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95期及官網2020.07.31
王操
一、構建小組教會網路
討論小組教會網路之前,首先應釐清,不是有小組的教會就算小組教會。小組教會是指:以小組為牧養核心單位,如此構建起來的教會。
1世紀的以弗所教會是個很好的例子。《使徒行傳》20章說,保羅在米利都召集了以弗所的長老們來會談——這裡所說的並不是以弗所一個堂會的長老。在以弗所城內有許多小聚會點,基本上都在個人家中,因為當時沒有公共聚會場所給信徒使用。每個、或每幾個聚會點有一位長老負責,每個聚會點人數不會太多,所以這些長老有如今日的小組長。他們一方面傳達保羅的教導,一方面監督信徒們在生活中實踐。
這樣,以弗所教會的結構基本上就是小組教會網路,或稱家教會網路——它特指以家庭小組為單位的教會網路,與中國特殊處境下的家庭教會概念不同。
根據一些早期教會的研究案例,當時在各個家中聚會的小組成員通常有20至40人;一個城市中的所有家教會聯合成一個教會網路,稱為地方教會。這種家教會的結構具有源源不斷的再生能力,成為早期教會拓展的關鍵。米蘭敕令後,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敬拜就逐漸由原來的家教會轉變成大教堂形式。
在一個小組教會的網路中,牧師所帶領的教牧群就如同保羅帶領的使徒團隊,他們負責牧養小組領袖,同時拓展新的小組教會,而門徒訓練則在小組中由小組長落實。如同保羅團隊在各個城市的教會間穿梭來回,小組教會網路中的教牧團隊也要不斷巡訪各小組,以堅固門徒、栽培領袖。這樣教牧群就形成了動態的使徒團隊,而各個小組就形成靜態的牧養團隊。
每個小組長的恩賜能力各不相同。有些可能不斷成長,並拓展小組,逐漸成為教牧團隊的一員;另一些可能始終專心牧養一個小組。這當中也可能出現如提摩太的情況:直接加入教牧團隊,由核心領袖親自栽培。
小組教會網路的拓展由使徒團隊和各細胞小組共同完成。在小組中不斷分化出新的小組,由使徒團隊進行培育,成熟後再產生新的小組和小組領袖。
二、與傳統堂會制度的對比
現在的地方堂會也十分注重發展細胞小組,但有細胞小組的教會並不等於小組教會網路。以下進一步分析小組教會網路和傳統教會的區別:
第一,傳統地方堂會通常以主日為核心,教會的多半精力都集中在以主任牧師講道為重點的主日聚會。牧師若有證道的恩賜,就能吸引更多會眾。簡單地講,就是圍繞講員發展的教會。
一些教會意識到主日牧養的不足,於是增加週間的小組聚會,內容或注重關係建造、或強調小組查經。但無論哪種情況,週間小組都只不過是主日聚會的附屬品。多數信徒在觀念上也認為主日大聚會必不可少,而小組聚會則可有可無。
以一個典型的傳統查經小組為例,通常小組長要花許多精力預備查經,其角色如同牧師。例如本教會的一個小組就完全按照主日模式運作:唱詩、證道、報告、散會,等於一場週間的禮拜。這樣的查經小組專注於更多地學習聖經知識,但往往忽略了督導信仰落實的重要性;小組長僅是在主日聚會的信息上加以補充,並沒有真正做到牧養。
第二,在傳統堂會的查經小組中,常有因小組長學養不足而使查經內容不到位甚至偏頗的情況。有恩賜的教師畢竟不多。少數有恩賜的小組長可以成長為牧師,但多數並無法達到那樣的高度。
小組教會則不將小組長定位成小牧師。他們的責任不是釋經講道,而是督導。信徒知識上的缺乏可由牧師統一進行教導,但小組長的工作重點應是作組員的榜樣,敦促他們把已有的聖經知識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
比如牧師上週講道的主題是饒恕,小組長需要幫助信徒理解其中信息,然後詢問:“你需要饒恕誰?”或“怎樣饒恕?”下週則要再跟進:“你與對方和好了嗎?有什麼困難?”或“有什麼需要幫助的?”這些工作牧師無法顧及,只能靠小組長落實。
三、在互聯網時代的雙線牧養
當下的疫情在全球造成社交隔離,無論大家贊同與否,線上敬拜已成既定事實;優點是方便信徒更加頻繁地參與聚會,缺點則是缺乏面對面交流,不利於深入團契交通。我以為既然不能迴避使用網路,就要充分運用資訊科技的優勢,發展雙線牧養——即線上教導,線下督導。這為實現動靜結合的牧養構架提供了一個新的舞臺。
一些牧者擔心線上聚會常態化會使教會失去凝聚力。但需要指出,牧會目標不應只在提高會眾對本堂的凝聚力,而更該是促進門徒充分成長、實踐信仰,並且不斷拓展教會,完成大使命。如果牧養僅是主日證道,那麼從資訊傳播的角度,互聯網為擴大教導提供了更多便利。過去受時空所限,信徒只能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聽到特定講員的教導,現在卻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路獲得許多更精彩的信息。所以單以主日講臺為牧養焦點的牧會構架,必然受到網路科技的衝擊——這趨勢在教會外的傳統教學領域已然十分明顯。
但線上講道畢竟只是單向教導,如果缺乏有效的督導加以配合,其影響不過是曇花一現。所以想提升牧養的果效,就得發展更多的督導同工。讓督導幫助門徒領受信息,並敦促他們在生活中實踐。如此在細胞小組中,一方面充分利用網路資訊,另一方面強化督導來牧養組員,就可將兩者的優勢發揮到最大。
四、假想方案:利用網路來拓展小組教會
假設一位植堂牧師想開展一項新的拓展事工。在初期他需要用傳統模式建立一個核心小組,並在一段時期內持續牧養第一批高度委身的門徒。過程中不需要過分強調解經與教導能力,而是著重訓練他們彼此督導、實踐信仰。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合格的督導者可以開始發展新的植堂小組。
新的植堂小組的牧養焦點不是帶領信徒主日做禮拜,而是形成新的督導關係,同時最初的拓展牧師可以透過網路實現統一的教導和主日證道。在這個線上教導的網路中,並不對外自由開放,而是由小組長決定誰可以加入。只有委身小組,接受督導的信徒才可以參與網上的主日敬拜;並且重心不是聽牧師講道,而是與小組團契的集體敬拜。
網上教導的受眾人數無上限,因此小組教會的增長也無上限——增長幅度與願意委身的組長人數成正比。而發展過程中也會有更多善於教導的牧者出現,如此逐漸形成一個教牧團隊,這樣就能建構出一個既有豐富教導,又能落實督導的牧養體系。
總結
建立小組教會網路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應對環境的壓力,更重要的是為了深化門訓,並建立一個動態的教會拓展結構。
細胞小組是門訓牧養的核心單位。小組長的核心工作是督導信徒、實踐信仰,造就成熟的門徒。而由牧師帶領的動態教牧團隊,一方面培育小組領袖、支持小組牧養,另一方面孵化新的小組,實現教會增長。這個策略並非新創,乃是把初代教會的拓展過程應用到現代,以繼續實踐耶穌基督託付教會的大使命。
註:本文參考了Jeff Reed開發的安提阿門訓系列課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