 基督徒追求美善的重點,不在於此生達到完美。恰恰相反,基督徒清楚地知道,無論自己怎麼竭力追求,都不可能達到完美。並且,他越是奔向完美,就越能發現自己的缺失,發現自己怎麼也不可能完全擺脫生命中的邪惡。 […]
陶其敏 本文原刊於《舉目》48期 賀聰回到家中,太太問他,同工會開得如何。他一言不答,把自己關進書房。他原 期望的解脫感,不僅沒有出現,反而心中更加煩亂。他腦海中還清楚地浮現著,剛才他宣佈退出教會後,同工們驚詫不解的表情。他也可以想像出,教會的其他弟兄 姐妹聽說這個消息後,會有怎樣的猜疑和議論。 不去管它!賀聰對自己說。我的決定是對的!是聖靈給我的感動!他再一次試圖平緩奔騰的思緒,然而教會建立過程的經歷,卻一幕幕地浮上心頭。 第一次激烈爭執 賀聰從大陸到美國讀書,5年前博士畢業,來到這個地方工作。剛到這裡,他就尋找華人教會。可是聽公司的同事說,在方圓50英里以內,根本沒有華人教會,倒是有一個華人基督徒查經班。 賀聰找到查經班後,大家聽說他已經受洗10年,還當過團契負責人,就理所當然地把他當成了領袖。賀聰也盡心竭力地服事:帶唱詩,帶查經,組織禱告會,探訪……忙得不亦樂乎。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查經班從原來的二十多人,增加到四、五十人。去年,在另一個主要同工——王穆誠弟兄的提議下,大家開始為建立教會禱告。雖然賀聰並覺得,目前沒必要成立教會,但多數同工認為,本地禾場巨大,需要教會。 賀聰同意了大家的意見。但在建立什麼形式的教會方面,又和王穆誠產生了明顯的分歧。王穆誠建議:加入一個成熟的宗派XX會。理由是,查經班初信者多,同工大多沒有教會服事經驗,加入成熟宗派,可以得到屬靈方面的幫助,和實際需要上的支援。 賀聰一聽,就按捺不住激動,激烈地反對。他說:“宗派,多麼可怕的字眼兒!在神的國度裡,還要立宗結派嗎?還要公開地宣揚宗派主義嗎?”他提出,應該建立獨立於任何宗派的教會。 王穆誠說:“你誤會了‘宗派’這個詞的意義。在教會建立之初和發展歷史中,宗派存在是個現實。而且很多傳統宗派,在歷史的考驗中,証明是符合聖經真理的,對基督教有很大的貢獻。” 接下去的討論中,與會者各抒己見。有人說,查經班現已初具規模,怎可輕易被別人接管,好像自己養的孩子白白讓人家抱走?有人馬上反駁,一切都是屬於神的,要 有國度觀念;又有人說,獨立很重要,何必聽人擺布?有人反駁,我們不成熟,沒有經驗,有章可循豈不更好?有人說,我們每個人原本的教會背景不同,如果附屬 宗派,會造成分裂;有人回答,關鍵不是宗派名稱,而是信仰是否純正,其宗旨是否與我們的異象吻合…… 王穆誠建議大家禱告後表決。賀聰覺得屬靈的事不能用表決的方法,可看這樣爭下去也沒有結果,就同意了。經過禱告後,與會的9名同工舉手錶決。出乎賀聰意外的是,6位同工支持王穆誠的方案。於是同工會以決議的方式,確定加入XX會。 疾風暴雨般發難 會議結束後,賀聰反覆思考著。他覺得這次會議被王穆誠操縱了。王穆誠雖然話不多,但每次發言都好像經過深思熟慮。賀聰感到,在有關教會大方向的重大問題上,聖靈在感動自己去力挽狂瀾。 他深感這次會議上,自己吃了準備不充分的虧。根據自己過去在學生會競選的經驗,他開始尋找支持力量。他與武博和錢志遜兩位弟兄進行了推心置腹地交談,動員他 們參加下一次同工會(同工會的原則是,願者都可參加)。又對那個XX會的背景做了些研究,然後提議再開一次專門會議,復議有關教會形式的決定。 在復議會議上,武、錢弟兄首先開炮,反對有人在成立教會的過程中,不徵求所有人的意見,而是暗箱操作。賀聰也指出,對於XX會,王穆誠只講了優點,但經他研 究還有些問題,這些問題王穆誠卻沒講明。他認為這即使不是別有用心的欺騙,也是故意誤導。他要求王穆誠向教會公開道歉。 […]
