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沒有愛?
2009年1月,身為四川賑災志願者的我,參加了一個基督教機構的退修會。這個機構,自5.12汶川大地震之後,就在災區開展事工,而我是剛剛加入的。
退修會上,唱完讚美詩,帶領弟兄還站在台上呢,幾個同工已輪流上場,述說這位帶領弟兄如何逼迫他們;他們當時多麼多麼不理解,多麼多麼憤怒,又多麼多麼忍 耐,但最後都因為受到帶領弟兄這樣的逼迫,靈命大大地長進了。因此,他們為自己所受到的一切委屈、一切不公正待遇而感謝主。
正當我困惑地看著這一切,心想“萬事相互效力”,自然是對的。但是否同時也該反省管理上的不合理、人際溝通的問題呢?災區事工,是不是也需要理性和常識,需要對工作做總結和反思?
這時,又有一個弟兄走到台上,他的聲音有些沙啞:“你們就不要表演了!你們說你們有愛?我怎麼感受不到?你們的愛在哪裡?你們根本就沒有愛!”有點管理常識的人都看得出來,這個弟兄需要傾訴,需要通過發言來舒緩自己的情緒。
剛才在台上分享完的一個姊妹拍案而起,從後面衝到前面,爬到一張桌子上,手拍桌子嚎啕大哭:“你說我們沒有愛?我們到這裡來幹什麼?你說你感受不到愛?為什麼在這裡的其他弟兄姊妹能感受得到?”
這個場景非常奇特。任誰在這種情況下,也不敢發表不和諧意見。
這個退修會,成為我在災區事工的拐點。在此之前,我百分之百地相信,自己是蒙神揀選、為神做事,工作充滿激情。而這件事之後,我的屬靈狀況陷入低谷,內心處處是迷茫和失落,做事怎麼也提不起勁來。
後來,網上對基督徒志願者的質疑越來越多。一天,我請教了台灣救助協會的曾老師。
我問:“曾老師,災區事工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問題?”
曾老師回答說:“其實很正常。因為大家都沒有經驗。”
他停了停又說:“地震之後,很多弟兄姊妹來災區,希望幫助災民,心是好的。但很多人只是發熱心,並不知道該怎麼做。又不肯學習,不願意踏踏實實地關心災民的實際需要。不願意花力氣鬆土,急急忙忙撒種、收割。這樣,社會、災民,對我們基督徒其實是有看法的。”他拿出一本書送我,是陳以彬先生寫的《你在何方》。 曾老師建議災區的每一個基督徒志願者,都好好讀讀這本書。
我很快看完了《你在何方》。剛看完時,只是覺得這本書和其他書有一些不一樣。但 到底不一樣在哪裡,一時又說不出來。時間就像一個榨果汁的機器,我後來慢慢地体味出,《你在何方》真是一本闡述愛的好書。很多弟兄姊妹開口閉口都是愛,說 起愛來頭頭是道,動不動就是《哥林多前書》多少多少章。然而他們的行動,為什麼讓人感覺不到他們常掛在口邊的愛呢?《你在何方》這本書,也許可以給我們一 些啟發。
掛在嘴邊是不夠的
《你在何方》中的基督徒劉瓊燕,在重慶解放初,是 一家教會醫院的護士。她在值班時疏忽,倒下的蠟燭點燃了被子,燒傷了一位女嬰的臉。孩子的父母嫌女嬰成了怪物,而遺棄了她。未婚的劉瓊燕,義無反顧地抱著孩子回到自己的老家,四川巴中。她忍受他人刀子一樣的眼光和冷嘲熱諷,辛苦地撫養這個孩子。
周世瓊,醫院的護士長,被醫院的書記曾召理找茬,被迫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成為一個清潔工。後來在文革中,這位曾書記被紅衛兵打成重傷。周世瓊冒著生命危險,為他輸血,救活了他。
《你在何方》的第302頁,寫道:在曾召理瀕臨死亡的時候,周世瓊用鮮血救了他的命,他內心震駭異常,極度內疚,發誓要報周大姐的救命之恩。但那時,他想到的 只是報答她而已。康復後,他甚至想,或許周大姐估計到,將來他有復職的一天。她救過他的命,一旦復職,她的日子會好過一些。
1969年,他復職了。重新登上書記寶座的第三天,他就將周世瓊請到辦公室,明確告訴她,不要當清潔工了,仍回婦產科或外科病房任護士長。他本以為周世瓊會興奮異常,可他見到的仍是那張平靜的臉。她輕聲說道:
“曾書記,為什麼不讓我做清潔工了呢?是嫌我做得不好嗎?”
