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籽
本文原刊於《舉目》47期
從中國大陸出來的人,富有理性是出了名的。向他們傳福音,他們會問你許多理性和哲學方面的問題,直到你答不上來。他們又是內心饑渴的人,最容易聽人講,然後思考,尋找真理。
這些大陸的信徒,查經、思考、問理性的問題,好像他們的屬靈追求僅僅限於理性知識似的。可是,我本人來自中國大陸,我曉得,理性是我們這批人最常用的防衛手段而已!我們所尋找的,是真正的理解、愛護,以及完全的接納。
年齡層及各自特點
海外教會中,從中國大陸來的人,根據年齡,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梯次,但共同的特點是受過傷害。
70歲以上
老一輩的人(70歲以上),經歷過多次政治運動,例如鎮壓反革命運動、反右運動、整風運動。他們就算自己沒有受到衝擊,也親眼目睹或親耳聽聞過別人挨鬥、自殺等等事件。
對此,他們盡量選擇淡忘。不是他們願意冷眼看待那些不幸——誰的心不是肉長的?——但他們不能做什麼,自己能平安無事的過來已經謝天謝地了。
這些人在50年代,也曾對新的社會體制滿懷希望,後來在幾十場運動中,逐漸清醒過來。
50歲以上
70歲以下、50歲以上的人,主要經歷的是文化大革命。他們經歷或目睹過別人的種種慘痛,有人還作為革命的積極分子,參與過對別人的迫害。
我就屬於這個年齡組。我父親被揪鬥,隔離審查9個月不能回家。和我先生住同一宿舍的同事,跳樓自殺。我先生為此傷心了好幾年,到現在提起來,他還會發怒。可見那傷痛根本沒有痊癒!
我們這個年齡組,感受最深的是政治壓力。高壓之下不能隨便說話,對朋友也要小心,因為不知道朋友會不會有一天突然出賣你。文化大革命中就有好多人,為了自己而害了別人。懷恨的、後悔的,至今大有人在。
如果說,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們這一代人還有共產主義理想,以為可以用自己的雙手,使這個世界變得美好,那麼文化大革命以後,我們已經不再天真了。我們把嘆息吞在肚子裡,把謹慎流露出來。
1989年,我們的心彷彿甦醒了一次,從學生的身上看見一線希望。可結果是,我們這一代人再一次的夢想,和年輕人的夢一起破滅了。
60後和70後
接下來的一代人,是60後和70後。他們不大了解文化大革命,特別是文革初期幾年的動亂,因為沒有人給他們講那些不堪回首的經歷。但1989年的運動,對他們是有影響的,給60後的心中留下了傷痕,給70後心裡留下了問號。
如果說80年代的“傷痕文學”作品,對前一輩的人還有安慰、醫治的作用,這批年輕人卻沒有得到任何安慰。很多人憂鬱、遠離人群,或者麻木和忽略自己的情感。
從心理學可知,冷淡的超理智,是重要的心理防衛機制,用以與人保持距離,防止進一步受傷。但是過分防衛是不健康的,因為努力麻木、忽略自己情感的人,無法好好關心和留意到別人的情感。
這樣的人,即使可能深具同情心,卻無力助人——自我保護都來不及呢!——不如投身於其他事情(例如鑽研理性知識),忘記痛苦吧!理性知識是一個很好的避難之處,所以不少人鑽進去就不出來了。
在我們查經小組裡,那些提出刁鑽理性問題的,常常是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很差的人。他們不想和別人談自己家裡出現的問題,就把這類討論轉變為對事情的理性分析,對別人的評論,或者對聖經字句和道理的追究……
80後
對於經濟改革以後出生的年輕人,也就是80後來說,他們體會不到,中華民族為什麼稱為“苦難深重的民族”;他們完全不瞭解,為何要用“血和淚”來形容我們的歷史。他們的家中十有八九不提往事,家長忙於忘記過去,忙於賺錢養家。
這一代人多在情緒上受到忽略。他們希望得到快樂和滿足,這是他們的家庭所不能給的。我有個朋友,在國內擔任大學生的心靈教育工作。那些年輕人告訴她:父母對我們好像沒有多大的影響,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校裡度過,早晨7點上學,晚上8點回家。
人是需要深深的人際關係聯結的。當人的生命成長中缺乏這種聯結的時候,心靈健康就會受到影響——人際關係和交誼會受影響,溝通方式會受影響,情緒也會受到影響,行為也會受到影響。
不消說,與神的關係,同樣會受到負面的影響——信任天父上帝的能力,已經遭到了嚴重破壞!很多年輕人暗自思量,神是否不悅納自己。很多基督徒都不知道怎樣從壓力和憂鬱中走出來,深感孤單和失望。
為什麼需要情感層面的醫治?
歸納起來,大陸背景的信徒需要情感層面上的醫治。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思維和情感,在信主之前已經被塑造成一個模式。信主是改變我們的契機,可是,假如我們不 面對過去傷痛所造成的危害,就不會為這些匱乏求告神,於是我們跟隨主的歷程,就可能變成負傷作戰的歷程。而醫治創傷、恢復心靈健康,也是神拯救我們的目 的,他要我們“心意更新而變化”。
有人以為,時間久了,麻木了,不感到傷痛了,這就是得到醫治了。不對的,麻木是不正常、不健康的跡象。 你若聽見一個人輕鬆、淡然地述說她幼年遭受的羞辱和不幸,卻沒有眼淚,反倒平靜微笑,你當知道她給你看見的是冰山一角。這人或許認為主耶穌已經醫治她了, 但除非她的人際關係真的改善了,她每日在家有真實的滿足和喜樂,否則她尚未得醫治。
我有幾位做心理輔導工作的朋友,常在一起議論應該怎樣醫治。通常的治療,都包括說出過去的傷痛,在認知上瞭解自己目前各種問題的根源。對西方人而言,基督徒團契提供了安全的敞開的機會。可是,鑒於我們國人懷 疑有餘、信任不足的特點,團契中首先要建立彼此的信任,顯露出眼見為實的愛心。
怎麼知道團契得到了他們的信任呢?看他們是否主動分享內心的糾結、掙扎、懷疑,是否說出在人際關係方面的危機,就知道了。所以牧者和團契的領袖,需要切實地做探訪、關懷的工作,與他們建立信任的關係。
自己不得醫治的人,是沒有能動力去多關懷別人的,所以建議教會的牧長,首先在忠心事奉的人當中展開關懷,並看重他們的感受,過於事奉的效果。
很多教會都有長長的禱告事項,可是為信徒情緒、感受禱告的卻寥寥無幾,大多是為事情禱告。比如,一個人失業,教會禱告他能儘快找到一份工作,卻沒有為這人的焦慮、擔心禱告。另一個人生病,害怕、懷疑神,失去平安,大家卻僅僅為病得醫治禱告……
很多人不喜歡把情緒問題列入禱告單,可是,這才是教會群體應該留意、彼此代禱的最重要內容!
參 http://theologianintern.spaces.live.c … 5BA5EF088A5E9C1!403.entry
歡迎參考個人網站
注重表現過於注重人:錯誤的價值觀 http://seminary-students.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15.html
妻子敬重丈夫在於信任 http://seminary-students.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27.html
福音與心理醫治 http://seminary-students.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07.html
真正的友誼 http://seminary-students.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html
情感:從信心到行為的重要環節 http://seminary-students.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22.html
團契關懷是基督真實愛的體現 http://seminary-students.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04.html
作者來自中國,現在一家基督教教育機構全職服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