羅七 本文原刊於《舉目》48期 遠景決定了態度 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3個工人在工地上砌磚,有人問第一個人:你在幹什麼?他氣鼓鼓地說:你沒看到我在堆磚頭嗎?該死的老闆,逼我在烈日下幹這麼重的活! 再問第2個人同樣的問題,他疲憊地說:我在給我老婆、孩子掙口飯吃。雖然累點,但好歹還能過得去。 再問第3個人,他興奮地用手指向天空,說:這裡會矗立起一座宏偉的大廈,我就在建造這座大廈。 同樣一件事情,某些人氣憤、難過,但另些人卻是盼望和興奮。這些人之所以有這樣截然不同的表現,是因為他們有截然不同的“遠景”(vision)。 衝突和苦難很正常 許多教會都經歷過劇烈的摩擦,甚至分裂。牧師、執事會和會眾,都感受過痛楚和迷茫。“只緣此身在山中”的我們,就像第一個工人一樣,不知道到底神為什麼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為何本來和和氣氣的教會充滿了猜忌和敵對,為何平時溫和謙遜的弟兄姐妹,露出了絕不讓步的態度。 其實教會並不是一塊淨土。不管信不信主,人在世上所經歷的大致都差不多:生老病死,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神從來沒有應許過基督徒生活一定風調雨順,教會更是蒙恩罪人的聚集地,指望沒有衝突是不可能的。 但是,神早把他給我們的一幅遠景,在聖經裡描繪了出來。由於我們有這個遠景,就是“信望愛”之中的“望”,我們可以像第3個工人那樣,面對衝突和苦難,有不一樣的理解、感受和行動。 神給我們的遠景就是:在個人方面,我們最終要像主耶穌;在教會方面,教會要被建造成合一;在世界上,福音要傳到地極,主耶穌在祂的國中掌權。 神加在每個人、每個教會、每個機構的每件事情,都是為了完成這個宏偉的計劃。最奇妙的是,祂竟然用不完美的人,來完成祂完美的計劃。 兩“巨頭”的分開 《使徒行傳》15章,講到了保羅和巴拿巴,以及馬可的故事。這是一個“分裂”的故事,這故事,讓我們更多地知道神對教會的計劃,以及我們該從聖經中學習什麼功課。 簡單地概述:保羅原來叫掃羅,是個非常嚴謹的猶太教徒,曾經瘋狂地到處搜捕、捉拿基督徒入獄。後來他在大馬色的路上信了主,就開始傳福音。可惜他的信用太 差,根本沒人敢相信他,都以為他玩無間道。只有巴拿巴接納了他,又把他帶到安提阿,一起服事。後來,他們兩個一起旅行傳道,還同去耶路撒冷,與使徒們爭論 因信稱義(這就是《加拉太書》的由來),並在安提阿一起服事了多年。 這樣兩個人,如果落在現在任何一家教會,都是弟兄姐妹極大的福氣吧?又有神的知識,又被聖靈充滿,又有寬大的胸懷,還有完全獻身的服事,珠聯璧合的多年配搭,簡直就是完美的教會典範啊! 可是這兩個屬靈的偉人,居然吵翻了! 起因是馬可——對,就是那個寫《馬可福音》的馬可!——他跟著保羅和巴拿巴一起去旅行傳道,可是到了旁非利亞,居然半路開溜、不幹了。所以,當後來保羅和巴 […]
祝健 本文原刊於《舉目》48期 本文提出的,是華人教會牧養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如何看待基督徒的品格塑造?討論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註:文內所提的華人教會,是指海內外所有的華語教會): 第一方面:華人教會品格塑造的現狀 我提出這個問題,原因之一,是我在多個場合,聽到有關基督徒品格的評論。 例如有一次,一位華人牧師在洛杉磯下飛機入境。過關的時候,海關檢察官問他是做什麼工作的。這位牧師自信地回答:“我是牧師!”即刻,那位檢察官就回了他一句:“我通常不相信牧師!” 也有非大陸背景的教會領袖對我提及,他們比較擔心大陸基督徒的品格和素質。提出這種擔憂的幾位牧師,都是公認的教會領袖,也都是比較嚴謹的人,並且一向關心大陸基督徒。 我本人是大陸背景,我常觀察、思考以及反省我們大陸信徒的品格塑造問題。 依我的觀察,品格塑造雖然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公共話題,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在華人教會裡,卻不常聽到。