“不,你做的很好,全院有目共睹,你是模範的清潔工。”
“那麼,書記,還讓我做清潔工吧。人們常常認為設備、服務態度、高樓大廈是醫院的門面,其實醫院的大小廁所也是重要門面呢。廁所不乾淨,不僅職工不滿意,病人、病人家屬也會在心裡批評醫院。我搞好廁所衛生,也是對醫院的貢獻,有何不好呢?”
如果說在工作問題上,曾召理感到不可思議的話,那麼,隨後的工資問題,使曾召理從更深層次上認識了周世瓊。周世瓊自1955年始,被降三級工資。曾召理復職後,專門召開了一個院級領導會議,決議為周世瓊補發工資。但當曾召理興沖沖地告訴周世瓊這個好消息的時候,周世瓊只同意恢復工資,而不同意補發工資。在曾召理反復勸說之下,周世瓊告訴他:
“書記,我是個基督徒,這個世界對我而言只是客旅,錢多一些少一些,對我並不重要。國家建設急需資金,請原諒我,我不能只考慮自己。”
曾召理聽了這些話,驚得目瞪口呆。
這時,周世瓊卻說:“書記,我倒是想求您一件事情。”
“大姐,請講,只要我能辦到。”
“恢復杜祥林院長的工作吧,不要讓他掃廁所了。”
曾召理愣了一下,然後斷然說:“不行!絕對不行!你可知道,當初將你從護士隊伍開除、讓你掃廁所,就是他提出來的!你打掃了十多年廁所,他才打掃一年多。”
“書記,我知道你對他有氣。不要記住仇恨,仇恨會使這個世界不和諧,也會使自身不和諧。醫院已大体恢復正常工作,他抓後勤還是有一套的。”
保羅說,是基督的愛激勵著基督徒(《林後》5:4);靠著在他心中,賜他力量的主,基督徒就“凡事都能作”(《腓》4:13)。這力量不單体現在屬靈上,也体現在實際的工作中。
周世瓊姊妹實踐了耶穌為門徒洗腳的精神,做那些一般人不願意做的工作,並且做得和天使一樣出色。
和她相比,在災區的志願者,常常連自己的房間和生活環境,都收拾得很不整潔,更別提為社區打掃廁所和愛護環境了。而且,一些基督徒到災區來,拿著比在家鄉還要高的生活補貼,卻口口聲聲談捨己。和周世瓊姊妹相比,這樣的人不應該慚愧嗎?
基督徒志願者在災區搶地盤,爭得你死我活;為事工上的分歧,吵得如同仇敵,相互惡言攻擊……基督徒特有的愛、饒恕,又在哪裡?
這種情景下,你對災民說有上帝,他們當然要問:“你說的上帝,他在何方?”
