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上班,不上學,陪孩子窮遊到地極——探索另一種教育的可能(卿豔)2021.06.15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06.15

卿豔

 

瘋狂的家庭夢想

有這樣一個家庭,爸爸日忙夜忙,忙出差、忙開會,在家也忙接電話、忙處理公務。媽媽包攬大小家務,還要搞定3個5-10歲的孩子,身心俱疲。孩子們天天爭寵,不過,只要媽媽,不要爸爸……

日復一日之後,夫妻之間開始了劇烈而無休止的爭吵……

這就是多年前喬納森和安妮真實的家庭狀況。

當時喬納森、安妮一家住在昆明,是典型的多元文化家庭。喬納森放棄了美國優渥的生活,帶著妻兒來到中國,在公益組織服事雲南少數民數,卻因投入工作而忽略了家庭——這樣的家庭,並不罕見,在中國稱之為“喪偶式育兒”。

該怎麼辦?是任由情況惡化,夫妻關係漸行漸遠,孩子在不安中成長?還是直面問題,經歷破碎後重新開始?

喬納森和安妮選擇了後者。他們是勇敢的。在婚姻輔導師的幫助下,他們學習改善婚姻,並且擬定了一份家庭夢想宣言:“希望我們的家充滿樂趣,敢於冒險,不斷認識世界,努力活出上帝的真理。”全家決心一起努力實現家庭夢想,建立親密、健康的關係。

因這個夢想,他們有了“全家間隔年”(Gap Year)的計劃,即全家暫停工作和學業一年。在這一年裡,全家一起去旅行,爸爸要365天、每天24小時陪著家人。

 

開始窮遊之旅

2008年,他們一家五口踏上了探險之旅。當時3個孩子11歲、8歲和6歲。他們花了3個月窮遊南美洲,3個月回北美洲探親,最後去雲南邊遠的農村住了6個月。

在南美洲,他們用88天遊歷了8個國家,42個城鎮。

他們在亞馬遜河釣食人魚,體驗叢林冒險、蹦極。

在南美洲阿爾卑斯山脈徒步四天,晚上在野牛群中搭帳篷露營。

在秘魯徒步到印加國遺址馬丘比丘(Machu Picchu),每天走上6至8小時;

登上玻利維亞的雪山,在雪山木屋打地鋪。

在委內瑞拉看全世界最高的安赫爾瀑布,入住便宜又舒服的吊床旅館。

最後,他們在雲南彝族村生活了6個月。那裡海拔2600米以上,早晚溫差大。因為太冷,又沒有熱水浴,他們兩個禮拜才洗一次澡。一個禮拜吃一次肉。點蠟燭寫作業,劈柴燒火煮飯,跟豬共用茅坑……

對這一家人來說,雖然是很艱苦的6個月,但孩子們樂在其中。他們養了馬、貓、狗、鴨和雞。安妮說:“我們什麼態度,孩子就什麼態度。父母隨和,孩子就容易適應環境。孩子們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而不是其他。”

有人問他們:“間隔年有沒有給家庭帶來什麼負面影響?”

他們回答:“若實在要說出一個,那就是我們已經對這種旅行式生活上癮了。”

他們稱自己為“徒步背包客”。窮遊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主旋律。以至於從此每一年,他們都有一次較大型的冒險旅行。

2010年,他們騎自行車環遊臺灣島。2011年,他們背包遊老撾、緬甸等。

即使沒有旅行,他們繼續保持著探險的狀態,比如在附近森林裡徒步8小時去看瀑布,環繞滇池騎自行車。

 

第二次和第三次

2015年,在孩子們的青少年階段,安妮一家又開始了第2次間隔年。這次,他們用了1年的時間,遊歷了絲綢之路上的42個國家。

在敦煌沙丘露營看星星,慶祝爸爸46歲生日。

在蒙古包當沙發客。

在新疆中巴公路3000米高的地方露營,看雪山。

在吉爾吉斯的山脈草原騎馬、露營。

在印度特蕾莎修女的機構——垂死之家,當義工。

爬雪山8天。到喜馬拉雅山脈的世界之頂。

在埃及金字塔旁邊的客棧打工換宿。

在紅海潛水。

在尼羅河乘帆船,航行3天。

在以色列過聖誕節。

2020年,他們開始了第3次間隔年旅行。

 

不輕鬆的冒險

很多人看到他們的經歷,除了羡慕,第一反應肯定是:這一家人是不是家財萬貫,所以大人都不用工作,有錢有閒到處遊玩?

