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悶氣的長子(區曼玲)2021.07.06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07.06

區曼玲

 

多年來,每當聽到聖經中“浪子回頭”的故事(《路》15:11-32),我都會為故事裡的長子打抱不平,認為他的反應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父親歡天喜地地宰殺肥牛、宴請賓客,慶祝次子的歸來。而這個次子,不僅預先索要遺產,還外出過著淫蕩和荒唐的生活,直至花盡財產。相反地,長子始終乖乖守在父親身邊,聽話且盡忠職守。父親卻連殺一頭小羊犒勞他都不曾有過。他心懷怨怒,覺得父親不公,難道不對嗎?

確實不對!這是我在今年的受難日,默想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所忍受的恥辱與折磨時,驀然的領悟。

基本上,長子內心的不滿情緒,可以歸納成3點: 嫉妒、覺得父親偏心、不願分享財富。

 

羨慕和嫉妒

從長子對父親的抱怨中可以聽出來,他認為父親即使不懲罰這個“花天酒地,揮金如土”的不肖子,至少也該對他不理不睬、冷眼相待。他沒想到父親反其道而行,竟給了弟弟這般隆重的禮遇!實在“過分”!

再更深一層,是他對弟弟放縱情慾、恣意享受,末了還賺得父親的歡迎、豐盛的大餐,感到既羨慕又嫉妒。他潛意識中覺得:“早知如此,我也去放肆享樂,用不著在這裡為父親做牛做馬!”

也就是說,他人雖然沒有出走,但是他的心,卻是與悔改之前的弟弟如出一轍——他們都希望遠離父親,我行我素地生活。不同的是:弟弟大辣辣地做了出來,哥哥則心不甘、情不願地把這個願望吞進肚子裡。相對於弟弟外顯的過犯,哥哥的罪,是隱藏且難以捉摸的。

不過,在我看來,哥哥只看到了離開父親之後的自由享受,卻忽略了罪的殺傷力。罪非常具有吸引力,能帶來立即的快感。然而,所有的放浪形骸,比方吸毒、酗酒、雜交,剛開始能讓人飄飄欲仙、忘卻痛苦、歡快舒爽,但是一旦上癮、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所造成的傷害,是超乎想像的。

長子以為弟弟遠離父親、獨立自由、隨意揮霍、嫖妓縱慾的行為,著實可傾可羨。殊不知:在罪中的人不受保護,沒有盼望,受綑綁而不自知。次子在離家的那段時間,從一個富裕家庭中的貴公子,淪落到連豬食都吃不到的可憐蟲。他在身心靈各方面所受到的傷害,實在無法言喻。所幸他知道回頭,到父親面前懺悔。

長子若明白遠離父親、沉溺於罪中的害處,他就不會嫉妒弟弟曾經享有的“自由”,而是滿足於自己所得到的保護、供應與賜福。他更不會有懲罰弟弟的意念,因為弟弟已經在罪中嚐到被處罰的滋味。

任何心存憐憫的人(更何況是親哥哥),都應該為次子感到嘆息。也因此,父親才會為兒子的悔改、歸來而欣喜不已。可惜的是,長子不了解父親的心腸!這也表示,他雖然一直待在父親身邊,卻沒有與父親溝通與交流,也沒有從父親身上學到慈悲與憐憫。他對父親的伺候,其實是一種教條式的假順服,並不是出自內心的信念與感恩。

 

父親不公

長子向父親抱怨:我伺候你這麼多年,你連一隻山羊羔都沒給我。然而你那個在外揮霍、嫖妓的兒子一回來,你就為他殺肥牛犢(参《路》15:29-30)!

這話聽來理直氣壯,實則是長子不知感恩。難道這些年他留在父親身邊,一點好處都沒有得到? 而且,從他的抱怨看出,他對父親的服事與順服,通通帶有條件,並非出於愛。

父親真的偏愛次子嗎? 不是的!他宴客慶祝,是表達對失而復得、死而復活、悔改歸家的兒子的喜悅。他關愛次子,並不表示就會忽略長子;他給次子多一分,不代表長子就會少一分。

因此,當長子賭氣,避不出席,不願和大家為次子的歸來同樂時,父親並沒有責備長子,反倒特地“出來勸他”(《路》15:28)。父親放下身段,親自來勸導、說明,給予安撫與慰藉。這都說明了父親對長子的重視與愛。父親並沒有偏心。對父親而言,兩個孩子都同等重要。

聖經很真實地描述了父母偏心的惡果——兄弟鬩牆、全家不寧……例如,以撒偏愛以掃,利百加寵愛雅各,雅各獨愛約瑟,等等。上帝教導我們:“你們若暗中徇情,祂必責備你們。”(《伯》13:10)使徒彼得和保羅也說:“神是不偏待人的。”(參《徒》10:34;《羅》2:11)

既然如此,我們就沒有必要因為天父對其他人施予恩典而感到不平或嫉妒。

 

害怕缺乏

長子的第三個心態,也是最隱蔽的,便是自我中心、不願分享。

按照猶太人的習俗,長子能分到的遺產,是其他兄弟的兩倍。也就是說,他分得的,已經比弟弟多得多。而且,他經年在父親身邊,一直受到庇蔭與供應,父親的一切都是他的。他擁有一切所需,卻仍不願分享。為什麼呢?