委身精神不可缺
一個主內朋友對我說:“阿信,災區是個大秀場。”我點頭同意。的確,災區是個大秀場,許多機構都在作秀。
在這個大秀場裡面,我們基督徒志願者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們浩浩蕩蕩,跨進災區,抱著二奶轉正、終於可以公開在社會露面、甚至出人頭地的心態,四處宣揚,生怕別人不知道我們是基督徒。我們雖然一直說要低調、要策略、要彰顯上帝的榮耀,其實,我們的調子非常高,我們的所作所為,常常是為了彰顯我們“中國基督 徒”的榮耀。
我們急於求成、不做實事,也缺乏專業、敬業和虛心學習的耐心和踏實。從根子上說,很多志願者不願意委身。
災區事工的結果,為什麼和我們的良好願望相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缺乏委身精神。不願意長期陪伴、解決災區的實際需要。
中國基督徒機構的帶領人,尤其要反省。為什麼在災區,一些大的機構出現嚴重而突出的問題?這是因為,“數字和榮譽在災區是很大的誘惑”,也因為機構的帶領人不願意委身。
我的主內朋友還告訴我:“災區事工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執行力度很差,就像精明的大腦指揮不動僵硬的四肢。往往,領導人的想法很好,但執行上有很大問題。原因在哪裡?原因在於領導人不願意委身,下面執行的人,就把重點放在做表面文章上,把工作重心放在‘給領導人看’。而領導人來到災區,只是來接受掌聲和歡呼 的。”
這句話讓我明白,中國歷史上高明一點的皇帝,如漢高祖、唐太宗、康熙大帝等,為什麼放著清福不享,一定要御駕親征。因為作為卓越的領導人,他們深知榜樣的作用。要打勝仗,領導者一定不能偷懶。
《你在何方》裡面的基督徒,表現出來的都是委身的愛。哪裡有人需要幫助,他們就去哪裡。他們是學習耶穌、在愛中行走的人。
如果我在這裡寫出來的文字,讓弟兄姊妹不舒服,我誠懇地道歉。但這些反省,首先針對的是我自己,是我的真實反省。我成為一名基督徒志願者,雖然有來自神的呼召和對災區同胞的愛,但也有我自己生活上的原因,特別是有來自名和利的誘惑。
當我拿著比較高的生活補貼,做災區事工的時候,我的真實生活和社會約定俗成的“志願者”這個稱號,相差甚遠。我其實很少有時間深入災區,為老百姓做實實在在的事情。我的確也缺乏這樣的心志。在做事工的過程中,我心裡也缺少平安和安慰。除了最初的一個月,我很少感受到來自心靈深處的快樂,反倒經常為將來的工作和生活發愁,想學保羅的樣式,事工之餘,織帳篷補貼家用。而且缺乏激情,經常覺得工作力不從心,沒有意義。
撰寫了《中國農民生死報告》一 書、引起社會很大反響的蔣澤先醫生,在災區採訪過一些基督徒志願者。他發現這些志願者在談起自己生活來源時,往往語焉不詳,而且有幾個人來災區之前,正處於失業狀態。他很認真地問我:“如果一個志願者,在自己的家鄉,都沒有辦法養活自己,那麼他來到災區,怎麼會有能力幫助別人?如果他幫助不到別人,在做志願者的時候,能感受到快樂嗎?”
這個問題刻骨銘心。我問自己,答案是,自己確實越來越不快樂。不僅我不快樂,我的幾個同工,他們也有同樣的問題,工作中也沒有快樂——他們的答案驚人的一致:沒有快樂!
這兩點並不矛盾
我來到災區,本來懷著很大的希望,以為會遇到許多完美地彰顯神愛的基督徒志願者,但我看到的卻是一個個失敗的人和神的榮耀。人的失敗和神的榮耀,這兩點其實並不衝突。就如一位叫丹雪的姊妹所說,聖經中的偉大人物也都曾經失敗得很,從亞伯拉罕、大衛,到彼得,都是如此。
但是我們的神是大能的,就像楊萬里弟兄所說,神能在一片混亂中生出秩序和方向,鍛造自己的精兵,把人的失敗變成神的得勝。
2009年6月12日,地震13個月之後,我再次來到災區。那個一盤散沙、吵吵嚷嚷的災區志願者群体,已經煙消雲散。大家一致認為,現在留在災區的志願者,工作務實、專業和持久得多。
我問:“現在留在災區的基督徒志願者,大約有多少人?”