當人們瞭解他們的窮遊經歷後,才發現,他們的旅行根本不是那種享受型的旅遊。

為了背包旅行,一家人在體能、心理和知識上,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旅行中,他們的褲子破了洞,會一縫再縫,直到最後實在穿不了。

他們在海拔4000米以上,且下著大雨的雪山上,徒步行走、露營了4天。鞋子和襪子都濕了,腳被泡得發癢。

在彝族村,他們跟當地的人一樣過著最艱苦的生活。

在第2個間隔年,他們每人要背兩個背包,前面的背包10公斤,後面的背包17公斤,一路上或做義工,或打工換宿,或露營,要不就住最便宜的青年旅舍。吃的是菜市場的大排檔,或自己買菜下廚。出行通常是坐大巴或騎自行車。

因此,他們的花費並不是很高。比如第二個間隔年,他們每人每天吃住的費用是6美金。他們跟當地人們一起打工,一起吃住。一方面可以節省開銷,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瞭解當地人的生活。

他們也常常為遇到的人禱告,服事對方。

這樣的旅遊,更是一種經歷生命的旅途。

 

最富有的窮人

有人會說:“旅行這麼長時間,孩子們的學習怎麼辦?這樣對孩子負責任嗎?”

其實,孩子們只是沒有坐在固定的教室裡上課而已。在背包旅行的時候,孩子們並沒有丟掉學習——在青年旅舍休息的時候,在等車的時候,甚至在不怎麼顛簸的大巴上,孩子們時常都在寫作業。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對孩子們來說,他們有了最大的教室,沒有圍牆、沒有課堂的教室!父母在哪裡,家就在哪裡,學校就在哪裡!

喬納森和安妮說:“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希望孩子們活到老,學到老,並從中享受到樂趣。學習包括很多方面,並不只是閱讀課本,參加考試。智慧不是通過考試獲得的。很多常識、感悟、見解,以及美好的品格,如感恩、喜樂、忍耐、節制等,都是無法用分數衡量的。這些品格可以幫助我們避免耗盡精力以致陷入抑鬱,可以讓我們活得快樂、有激情。我們希望孩子們懂得學習,也懂得休息。”

旅途處處皆課堂。孩子們在徒步路上學習自然科學,在南美洲的星空下上最棒的天文課。在世界最大的鹽田裡學習想象創意,在波托西地下銀礦裡知道了何為苦難。在秘魯大海裡學習衝浪,在赤道博物館裡做實驗。在厄瓜多爾孤兒院學習愛,在旅途中學經濟……

他們笑說自己是最富有的窮人,現實版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巨大改變和收穫

喬納森和安妮用整年時間來陪伴孩子旅行,他們的收穫是難以估量的。

首先是關係上的大翻轉。第一次間隔年旅遊之前,孩子們只要媽媽,不要爸爸。間隔年之後,“爸爸情感帳戶”從赤字轉為大豐收。每次爸爸下班回到家,孩子們都爭先恐後地衝到門口,掛到爸爸身上。

喬納森說:“現在即使有爭吵,他們也願意聽我的想法和原諒我,因為他們知道我愛他們。我確信,隨著孩子長大,父母可以成為他們最親密的朋友。”

其次是孩子的改變,因為在旅途中忍饑挨餓過,孩子們開始懂得食物的寶貴,不再挑食;因為邊旅行邊學習,他們變得自律;因為見識了世界各地的人和文化,他們學會了接納;因為體驗過美好,他們熱愛生活;因為全家365天、每天24小時在一起,他們懂得衝突不可怕,也懂得了只有互相原諒、互相包容才能一起走下去。