因為,他其實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渾然不知。他怕自己的“僅有”,跟別人分了之後,就會“不足”。

這讓我想到小時候的事情。我小時候住在台北,從家裡的窗戶望出去,可以看見陽明山。有一年冬天,氣溫低得異常,山上竟然下起雪來。台灣位於亞熱帶,這情形是非常少見的。

我們一早看見陽明山上覆蓋一層白雪,興奮不已,馬上決定搭車上山賞雪。不幸,有這樣想法的人非常多,可想而知,上山的路頓時大塞車,車輛只能以蝸牛般的速度前進。這時,我們看見了反方向的車——那些捷足先登、搶先一步上山的人,他們竟然在車頂上堆造出一個個的雪人,然而無比招搖地帶著雪人下山……

正在上山的人無不咬牙切齒,大罵他們自私、缺德——他們把雪都搬走了,我們還賞什麼?

這正是“害怕缺乏”的心態。

而今,我住在歐洲,雪不再是罕見物。今年時序已至4月,仍見大雪紛飛。各處堆積著厚厚的白雪,沒有人會擔心雪被人挖走、鏟光,導致美景不再。更不會有人突發奇想,把雪鏟進家裡收藏。

再比方說野韭菜,這種味美又營養的野生菜,每年一到春天,就會從陰暗潮濕的泥土中鑽出來。很多人都喜歡結伴去郊外採摘。滿山遍野的野韭菜,再多人去都摘不完,因此沒有人會有防禦心態,沒有害怕摘不到的焦慮。

如果,我們能夠認知到,天父阿爸給我們的供應,比歐洲冬天的雪、春天的野韭菜,更多、更豐盛,那麼,我們是否還會患得患失、積財吝嗇呢?

如果,“浪子回頭”故事中的長子,認知到只要跟父親在一起,他就有用不盡的財富與資源,那麼,他會不會吝於給囊空如洗、衣衫襤褸、落魄潦倒的弟弟一頓飽餐呢?

再說,難道父親沒有權力決定如何花用自己的財產嗎? 父親要不要設宴席,長子根本沒有置喙的餘地。他的抱怨,其實已經僭越了本分。

 

不停地呼喚

思忖耶穌講的“浪子回頭”的這個比喻,回顧自己的過往,我發覺,自己既是故事中的次子,也是長子。

信主前,我如同次子一樣,崇尚自由,誠如當年流行的一首歌:“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我不認識上帝,一意孤行。我使用天父賜與我的才能,卻悖逆祂的道,遠離且不認識祂。

信主後,我回到天父身邊,享有祂同在的甘甜,並得到祂的幫助與供應。然而,我仍然時時憂心掛慮,不時攀比競爭,吝於給予。在我身上,正有長子自義、吝嗇、嫉妒、無愛的影子。

耶穌呢? 祂自始至終遵循上帝的旨意,與天父有密不可分的親密關係,所以祂從來沒有叛逆次子的想法與心態。並且,正如使徒保羅說:“因為祂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祂兒子的模樣,使祂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8:29) 耶穌這位“長子”,不僅沒有絲毫嫉妒之心,還願意和我們分享屬於祂的榮耀,“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参《約》17:22 )。

而比喻中的另一個主角——父親,他代表我們的天父上帝。當迷失的次子悔悟,決定回家後,父親是什麼反應呢? 《路加福音》15章20節記載:“……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

根據當時的風俗習慣,一個德高望重、家財萬貫的男人,是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奔跑的。那位父親的舉動,不僅表現出他的慈心,也說明了他一直沒有忘記這個兒子。相反地,他心心念念,期盼兒子回頭。當次子真的歸來時,父親喜不自勝,才會情不自禁地跑去迎接。

耶穌藉著這個比喻告訴我們:我們的天父上帝,賦予人類一個無比寶貴的禮物——自由意志。藉著給我們選擇的自由,天父充分表現“愛”的真諦:不強迫、不控制。祂給我們的救贖與恩典,是花了巨大的代價——耶穌的血——換來的。這救贖的恩典免費給願意接受的人,但是如果有人不願意接受,天父也不強迫。祂只會朝思暮想,不停地呼喚,期盼那人覺醒、回頭。

耶穌的比喻充滿智慧,處處彰顯深刻的真理,直指人心,揭發人思想的黑暗面,讓人心的悖逆與自義無所遁逃。

下次,若我們對上帝的作為有任何不解時,讓我們記起這個故事,在發怨言、生悶氣之前,先檢視自己的心態與意圖。願上帝的愛解放我們,幫助我們去理解他人,進而憐憫他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