一位弟兄說:“準確的數字沒有。大約300-500人吧。”
在那一刻,神把一個奇妙的異象放在我們面前。我們看到基甸的軍隊,起初有兩萬多人。神對基甸說:“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 人向我誇大,說:‘是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神最後留下的,是那“捧著舔水的”三百人(《士》7:6)。無論這留下的三百人是不是淘盡流沙後的精金,我 們只能把一切榮耀歸給神。
我這裡特別要說明的是,我不是在批評任何一個事工機構。我這篇文章談到的問題,在災區事工的基督徒團隊中,多多少少都存在。就如一位志願者對我所說,如果說作秀,是中國基督徒集体作秀。
這篇文章也不是要貶損基督徒志願者在災區付出的愛心,和取得的成績。這些成績有目共睹。作為基督徒,我們當學會在自己的失敗中,看見上帝的偉大,看見神的得勝。只有我們悔改、回轉,我們就一直是神心愛的孩子。而且我們回轉之後,工作會更出色。
災區目前的需要非常多,也非常具体,需要更多的有真正服事心志、具備專業精神的弟兄姊妹投身其中。這場戰爭其實剛剛開始。
委身的模範,晏陽初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你在何方》故事發生的地方,四川巴中,產生過一位對中國和世界都產生了很大影響的偉人,一個實踐了“耶穌的愛是踏踏實實做事、愛是力量、愛是委身”的基督徒,這個人就是晏陽初先生。
由於晏陽初先生是虔誠的基督徒,又不贊成暴力革命,1949年即去了海外,所以國內很少人知道他的事跡。但他確實是一位對世界影響很大的中國人和中國基督徒。
晏陽初,1890年10月26日生於四川。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他一生得到過無數的榮譽和獎章:“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真正的哲學家和人道主義者”,還有菲律賓的“金心勛章”,美國的“反饑餓終生成就獎”等。
1943年在美國,哥白尼逝世400周年之際,由180位傑出教育家、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推選晏陽初為“現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當選的十人中,包括杜威和愛因斯坦。晏陽初是唯一獲此殊榮的亞洲人。這也許是迄今為止,中國人在世界上受到的最高讚譽。
晏陽初終生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他常說:“三C”影響了我一生。其中一C是基督(Christ),另外兩個C是孔子(Confucius),和苦力(Coolies)。儒家給他民本思想,苦力讓他了解民生疾苦,而基督信仰教他愛和實踐愛。
晏陽初童年在傳教士辦的西式學堂接受教育,後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並與紐約第一個華人牧師之女結為夫妻。1920年回中國後,他決心在社會生活中,實踐耶穌愛鄰舍的教導,獻身平民教育事業。1923年,他成立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簡稱“平教會”)。
意識到中國的文盲主要是在農村,1926年,“平教會”選定河北定縣為實驗區,開鄉村建設運動之先河,並在普及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鄉村建設的整体思路。
晏陽初主張以文藝教育救“愚”,通過文化、藝術和科普教育開發民智;以生計教育治“貧”,對農民進行“生計訓練”,如推廣良種、防治病蟲害、科學養豬和養雞,組織農民自助社、合作社等。
以衛生教育救“弱”。進行衛生教育,創建農村醫藥衛生制度,設保健院。1934年,定縣全縣建成這一系統,農民每年人均負擔,不過大洋一角。在控制天花流行,治療沙眼和皮膚病方面,取得明顯成績。
以公民教育救“私”。晏陽初認為平民教育的基礎是識字教育,中心是公民教育,以養成人民的公共心與合作精神。“平教會”出版了多種公民教育的材料,指導公民活動和開展家庭教育。
與許多理論家不同,晏陽初是實幹家。他積極提倡“博士下鄉”,並且身先士卒,舉家遷往農村。他的同事中有許多留學歸來的博士、碩士,也捨棄了大學校長、教授的工作,以及當官升遷的機會,來到農民之中,探索農村建設、民族自強自救的道路。
1950 年代之後,晏陽初將他的事業推廣到國際上,在菲律賓、泰國、印度、哥倫比亞、瓜地馬拉、加納等國,繼續從事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被譽為“國際平民教育之 父”。1987年,美國總統里根為晏陽初頒發“反饑餓終身成就獎”,並祝賀他97歲誕辰。1985年,晏陽初終於重回祖國,並到四川訪問。他於1990年 3月安息主懷,享年100歲。
介紹晏陽初的主要作品,有岳麓書社出版的《晏陽初傳》,以及晏陽初先生侄孫晏鴻國所著《晏陽初評傳》,也可以在網上輕鬆搜索到晏陽初和他一生的事業,那是我們主耶穌所教導的“愛你的鄰舍”的事業。
註:感謝崔立德弟兄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即使他並不同意本文的一些觀點)。
作者現供職於四川《育兒周刊》,任編輯。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