 

傳承家庭文化

不得不說,這是個很特別的家庭。十幾年來,他們帶著孩子遊歷了60多個國家。

他們每一次出發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關係。

第一次是孩子小學階段。爸爸由於忙工作,疏忽了妻子和孩子。他們選擇全家間隔年的方式來恢復、重建關係。

第二次是青少年階段。父母跟這個年齡的孩子很容易關係緊張。喬納森說,當時他跟小女兒經常吵架。還有大女兒也很快要離家去上大學。他們希望用一年的時間,跟大女兒好好告別。並且,爸爸也可以跟小女兒修復關係。

第三次間隔年,是疫情期間。孩子們都已經成年,開始有自己的生活,所以挑戰也最大。這個年齡的孩子,一般是不願意天天跟父母擠在一起的。然而5個成年人再次上路,初衷沒變,就是希望家人之間有更多的交流,建立共同的回憶。

從孩子年幼到成年,安妮一家的初衷始終沒有變。他們相信,建立親密的關係是需要投入時間的。他們願意為此付出。他們也相信,一起探索生命的意義和信仰的意義,一起冒險,一起禱告,這些都是有意義的。他們不是為了旅遊而旅遊,而是在踐行他們的家庭文化,並希望把這種家庭文化傳承下去。

我們常說孩子會觀察父母的一舉一動,會傳承父母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喬納森深表同意。他說希望孩子們以後無論身在何處,都能熱愛生活。

他們的大女兒大學畢業後,跟朋友從美國北部到南部,一邊騎車一邊露營,16天跨越1500公里。我看過照片,照片上的姑娘,臉上洋溢著笑容和活力——探險在繼續,家庭文化在傳承!

 

為家庭做出了改變

他們一家第一次窮遊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不上班,不上學,陪孩子窮游到地極》。作為此書的編輯,我由此認識了他們。編輯完這本書,我想,世上能有幾個家庭,可以像他們那樣勇於行動?

也許有人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價值觀,使他們做出這樣的選擇?他們的勇氣和安全感,又來自哪裡?安妮在書中說到,聖經裡的經文為她指明了方向: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2)

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裡,哪裡就得以自由。(《林後》3:17)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

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4:8)

在家庭生活裡,人很容易被各種瑣碎的細節耗盡熱情。而每一次選擇,都有機會成本,你選擇擁有什麼,就要放棄其他的一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許我們不一定要像他們一樣花一年時間去冒險,但我們每個人也許可以離開舒適區,做出一些小小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需要勇氣和捨己。

安妮從小跟父母在溫哥華過著平靜舒適的生活。她喜歡安定,不喜歡冒險。而喬納森熱愛冒險和旅行。這樣截然不同的兩個人,都為家庭做出了改變。

安妮願意陪著丈夫到中國服事流浪兒童,願意陪著孩子全世界到處跑。喬納森願意暫時放下工作,全身心來陪伴家人,重建關係。

當孩子們越來越大時,他們發現電子產品越來越侵佔他們溝通的時間,他們也可以為了關係而適當禁用電子產品。

我覺得這些改變,比窮遊本身更需要勇氣。

前段時間,他們一家在非洲旅行,喬納森患上了虐疾,幾乎喪命。我想,也許有人問:“他們後悔過嗎?”這個問題,我沒有問過他們。不過,我聽過喬納森的一次演講,他因為父親的一句話“你為別人做了什麼”,放棄了美國高薪工作,帶著家人來到中國貧困山村,幫助流浪兒童。

他說:“從坐轎車,變成一家人騎自行車;從住別墅,到租公寓;以前坐飛機頭等艙出差,到現在經常坐夜班車下鄉……回顧這18年,用房子、車子換來這一段特別的人生經歷,我不後悔!”

不後悔,我相信這就是他們的回答。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