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音、連結、跨越——2019東亞洛桑青年領袖大會的啟發(董家驊)2019.04.28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9.04.28

董家驊

 

2019年3月25-28日,在韓國濟州島舉辦了第一屆東亞洛桑青年領袖大會(East Asia Younger Leaders Gathering 2019,簡稱EAYLG,註1)。該大會聚集了來自東亞各地區超過220位的年輕基督徒領袖、以及54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資深導師(mentors)與講員。

洛桑運動是源自 1974年,由斯托得(John Stott) 博士在瑞士洛桑所召集的歷史性會議,旨在連結全球福音派教會一起回應宣教使命。洛桑運動的精神也啟發了參加過第一次洛桑會議的華人教會領袖,他們在 1976 年開始了世界華福運動(CCCOWE)。(註2)

這次東亞洛桑青年領袖大會的主題是:福音的本質(The Essence of the Gospel)。透過講員的分享,使與會者認識到上帝的福音,學習在多元中合一,並呼召基督徒走出舒適區,盡一切代價向失喪的人群分享福音。

在開幕式中,47歲的洛桑福音運動總幹事 Michael Oh 分享道:洛桑福音運動的核心是“連結”(connection),這連結是建立在聖經的基礎上,藉著彼此的信任,透過委身於共同的使命,使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領袖連結在一起;在這連結中,每個人都深切意識到我們同屬基督的身體,彼此需要,學習如何一起同工。

此次EAYLG為普世教會提供了一個為著共同委身的福音,而願意跨越世代、文化和語言差異,透過連結來探索如何回應大使命的典範。這是我第一次參加與洛桑運動相關的運動。在大會中,我看到三個亮點,或許對普世華人教會能有所啟發,這三個亮點為:福音、連結、跨越。

 

福音

這次大會主要講員是海外基督使團的國際總主任馮浩鎏醫師。馮醫師一再強調,“逼迫從來就無法摧毀教會,稀釋的福音才會摧毀教會。”這句話對生活在自由地區的我如雷貫耳。不論在台灣還是北美,華人教會早已習慣宗教自由的環境,許多教會漸漸變成像是同鄉會或社區俱樂部;基督徒對基督的委身也往往是錦上添花式的,而非全然的降服。

一位來自信仰自由受逼迫地區的基督徒領袖也分享道:“不要可憐我們,我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快樂和最有盼望的人之一。”上帝的主權在這位弟兄的身上是那麼的真實,他的全然降服是那麼的徹底。這不禁使我反省:或許身在富裕和自由地區的基督徒常以為自己有很多東西能給予其他地區的基督徒,但其實我們更需要那些身在逼迫中弟兄姊妹的屬靈生命見證,提醒我們福音的真實與大能、上帝的主權、和世上帝國的有限。

 

連結

這次大會在行程的安排上,預留了大量正式與非正式的交流連結時間。每天早堂和晚堂的信息後,成員就進入預先按照每個人關注領域所分好的小組,每一組都有來自不同地區的年輕領袖,和資深成熟的導師參與在當中。透過大量的小組相處,成員從第一天的陌生到第四天的熱絡,從事工的分享到生命的交流,彼此之間有了較深的連結。

在早堂和晚堂的敬拜後,各區有代表分享該區整體的社會狀況,以及在福音宣教上所面對的挑戰與機會。透過這樣的分享與交流,與會者有機會將眼光從過度關注自己地區的需要,提升到關注上帝在世界各地的工作——不只看到自己地區的問題和瓶頸,也看到其他地區的需要,以及相互扶持祝福的契機。

對我來說,大會最大的亮點是跨代連結:54位資深牧者和機構領袖以導師的身分,開放約談時間,讓年輕的與會者與他們有一對一深度交流的機會。如今奮興特會到處都是,要聽精彩的講道網路上也能聽到;然而年輕基督徒與導師一對一的對談交流,這是一般特會或網路視頻所沒有的。當一個年輕領袖願意主動邀請一位長輩進入他的生命時,他是帶著一顆受教的心來提問與聆聽;而當一位長輩願意花時間陪伴年輕領袖時,他打開自己的生命,邀請他們觀看上帝在他真實生命中的作為。

