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妮克羅斯比確知自己重生得救(賀宗寧)2017.11.17

Image processed by CodeCarvings Piczard ### FREE Community Edition ### on 2016-02-09 20:53:56Z | http://piczard.com | http://codecarvings.com

賀宗寧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教會歷史這一週2017.11.17

 

公元1850年(清道光30年,咸豐元年)11月20日 ,芬妮克羅斯比(Fanny Crosby)感受到聖靈充滿,確知自己重生得救。

1850年某一天,芬妮克羅斯比做了一個夢。夢中一個將要死的朋友要她應允以後會在天堂相會。她醒來後,決定去參加一連串的興奮大會。在一次大會中,她走到台前,心裡湧現大大的喜樂,她跳了起來,高呼“哈利路亞”。那天是11月20日。

後來,芬妮克羅斯比成為歷史上寫了許多聖詩的作者之一。她所寫的聖詩,如《有福的確據》,到今天還非常受歡迎。

芬妮克羅斯比出生於1820年,出生沒有多久就因病而瞎眼。但她的一生寫了超過8000首詩歌與福音短歌。她的詩歌印成超過一億份。她除了寫詩歌以外,還成立了慈善救濟機構。到了19世紀末,她已經成了一位家喻戶曉的人。

幾乎所有的詩歌本都收集有芬妮克羅斯比所寫的詩歌。她與查理衛斯理大概是最多作品的兩位詩歌作者。與穆迪搭配舉辦福音大會的艾拉桑基(Ira Sankey),認為他們佈道會之所以成功,有大半的原因都是因為克羅斯比的詩歌。

克羅斯比的著名詩歌包括:《求主垂憐》《有福的確據》《耶穌恩召》《讚美、讚美》《趕快去傳福音》及《榮耀歸於天父》等等。有些詩歌出版社不希望在一個詩本裡有太多同一作者的詩歌。這使得克羅斯比不得不用了超過200個筆名。

 

童年

法蘭西斯珍妮克羅斯比在1820年3月24日,出生於紐約北郊的布魯斯特村。

克羅斯比家族在1635年就隨著清教徒來到波士頓,是哈佛大學創始人之一。她自己是愛國組織“美國革命之女”的會員,所以,她在成為基督徒之前,寫過一些愛國歌曲。

法蘭西斯珍妮的暱稱是芬妮。她在六個星期大的時候得了一場感冒,因此病菌感染了她的眼睛。當時,醫生用芥末泥來治療她的眼疾,在她的回憶錄裡,她認為這種藥傷到了她的視神經,使她從此眼瞎。

但按照現代醫學的解釋,她眼睛的問題可能是遺傳造成。她6個月時,父親約翰過世。所以,她是母親與外婆養大的。她們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因此,芬妮從小就背誦聖經經文。

 

芬妮克羅斯比出生地

 

她5歲時,接受當時紐約的名外科醫生瓦倫太莫特(Valentine Mott)的檢查。莫特的結論是她的眼睛沒有辦法動手術,因此,她將終身無法看見。

芬妮8歲時,她的媽媽帶著她搬到康奈迪克州的李基菲爾德市。在那裡,她們參加了當地一間長老教會。在這持守信仰的環境裡,芬妮從10歲起,每個星期要背5章聖經經文,到了15歲時,她已經背了四福音書,摩西五經,《箴言》及《雅歌》。她也背了不少篇的《詩篇》。

1832年,一位音樂老師每週兩次來教她以及其他幾個孩子唱歌。也是在那時,芬妮第一次去參加一個衛理公會的聚會,她非常喜歡那裡的詩歌。

她在15歲時進入紐約啟明學校(New York Institution for the Blind) 。她在這個學校當了8年的學生,然後又做了兩年的助教。她在那段時間裡學會了鋼琴,風琴,豎琴及吉他。而且還成為一位很不錯的女高音。

畢業後她繼續留校任教,同時,她也積極地參與社會公益,尤其在鼓吹建立盲人教育方面。她是第一位到美國國會見證的盲人。她也因此結識後來的美國總統克里夫蘭,兩人成為好友。

信仰歷程

芬妮克羅斯比雖然從小在教會的環境中長大,甚至會背的聖經經文比一般信徒多。但她一直記得外婆臨終的場景。外婆告訴她“重生”的經歷,但她一直沒有感受到這樣的經歷。她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的相信。

