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0.09.03
王唯權
導語:無懼新冠疫情肆虐,第12屆“網絡宣教論壇”於2020年8 月28日在線上火熱開幕。第一場以“教會”為題的講座中,三位牧者(黃約伯、王唯權、陳愛光)的分享精彩絕倫、發人深省。現為您奉上講員之一王唯權牧師的分享。全文八千多字,分3次刊登。
前篇:《疫情中的“神學異象” ―― 在多變的世界中履行不變的召命(三之1)(王唯權)》
中篇:《疫情中的“神學異象” ―― 在多變的世界中履行不變的召命(三之2)(王唯權)》
三、未來需用“神學異象”來回應的挑戰
這次的疫情為一些教會(至少我的教會)帶來不少祝福,但也帶來了挑戰。我們實體聚會時,一直都有很多的福音朋友,但因疫情爆發的緣故,我們發現福音朋友,尤其是北美的福音朋友比較被動,不會主動的想要跟教會聯結、追蹤教會臉書上面的資訊,或者加入教會的群組裡,所以我們流失了不少慕道的朋友。
但與此同時,也吸引了很多有信仰或過去有信仰的弟兄姐妹,其中一個原因是跟我們整個的策略有關。不能實體聚會,對宣教的工作、福音的工作帶來不少的挑戰,這也是我們教會在這段時間不斷的探索和思考的。如果上帝允許,我也希望在這段時間重新制定我們教會的“神學異象”,開始由內向外去做更多作光作鹽的工作、福音外展的工作、社會公義和慈惠的工作。
另外,在疫情中,教會吸引了不少離教會方圓30英哩之外的信徒,甚至外州的信徒。我的教會在加州,這段時間有一些紐約的弟兄姐妹跟我們一起聚會,但這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因為我們需要思考教會是否能夠有效地去牧養遠程的弟兄姐妹。一方面透過網絡平台,他們成為無距離了,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們實際上是住很遠的。
如果用教會的三個標記來評估,我們需要問,教會除了能夠純正地宣講聖道外,我們是否也能夠正確地施行聖禮、忠心地執行教會的紀律等等。當教會透過網絡平台吸引不同教會的弟兄姐妹時,我們需要思考當中是否涉及了教牧倫理的問題,牧者應當在這樣的一個狀況之下怎麼跟弟兄姐妹溝通、傳遞正確的教會觀念?我們又是否願意為了別的教會的良心多走一里路,主動的跟對方的教會進行溝通?進行怎樣的溝通、互動、同工,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整體來說,我認為這次的疫情對教會來說,會帶來哥白尼式的一個革命,徹底改變教會的前景,影響教會未來牧養的策略和資源的分配。雖然多數的牧者、學者都認為網絡聚會不可能也不應該取代實體聚會,但事實上已經改變了我們整個聚會及教會的樣貌。如果一間教會過去在線下聚會是5、6人,改成線上聚會是18、20人的話,教會沒有道理要堅持過去的牧養模式。
這段時間改成線上聚會後,大家也發現了影音同工的重要性,但我們要問,教會是否重視這些事工?我們有多少同工是在這方面接受過裝備的?我們是否留意到影片的製作有前製和後製上的差異?前製是什麼?後製是什麼?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態度來看待新媒體、自媒體,甚至即時通訊軟體安全性等等的問題?
在面對這些議題時,教會不可能不去思考教會跟文化間的關係。在面對文化議題時需要去思考,我們的態度是抗衡還是接受?我們的態度是改進還是合作?針對這些方面,我強烈建議有興趣的弟兄姐妹可以去參考凱勒牧師所撰寫的《21世紀教會成長學》,在當中會得到很多的啓發。
另外,也可以參考柯羅奇 (Andy Crouch)所撰寫的《創造文化》(Culture Making),他在書中說到面對文化的幾個態度,在科技和傳媒的使用上,我們教會的態度是譴責(Condemning)、批判(Critiquing)、模仿(Copying)、消費 (Consuming)?還是我們用比較正面的態度?當然這也是柯羅奇所建議的一個看待文化的態度,就是培育(Cultivating),還有創造(Creating)。
總結:
未來還有許多我們需要面對的課題,而這些課題都需要我們透過自身教會的“神學異象”,以及我們的神學傳統來回應。一方面不論我們隸屬哪一個宗派,或者是沒有宗派的,都需要不斷的在真理、教義、神學的理解上面下功夫,使我們能夠“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非常睿智地去觀察、評估我們的處境,謙卑地聆聽各個領域專家透過上帝普遍啟示所積累的洞見,憑著對上帝及其福音的信心,盡其所能的把所蒐集到的資料整合、整理,釐定一個合理合法的“神學異象”,以致於我們能夠藉此榮耀神、建造教會,並且造福世人。
註:本文是根據美福神學院神學生Sally的聽打稿整理而成。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