各教會的講台和教導,以及各種大型特會的 信息安排,都很少把品格作為主題。更沒有聽說過,有什麼教會把“品格塑造”當作牧養大陸群體所面臨的挑戰,並發出警訊來提醒廣大教會。 為何如此,我認為原因有3: 1.不從品格的角度定性 我們通常不願意把信徒的問題,歸結為品格問題。除非萬不得已,我們不會從品格的角度評析。 例如,在教會裡: 當一個肢體出現誠信的問題,我們很可能輕描淡寫地說,他只是說話隨便。 當一位教會的成員不服權柄,我們說,他還是按世界的方式在行事。 當一位弟兄發生了婚外情,我們說他受到了試探。 當一位姊妹長期在背後說人閒話、製造是非,我們說她有嘴唇的問題。 當一位弟兄信主很長時間後仍然惡習不改,我們說他受捆綁 。 …… 從上可見,教會大多數時候,不從品格這個角度來輔導信徒,而把問題當作人的個性或軟弱來討論,繼而從屬靈和內在生命的角度去處理和解決問題。我想原因可能是有顧慮,怕落入論斷,或傷害了當事人。 2. 缺少“師徒傳、幫、帶” 在教會的門徒訓練課程裡,信徒的品格塑造有一個終極目標,即效法基督、成為主的樣式。但是在課程之外,很少有華人教會,對信徒手把手地教導品格,使信徒在具體的生活和事奉中得到操練。 […]
大斌 本文原刊於《舉目》48期 中國愛滋病的蔓延 一位中國官員記 述:“我到了一個艾滋病孤兒家,說孩子你最想吃什麼,這個孩子不假思考的脫口而說,‘我想吃一包方便麵’。這個事讓我當時就哭了,對我震動非常大。我當時 看了艾滋病人的家庭,看了那個小孫子和80多歲的奶奶生活在一起,由於群眾的不理解,幾乎和她們斷了來往,包括自己的姨娘等等都不關心。其實這個小孩是無 辜的,這個小孩沒有艾滋病。她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整個家當都賣了也不值200元。家徒四壁,而且四壁非常的黑,就在屋裡生活,就在那生活和睡覺。”(註 1) 聯合國機構和中國政府估計,在2003年,中國的感染者是84萬,在2005年則是65萬。另有艾滋病防治專家的報告表明,有相當多的中國和外國的官員、記者、醫生、志願者和非政府組織認為,2010年,中國將有1000萬感染者(註1)。 導致艾滋病的四種情況 第一,性關係混亂。包括男女淫亂、同性戀等。 第二,吸毒。吸毒者大多都與精神空虛有關,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方向、準則。 這兩類人感染艾滋病,都有主觀可控性,自己應負相當責任。 第三,完全被動患上艾滋病,比如與輸血有關的人。他們往往因相關崗位的人,例如醫療人員,不負責任或者責任麻痹,甚至良知泯滅,而被動患上艾滋病。再比如艾滋病的家屬。 第四,其他人對上述三種情況的縱容、冷漠,使災患倍加擴大。 感染艾滋病的嚴重後果 第一, 自身的痛苦與絕望。 第二, 社會財富的耗費。 第三, 經濟與家庭的破產。 第四,社會的隔離、歧視。 第五,家人的受累。其中,兒童往往受到極嚴重傷害。等等 只重視技術性的防治 舉凡醫治、救助、關愛、公義等事,都是上帝給人的責任。許多人正在重重困難中,相互救助、關愛他人、積極維權。不過,目前致力於愛滋病防治與救助工作的各股 力量中,無論是官員、專家、民間組織、醫生等,多隻強調摸得著、看得見的技術手段,比如對色情場所和易感人群,推行“百分百使用保險套”,而不是去積極面 對道德教化的失敗問題。 甚至,有人更要撕開道德底線,將同性戀合法化,給妓女“正名”為“性工作者”。已有法學家和全國人大代表,提出賣淫合法化(註2),倡言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控制愛滋病的進一步泛濫(註3),等等。卻不知這是在背道而馳。 在道德律法失敗之處 現今道德教化的失敗,是因為人的道德良知,已成無源之水──人的罪性,攔斷了通向道德本體與良知源頭的上帝之路。 […]
