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舉目》官網牧者恩言專欄2020.04.02
主鑒
經文:“‘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祂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祂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太》1:21-22)
我們的神,是一位拯救祂百姓的神。祂曾經藉著十災,藉著雲柱和火柱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的奴役;祂也曾經藉著士師們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四境的敵人……神終極的拯救計劃,就是藉著祂獨一愛子的道成肉身,把自己的百姓從罪惡之中拯救出來。這最終的營救方案,就是“以馬內利”。
我很小的時候,我母親就把“以馬內利”這四個字,貼在我們家正屋的正前方(這個位置一般是人家貼送子觀音、招財童子或者領袖畫像的地方)。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知道“以馬內利”到底是什麼意思。後來才明白,這四個詞對應的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
中國人貼在正屋墻上的,一般是他們信仰的核心表達。無論是送子觀音、招財童子,還是領袖畫像,每一副掛在正屋或者“心靈”正前方的畫像,其實都在講述人的困境和出路,以及人在拯救者面前的基本姿態。比如,送子觀音或招財童子,講述人沒有孩子,缺錢,觀音或童子可以給孩子,給錢。人在觀音式救主面前的基本姿態是下跪,是求他們。
而指點江山的領袖畫像講述的是,人的根本問題是政治問題,是政治不獨立,是政治被壓迫。領袖的拯救方案是“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人在政治領袖式救主面前的基本姿態是仰視,是在後面跟著他們,一起幹,期待能一起“站”起來。
“以馬內利”表明的則是神的拯救方案。和我們熟悉的宗教神明、或者政治領袖的拯救方案相比,“以馬內利”似乎是一種略顯單薄和柔弱的表達。神與我們同在,神只是與我們同在嗎?——聽起來,似乎並不是很厲害。這能解決我們的問題嗎?能保證我們會“站”起來嗎?
在聖經中,“以馬內利”營救計劃的展開,我們先看到了一個成年人的掙扎——約瑟的掙扎,他決定暗暗地休了馬利亞。天使在夢中向約瑟顯現,叫他“不要怕”,“只管娶過你的妻子馬利亞來”。娶過馬利亞來,意味著約瑟要接納這個孩子,要領養這個孩子為自己的孩子;意味著他要面對很多的誤解、風險、麻煩。意味著他要在自己的心裡面,在自己的家裡面,為這個孩子預備一個地方。
神是在問約瑟:“你願意和我同在嗎?你願意歡迎這位嬰兒彌賽亞嗎?”
感謝神,約瑟順服了。看起來是約瑟冒了極大的風險接待了這位彌賽亞。但實際上,約瑟、馬利亞不是唯一冒了風險的人。神冒了更大的風險。
我們知道,神在歷史中多次試著“與人同在”:在伊甸園裡、在雲柱和火柱中、在會幕中、在聖殿裡。當三位一體的神在永恒中討論如何來搭救祂所愛的人時,我們聽見其中有一個聲音說,“我去與他們同在”。
神那麼多次嘗試與人同在,祂知道人會拒絕他的同在嗎?祂當然知道。在伊甸園裡,人犯罪墮落悖逆神,無法再享受神的同在;在應許之地,以色列人犯罪,敬拜偶像,神的同在從聖殿離開。而先知以賽亞傳講“以馬內利”這個營救計劃的時候,亞哈斯王面對強敵入侵,寧願選擇亞述這樣一個後患無窮的軍事聯盟,卻拒絕選擇信靠神,和神聯盟。
這一次,當神的兒子以一個嬰孩的樣子降生到希律王的國中時,“以馬內利”的計劃依然面臨許多的危險。希律王和耶路撒冷合城的人都不安,進而彌賽亞被追殺,“以馬內利”計劃面臨被撲滅;東方的博士們按照自己的知識來追尋祂,卻誤入希律的王宮, “以馬內利”計劃面臨被忽略;文士們和祭司長知道彌賽亞生在何處,卻不去敬拜,“以馬內利”計劃面臨被拒絕。
我們看到,對以馬內利這個營救計劃,大多數人的態度或是撲滅,或是拒絕,或是忽略,因為他們心裡已經有太多同在的東西,以致於沒有神的位置。但是耶穌基督,天父的兒子,三位一體的神中的第二位,依然道成肉身,願意來“與我們同在”,並藉著與我們同在來拯救我們。因為祂知道,會有一些人歡迎祂。他們或許就像馬利亞和約瑟,生命中既沒有物質上的安全感,也沒有政治上的安全感,但他們會打開自己的心,打開自己的家,歡迎祂。祂應許這些接待祂的人,祂將“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參《林前》1:26 )
正是藉著這些樂意與祂同在的人,“以馬內利”的營救計劃漸漸展開。許多被觀音、假神欺騙一生的人,許多被希律、彼拉多等各路法老恐嚇了一生的人,他們轉向神,像我的母親一樣,他們把“以馬內利”貼在了家正屋(心靈)的正前方。我們相信,這個代號叫做“以馬內利”的營救計劃要完全地成功。祂的帳幕要設立在人間,祂要永永遠遠地與人同在!
禱告:樂意來與我們同在的主,感謝你排除萬難來找尋我們,並且與我們永遠同在;今天求你除去我們心裡的慌亂、恐懼,讓我們再一次從心靈的深處,發出對你同在的邀請。主啊,讓我們因為有你的同在,可以安穩地面對一切外在的環境。謝謝主,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