1849年5月到11月間,紐約霍亂流行,當時很多人都離開紐約以免被感染。但她堅持留在紐約啟明學校照顧病患。疫情好轉後,看到她的人說,她顯得精疲力盡,疲憊不堪,甚至精神沮喪。學校再開學時,她不得不減少授課時數。

在死亡陰霾籠罩之下,芬妮越來越為自己靈魂的去處擔心。她覺得自己的靈命似乎缺少什麼。尤其是在她積極參與社會公益與政治活動後,更覺得自己沒有完全做到將全心獻給上帝。

她有一位好朋友,叫做提爾多坎普(Theodore Camp)。坎普建議她一起去參加百老匯會幕堂的培靈大會。她對這個邀請考慮再三,無法作決定。但有一天晚上她做了一個夢。這個夢讓她感到非常的不安。

“在夢裡,連續幾天都是陰天。最後,有一個人來告訴我說,坎普先生希望馬上能見到我。等我進入他的房間時,發現他病的非常厲害,快要死了。那時,坎普問我以後我們會不會在天國再相會。芬妮回答說:‘會的。如果上帝允許’。這個答案也是當初她在外婆臨終時,告訴外婆的答案。在這個夢裡,在坎普‘臨終’前,他再次提醒她:‘記得,你答應了一個臨終的人以後再相會’。”

芬妮從夢中驚醒過來。腦中不停的縈繞著坎普的話:“以後我們會不會在天國再相會?”雖然坎普實際上並沒有在病中,但芬妮卻一直在思考,如果她死後是否能在那美好的地方再見到他,或任何其他她認識的人。

她在自我反省後,更覺得她不會再見到他們。她的靈命裡缺乏一個非常重要的事。

到了1850年秋天,她開始去參加培靈會。在會中,講道充滿熱情煽動的言辭,不時夾著會眾“阿們”與“哈利路亞”的呼聲。還有哭泣、嗚咽和狂喜。參加的人也有不少會從座位上跳出去,在會場四處奔跑,或是摔倒在地上。

在講員結束之前,總會強調地獄之火,警告不信福音的人會受到懲罰,最後呼召人到講台前面來。這些走到前面的人要跪在冰冷的地上長達兩小時,長老或執事按手在這些人的額頭,為他們禱告,求赦免。

在這個秋天,芬妮克羅斯比有兩次走到台前。她跪在地上,長老大力按著她頭的手幾乎要掐破她的頭。但他們大聲的禱告並沒有讓她感到“快樂”起來。

最後,在11月20日那晚,芬妮已經被沮喪和焦慮搞得心神憔悴。她第三次被帶到台前。那晚,沒有其他的人走到台前。長老與執事合力為她禱告了好幾個小時,但沒有發生任何的事。

會眾開始唱“痛哉!主血傾流(Alas and Did My Savior Bleed)” 這首詩歌。到了最後一節,第5節“我惟向主奉獻身心,稍報深恩為快”。突然,芬妮感受到非常特別的感覺,她後來記下:“我的靈魂充滿了宇宙的光亮。”她跳了起來,高聲的喊:“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在極興奮的狀況下,她第一次發現,原來她一直想要一手抓住世界,一手抓住上帝。

克羅斯比從1867年起就是紐約布魯克林第六大道聖經浸信會的會員。她擔任過執事,也是教會正式差派的宣教士。她與牧師勞瑞(Robert Lowry)合寫了不少的詩歌包括:《救世主凡事引導我》(All the Way My Savior Leads Me)等等。

她雖然沒有正式加入19世紀下半的聖潔運動,但與其中的成員有密切的來往。逐漸的從她的詩歌中可以看出她偏向衛理公會/聖潔運動信念的傾向。在1875年所作的《我乃屬耶穌》就顯出她追求成聖的心志。

今歸主為聖,專歸主所用,望日蒙新賜天恩,

信望愛日增,口不住稱頌,恆近主潔淨心身。

1877年, 克羅斯比遇見聖潔運動中最著名的詩歌作曲家威廉柯派崔克(William J. Kirkpatrick), 後來與他合作寫出許多的詩歌。同一年,她加入康奈爾衛理聖公會為會員。

 

康奈爾衛理聖公會

 

早期寫作生涯(1841–1865)