李夢 本文原刊於《舉目》48期 當我意識到自己不喜歡那位姐妹的時候,已經到很嚴重的地步了──但凡有她在的場合,我就心情莫名低落。 我並不是討厭她。她很好,講話得體,甚得眾人稱讚,又關心人,舉手投足成熟又體貼,為人勤懇又敬虔。她也沒什麼得罪我的地方。可是,我就是看她不舒服。 陷入到黑洞中 倪柝聲談到讚美時曾說,如果軟弱到連禱告的力量都沒有的時候,就讚美。“什麼時候我們能讚美,也就在那個時候撒但一定要逃跑。所以讚美是牠最恨的事。”舉一 反三,這個道理也可以運用到和人的交往上吧?很不喜歡一個人,很努力想去愛,可是愛不起來,甚至,連自己都開始討厭了,那麼就試試讚美,試試當面稱讚她, 看看會怎麼樣? 主日崇拜之後,我看到她戴了一副漂亮的耳環,迎上去說:“耳環很漂亮啊!” 當我鼓起所有的勇氣說這話的時候,當她向我微笑著說謝謝的時候,我知道自己的心門已經打開,給神透了個縫,讓祂擠進來,在我的心裡作工了。 可惜故事還沒有完結。某一次在團契裡提到這個姐妹,一個女孩說:“她是個讓人想娶回家的女孩。她真的是很完美,是吧?”我喉裡嗯著,並不抬頭,心裡溢出淚來:“大家都這麼喜歡她,我怎麼辦?” 團契事奉中,長輩總是對她的工作大加讚賞,對我卻都是提醒、指責。不是說這樣不好,就是說那樣不好。我感恩有長者為我守望、扶持,只是,為什麼我每走一步都是軟弱、有這麼多問題,而她就完美到只有稱讚和表揚?為什麼我不能像她那樣,得人、得神的喜愛?我似乎陷入到黑洞中。 一次又一次痛 團契給生病的肢體寫慰問卡,是她執筆,文字流暢又屬靈,我的心扎得疼。我究竟是怎麼了?劉志雄在《合神心意的家庭》中說:“一個做姐妹的要記住,夏娃自從犯 罪以後,她有一個很大的麻煩,就是夏娃那個嫉妒、爭競的靈很強。”道理我都懂,我也知道當愛人如己(《太》22:39),當看自己合乎中道(《羅》 12:3),當建立在主裡的安全感,當曉得神造你是奇妙可畏(《詩》139:14-15)……但都沒用。嫉妒的心,就是不願意被這些道理制服。甚至連禱 告、交託也無用。 我曉得這些不潔的心思意念,憑自己沒有辦法克服,唯有等候主耶穌的救贖。祂是要讓我在這樣的等候中,磨練自己,不僅在理智上知道祂的話語、情感上經歷祂的安慰,更在生命中等候祂。 我試圖用大量的事奉來分散注意力,安慰自己說,我做事也不要人的肯定。可是,在詩班坐著卻仍是沮喪,仍是壓抑。 一 位長輩前來詩班探班,臨走時說:“當你覺得自己不足的時候,就是神的恩典要臨到你的時候。倘若你自覺已經完美,神再也不能向你這隻滿了的杯裡倒什麼。”平 實的話,卻在我心裡打開了眼淚的閘門。我定意不誇別的,只誇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加》6:14)。因祂的能力,在我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 12:9)。 回家的公車上,平靜些了,心想:在我等候主的時候,我需要思考,究竟我的問題出在哪裡。我就想起李傳道提到的“萬能鑰匙”:所有屬靈問題,都源於對神的認識不夠。 […]
本文原刊於《舉目》48期 回答8個問題 《提摩太前書》3章,使徒保羅為我們提出教會領袖,不能再減的最低標準、必須具備的品格條件。但另外仍有一些經常被忽略的特質,是有效率的教會領袖共同分享的。在此舉出8項,可評估你在教會裡的服事: 1. 我能夠正確的處理資訊嗎?資訊(information)就是力量,領導者處理資訊,就像駕著一輛載滿炸藥的卡車一般,必須小心翼翼 。在加州凡耐斯“道上教會”(四方教會)(Church on the Way)傑克.海福德牧師(Jack Hayford)寫道:“掌管資訊是個充滿危險的過程,必須具有智慧和正直品格,可是就事工而言,卻又不可或缺。”能把內部核心的資訊託付給你嗎? 2. 我能夠稍緩下判斷嗎?一觸及發、遽下判斷的人,不能成為有效率的教會領袖。你能夠抑制自己立即的反應,並根據紮實的論述和證據作決定嗎? 3. 我願意被上帝導引嗎?領袖們需要彼此傾聽,但更重要的,他們需要能夠聽上帝的聲音。上帝透過長執會的討論說了什麼?你願意順服嗎? 4. 我能夠恰到好處地面對衝突嗎?沒有人喜歡衝突,但以正直帶領的長執會,必須願意面對衝突──即使是在成員之間。激烈的怒氣、明顯的欺騙、傷人的話語──有些事情需要愛心的挑戰。