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也要背誦金句(史濟彥)

史濟彥

本文原刊於《舉目》46期

一、迷茫與爭執

        聖經金句,就是聖經中精闢的經文,對基督徒有很大的指導作用。理解和熟悉聖經金句固然重要,但要不要背誦,認識不一。

        以我為例,我受洗快10年了,一向覺得,如能背金句、用金句來指導自己的生活,這當然很好。但我畢竟歲數大了、老了,記憶力衰退了,難以背誦。因此,我從來沒在這方面下過功夫。

        2008年,我到美國探親,碰到背誦金句活動——我兒子所在的華人教會,發動大家背經文。年輕人響應較多,老年人就沒有嘗試的了。我心裡佩服,但不敢問津。

         另一次,是2009年,我再次到美國探親,參加了門徒培訓。領會的每天在會上叫人起來背誦事先給出的金句。我也努力了,做了準備,但一節也背不上來。幸虧領會的沒找我起來背誦。

         在結束培訓的歸途上,兒子提出要大家背經文。我立即拒絕了。我說,要背,你們背吧!我就不參與了。兒子覺得,基督徒了,怎麼不願背經文呢?結果,大家沒背一句經文,卻集中對我的態度進行了辯論和討論,整整兩個小時!

二、一經節,三個月

        當天晚上,我在床上進行了激烈的思想鬥爭。突然,我腦子好像開了竅——我年紀是大了,記憶力退步了,難道就不能求助上帝,請他賜給我智慧和力量,改變現狀,跟大家一起來背誦經文、多得好處嗎?

        我的心突然平靜了下來,覺得可以試一試嘛!記憶力不夠,不是還有神可以依靠嗎?

        第二天,我就收集了一些金句,寫在紙上。到晚上,躺在床上,就開始背其中的一節,就是《約翰福音》6:63,“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

       這句經文很重要,又很精煉。我想,這經文我過去念過多遍,現在再多念幾遍,一定能背下來。但是,我翻來覆去地背,就是記不住,不是忘了這幾個詞,就是忘了那幾個詞。明明記住了,頭一轉,就忘了。好不容易有進步了,一看錶,整整背了三個小時。

        天哪!這一句短經文,我竟背了三個小時!還沒有過關,沒有及格!

        問題還不只如此。睡了一覺,第二天一起來,竟全忘光了。昨晚三個小時,白費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是不是該放棄呢?但我還是想靠神的力量,繼續試一試。於是,我一天背三次,一次一個小時。就這樣,這麼一句經文,足足花了一個多月。

三、努力就有效

         有了點成果,我信心足了,心氣兒也高了,就開始背另一節經文:“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等等。

        從門徒培訓,到離美回國的四個月中,我竟背下了29句、55節經文。

        一次在吃飯的時候,我不知不覺地用到一句經文。我兒子很是高興,說我大有進步。還有一次,在團契會上,主持人知道我背經文的情況,突然指明要我背誦經文。我 不知所措地、小心翼翼地背了一句。主持人又要我再背一句,我又背了一句……這真是我生活中、生命中,破天荒的一件盛事啊!

四、不斷繼續前進

        回國後,我根據自己在美國的經歷,在團契會上發言,講了我在美國學習和背誦金句的收穫,建議在我們這個團契中,將此落實和發揚光大,結果得到了大家的熱烈支持。

        我們這個團契以學習聖經為主要活動內容,當時正在學習《帖撒羅尼迦前書》。我們過去的做法,是一週學習一章。於是大家決定,背誦的經文要與剛學的這一章結合 起來。一次只背兩句經文,一句經文是1到3節。每當學完一章,就選擇其中兩句金句回去背誦。下一週檢查。我們採取了集體背誦的方法。

        為了鞏固學習的效果,四個月後,我們發動大家,通過背誦經文講述自己學習的見證。結果,整整花了三個禮拜(三個上午),每個人都結合自己的經歷,結合所學的經 文,講出很實際、很生動、很有感情的見證。有些人寫了發言提綱,甚至是全文;有些人聲淚俱下,聽者無不動容。看來,我們學習和背誦經文是有實效的,是能夠 切實指導生活,能使我們更加領會神的旨意,使我們更加貼近神。

        背誦金句,不只是表面上的事,也不是臨時或暫時的事。需要鞏固,需要落實,需要研究。關鍵是如何把金句扎實在心坎內,融化在血液裡,凝結在思想中,見諸於行動上。看來,我們還要進一步摸索!

作者為東北林業大學教授,已退休, 現居哈爾濱市。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