跨代的連結,不只是在一起同工時,也需要這種陪伴同行的關係。

這次大會所安排的大量正式和非正式連結的時間,也充分展現了平台的力量。在一個充滿競爭,各路人馬爭雄的商業時代,教會或機構往往花費大量時間和力氣發展自己的事工,甚至與其他領受類似異象和使命的組織彼此競爭。但在上帝國度的視野中,教會與機構應當更多地合作,避免不必要的競爭關係。這次EAYLG中的連結時間,就是落實洛桑運動作為一個連結全球教會的平台,讓來自不同國家、教會和機構的人建立友誼,學習他人,並尋找合作的契機,激發出新的想法。

 

跨越

會議的另一亮點是籌備團隊。籌備團隊是在資深領袖的充分授權下,由一批來自東亞各地區、40歲上下的年輕領袖規劃和籌備。在這次會議中,我看到洛桑運動中的資深領袖對年輕領袖的信任、支持,以及年輕領袖在這樣環境下,快速地成長與承擔。近年各地華人教會都紛紛感到世代差異帶來的衝突,不同世代因為成長的時空背景、思維、做事方式差異巨大,造成許多的誤會與不必要的對立。EAYLG 提供了一個不同世代為著同一使命合作的典範,值得華人教會參考。

會議的籌備也顯出互聯網如何擴展了連結的廣度和效率,而實體見面則增進連結的深度和信任。籌備團隊的9位年輕領袖,在過去兩年都是透過互聯網開會、溝通和協調,直到大會開始的前一個月到濟州島的場地勘察,他們才第一次線下見面。從旁觀察這團隊,使我重新思考實體見面與互聯網連結的關係。華人文化講究“見面三分情”,建立信任很難只通過網路視訊,而需要具體的會面;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今天用網路溝通已成為人們生活與工作的常態,在既有的信任關係和共同委身的使命基礎上,網路、視訊等工具在有效促進跨越地理界線的溝通、推動福音運動上功不可沒。

 

未來的挑戰

洛桑運動作為一個全球福音派的宣教運動,所面對的挑戰是複雜的。正如像EAYLG這樣的聚集,存在著一個根本的挑戰,即與會者的差異性太大。在一個與會者差異巨大的聚集中,能把大家連結在一起的,通常不是節目本身,而是共同委身的使命,因此聚焦於使命就變得非常重要。

哈佛大學的管理學教授 Ronald Heifetz 把所有組織或個人所面對的挑戰分為兩類:技術性問題(technical problems)和變革型挑戰(adaptive changes)。技術性問題有既定的有效解決方法,只要選擇對的工具,用對的方法,即可迎刃而解。 舉例來說,如果會堂的燈泡壞了,只要去買型號相符的燈泡,用正確的方式換下舊燈泡,裝上新燈泡,問題就解決了。而當一個組織面對變革型挑戰時,他們對未來的看法充滿不確定性,沒有確定的目標,沒有確定的評估標準,也沒有標準的解決方案。在面對變革型挑戰時,如果要有效的突破,就需要改變個人和組織的態度、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

很明顯的,在一個快速變遷的世界,普世教會的宣教使命所面對的,是變革型挑戰,而不是技術性問題。既然是變革型挑戰,我們需要透過承認自己的限制,學習向改變敞開,透過彼此連結,一起探索忠心回應大使命的可能!這種會議的焦點若是放在由上而下提供的“宣教行動方案”,那與會者必然會失望;然而若聚集的定位是成為一個跨越界線,全球教會一起探討如何回應大使命的平台,那麼這樣的聚集則深具意義。

 

作者為哲學博士,主修實踐神學,現在臺灣石牌信友堂牧會。

註:

1、東亞洛桑青年領袖特會(East Asia Younger Leaders Gathering 2019,簡稱EAYLG 2019)。http://www.eastasiaylg.org/chinese-%E4%B8%AD%E6%96%87%E7%89%88/

2、1974年,聖靈感動70餘位華人教會領袖於洛桑世界福音會議領受“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的異象,發起“世界華人福音運動”(華福運動)。當時,4,000所海外華人教會中,約100所積極參與差傳事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