有兩個極端:逃避衝突,或是像“終結者”般斷然行事。你是落在哪個位置呢? 5. 我向前看嗎?教會的傳統是給予生命,但教會的傳統主義卻在威脅生命,熟悉所帶來的舒適會遏止教會成長。你認為教會最美好的日子是已經過去了嗎?還是,你對教會的前景看好? 6. 我有“積極正面”(can-do)的氣質嗎?有些人似乎生來就悲觀。然而具有積極正面的人卻不一樣,不以“為什麼我們應該……?”作為回應,而是“有何不可?”(why not?)。你對新點子通常的回應是什麼? 7. 我願意坦白承認嗎?敬虔的領袖為自己的罪負責,他們知道自己也是人,不會像一些人老是說:“我唯一錯的事,就是那次以為我錯了。”你最近一次對同事說:“我搞砸了,我做錯了”是在什麼時候? 8. 我有約伯的耐心嗎?在教會裡要完成一件事,總比你心裡打算的要更久一點,總是要再開一次會來通過你的提案。你能夠調適“快點和等候”(hurry-up-and-wait)的教會生活模式嗎? ──大衛.戈茨(DAVE GOETZ)的一件事情是什麼?
本文原刊於《舉目》48期 使你個人屬靈帳戶井然有序的12個問題 《哥林多後書》13:5;《詩篇》26:2 一位大企業的執行長曾向我坦白說:“我有銀行家維持我的償付能力、律師來維持我的合法性、醫生來維持我的健康,但沒有人來幫助我評估靈性的狀態。”我從來沒想過有“靈性查核”這種事。自此之後,我累積了經常自省的12個問題: 1. “裡面的我”會是“未來的我”嗎?每天我又更接近我至終要變成的那個人,我對自己將會成為的那個人滿意嗎? 2. 我是否該少一點宗教(religious),多一點屬靈呢?法利賽人是屬宗教的,耶穌是屬靈的。投身在有組織的宗教多年之後,我經常感受到體驗膚淺、規條綑綁,以致真正渴求要與基督有真實屬靈關係。 3. 我的家人在我身上看得見我靈性的真實性嗎?他們看到我的全人,我堅定相信,如果我在靈性上有所成長,我的家人會感受得到。 4. 我有“流通”的生命嗎?如聖經說:“信我的人……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有流動才有新鮮,既然我被祝福為領袖,這個祝福就應當從我的生命流露出來。 5. 我生命裡是否有個安靜的角落?每位基督徒心裡應當都有個安靜的角落,是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干擾的;法國大主教房龍(Francois Fenelon)說:“無論發生任何事,上帝要你有平安。” 6. 我看到了自己獨特專屬的服事嗎?我知道自己最有果效的事工是什麼嗎?“需要”總是大於人可提供的滿足,因此我的呼召是只去做我該做的那部份。 7. 我的禱告生活有改進嗎?我無法評量我是否是個“禱告的人”,然而,可以感覺到進步。有個測驗方法就是:禱告是否在我做的每個決定中,佔最重要的部份? 8. 我保持對上帝真實的敬畏嗎?對神的敬畏令人眩目,因而激發了敬拜之心。 9. 我的謙卑是真實的嗎?沒有什麼比假謙卑更傲慢了。我喜歡兩個關於謙卑的定義:“謙卑是帶著感激接納自己的力量”,以及“謙卑是不否認自己有權柄,但承認這個權柄是透過你,而不是出自於你。” 10. 我的靈糧營養均衡嗎?我不再稱讀經時間為“靈修”,我稱之為“進食時間”,因為這是我的靈魂得到餵養的時刻。 11. “在小事上順服”已成為我的反射動作嗎?我是在跟上帝討價還價,或是跟祂為自己辨解?重生之後,順服主決定了我與基督的關係。 12. 我喜樂嗎?喜樂是對我的應許,只要與基督的關係是對的,就會喜樂。 ──弗雷德.史密斯(FRED SMITH) 編按:“領袖的品格”和“進行一次靈性查核”兩文均選自《今日基督教》的“建造教會領袖”系列課程。
海外校园OC《举目》 | 网站:behold.oc.org | ☎️:(310) 328-8200 | 微信:FollowChrist | FaceBook | 1753 Cabrillo Ave Torrance, CA 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