克羅斯比最早的詩是在她不知情的情形下在《自由導報》出版。後來一位蘇格蘭的詩人稱她為“天生的女詩人”。1841年,美國哈里遜總統逝世克羅斯比寫了一首追悼的詩,被《紐約先驅報》印出,使她所寫的詩廣為人知。後來,《星期六郵報》《克林頓信報》《消防員期刊》等等刊物,都將她所寫的詩刊登出來。

起初,她覺得這些詩都還是未完成的作品,不值得刊登。後來,她發現這些詩居然可以為啟明學校打知名度,還可以為學校籌款,就同意將所寫的詩刊登出來。1844年,在啟明學校的鼓勵下,她出版了第一本的詩集:《一個盲目的女孩》(A Blind Girl and Other Poems)其中包括根據《詩篇》4:8改寫的《夜晚的詩歌》。她認為這首詩歌是她第一首的聖詩。

 

她後來在1853年及1858年又各出了一本詩集。

除了詩集以外,她還為當時的流行歌曲寫出不少的歌詞。那時,她一首歌詞可以賣出一到二美元。她所寫的流行歌曲前後一共印了超過10萬份樂譜。

婚姻與家庭

1843年夏天,克羅斯比認識了小亞歷山大范奧斯汀(Alexander van Alstyne, Jr.)。他的朋友稱呼他“小范”(”Van” )。他是紐約啟明學校的學生。有時去上克羅斯比的課。1855年,他也成為學校的老師。他們在這段時期訂婚。然後在1858年3月5日結婚。結婚前3天,她辭去了啟明學校的教職。

婚後,他們搬到當時只有200人口的馬斯佩斯(現在在紐約皇后區)。

1859年,他們生了一個女兒,取名法蘭西斯。但這女兒在出生不久後在睡夢中過世。克羅斯比寫出一首詩歌《安穩在耶穌手中》記念她早逝的女兒。

女兒過世後,小范變得孤獨不願與外界接觸。克羅斯比也從來不在公開場合提到她的女兒。她晚年時,在一次訪談中,她提到這件事:“我現在要告訴你一件只有我最親密的朋友才知道的事。我曾經有個女兒,所以,我懂得做母親的愛。上帝賜給我們一個小女兒,但是,天使下來把她帶到上帝寶座那裡去了。”從1859年起,他們夫婦經常搬家,但是從來沒有擁有自己的房子,都只是租貸別人的房屋。

除了克羅斯比寫詩以及為聖詩作詞的收入以外,范奧斯汀在紐約兩間教會擔任司琴,有時也教琴。他們的收入其實可以過相當不錯的生活。但克羅斯比有一個原則:“除了生活必須的開支以外,將所有其他的金錢都捐出去。”他們夫婦有時辦音樂會,會中,克羅斯比會朗誦她的詩,也會獻唱。小范則彈奏各種樂器。他們把音樂會收入的一半捐給窮人。

他們夫婦後來多年過著一種特殊的婚姻生活,只偶然會住在一起,經常分居兩地。1880年,兩人正式分居。

雖然分居了,但克羅斯比堅持他們之間還是維持很友善的關係,經常彼此聯絡,甚至還有一同事奉的時候。

1903年,她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他們的關係:“他有他的缺點,我有我的缺點。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彼此相愛直到他過世。”

 

1906年的芬妮克羅斯比

 

寫作聖詩(1864–1915)

克羅斯比是19世紀最多產的聖詩作者。她一生所寫的詩歌超過8000首,其中有不少是用筆名所寫。據估計包含她所寫的詩歌的詩本至少賣了一億本。

她自己設了一個目標,希望她的詩歌能帶領一百萬人信耶穌。所以,她在寫詩歌的時候都會禱告,求這首詩能帶領人信基督。

美國的名作家安妮道格拉斯(Ann Douglas)說,克羅斯比是一位在19世紀解放美國宗教的女作者。她用詩歌將美國教會從嚴謹的加爾文主義帶進反智的群眾文化。

 

“教會歷史這一週”已經制作成3-5分鐘的視頻(蘇文峰主講),在橄欖社區網站(http://ocochome.info/)播出,《教會歷史這一周》的頁面短鏈接:http://wp.me/P5KG8P-7dW

或點擊后面網址觀看本期視頻:http://pan.baidu.com/s/1dFNFgW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