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啊,我是你的兒子——默想《詩篇》第2篇(健新)2021.09.13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専欄2021.09.13

健新

 

人們把《詩篇》中的第2、18、20、21、45、72、89、110和132篇,都歸為“君王詩篇”。第2篇是君王詩中的第一篇,它也是在新約聖經中引用最多的詩篇之一。

以下是我的默想和禱告。

 

一、列國的背叛

像詩人一樣,我也止不住要問:為什麼?

人間的君王與帝王,世上的總統與主席們,為什麼,幾千年你們一直在抵擋上帝?為什麼你們至今還在謀劃、喧囂、怒吼,你們的反叛要到多久?

我像詩人一樣看到了,儘管你們彼此之間勾心鬥角,恨不得你死我活,你吃了我或我吃了你,但在反抗上帝這一點上,你們竟結成了神聖聯盟!你們對上帝的仇恨到底有多深?

你們把十字架踐踏在腳底,將聖經列為禁書,上帝的子民是你們的仇敵。

你們的一切反叛說到底,就是“要抵擋耶和華並祂的受膏者”——耶穌基督。你們要反抗基督的統治。但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耶穌基督了,正是這一點,引起了你們的反叛。你們要掙脫上帝的束縛,拒絕基督的真理,不服從耶和華的法律,迫害並踐踏天父的子民。

什麼是“世上的君王”與“萬邦”?凡是反對基督統治的,就是世上的“君王”,就是人間的“萬邦”。

世上的君王要自己作王,成為上帝。他們要自己作主——生命的主宰。

但你不過是人。一個人如果以為自己就是上帝或是神明,那便是人世間最虛妄的事情。你一口水喝得岔了氣,就能粉碎這個妄想。而你在人間的結局,只能是墳墓。出自塵土,又歸於塵土。從秦皇到漢武,從凱撒到希特勒,最後都是一陣風。

無論什麼人,哪怕你是一國之君,君臨天下、統治一切,如果你堅持反對基督,等待你的也只有滅亡。

這是詩人的警世恒言:“現在,你們君王應當醒悟,”(《詩》2:10)你們要悔改,你們要接受上帝的管教,你們“當存畏懼事奉耶和華”,要順服耶穌基督。你們這樣行,才能得到上帝的祝福。不只是你個人有福了,你領導的國家也有福了。

你們怎樣才能存敬畏的心事奉主呢?奧古斯丁說,最重要的就是要“禁止和遏制凡有違背上帝誡命的行為……必要時運用權力來頒行揚善抑惡的法律”。

 

二、天上的一幕

主啊,賜給我信心,讓我也看到天上那一幕。讓我聽到你的笑聲,看到你嘲笑世上君王時的面孔。因為你知道他們的結局。

主你說,“要在怒中責備他們”,那是何時?是最終審判的那一日嗎?還是今天、此時?懇求你現在就責備他們吧,他們罪大惡極。他們不但自己走向地獄,還驅趕著千千萬萬的民眾跟他們一起滅亡,成為殉葬品。

請告訴我,主啊,你的怒氣是什麼?是不是像古代教父迦修多儒所說的那樣,“上帝只是從惡人收回他的恩典所產生的影響。因此,對惡人的報應就叫做上帝的怒氣。”我想,聖經說得更清楚,那就是你“任憑”他們按照自己的心意而行,就如抗拒摩西的那位埃及國王所行的一樣。

也許,這報應還有別的意思。就像奧古斯丁解釋的那樣,上帝的怒氣“是指上帝以至高的公義實行審判的大能,因為整個受造界都服從於祂並為祂效力……上帝的怒氣也是一種情感,就是當那些認識上帝律法的人看到這律法被罪人侵犯時,在他心靈裡出現的情感。靠著義人靈魂裡的這種情感,許多事就得到報應。還可以對上帝的怒氣作另外一種解釋,人若觸犯上帝的律法,所臨到他的,就是心靈變得暗昧。”

主啊,你是不是說,如果我們——你的兒女按照你的旨意行,讓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那就是你對一切叛逆你的君王與臣民的報應。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求你賜給我們一顆勇敢的心,順從你的心意堅定不移。

是不是也可以作更多的解釋,就是當我們違背你的律法,遠離了你時,你的憤怒就臨到了我們生命中。因為那時我們心裡的光就黯淡了,不得不在黑暗中行走,徘徊。如果是那樣的話,主啊,願你的怒氣更猛烈些吧,因為我們若不在你的震怒中驚醒而悔改,就在自己的麻木中走向滅亡。

主啊,我們像G.K.Chesterton一樣懇求你:“不求撤去你對我們的震怒,但求挪去我們的驕傲。”(《詩情禱語》畢德生)因為沒有忿怒,便沒有真正的愛。唯有罪,才把我們引向死亡,而驕傲乃眾罪之首、萬惡之源。

但主你應許過我們,你讓我們看到約拿的故事,當一國之君和他的百姓切切地求告你,各人悔改,轉離自己所行的惡道,你就會轉意後悔,不發烈怒,收回你要降下的災禍,使這國家和民眾不至於滅亡。

主啊,求你使我們悔改。

主啊,願我們像當年的以色列人一樣認罪悔改,為我們列祖列宗的罪向你認罪悔改,為每個皇帝叛逆你的罪而認罪悔改。也為我們的不義認罪悔改,因為我們就是君王之罪的一部分。我們的懦弱、愚昧與不義,我們的貪婪、自私與驕傲,等等,這一切,構成了君王之罪的深厚土壤。

主啊,求你憐憫我們。求你憐憫我們的祖國。

 

三、耶穌就是受膏者

上主你告訴我們:“我已經立我的君在錫安我的聖山上了。”

這個“君”就是耶穌基督。耶穌就是受膏者,就是彌賽亞,就是救主,把人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的主。

但人怎麼能想到,上主你立耶穌為救主的方式竟然如此奇特,你讓耶穌背負著整個人類的全部罪孽,死在各各他山上的十字架上,三天後,你又使祂從死裡復活。於是,我們就像彼得一樣大聲歡呼:“以色列全家當確實地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上帝已經立祂為主,為基督了。”(《徒》2:36)

上主,你對你的受膏者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

我們在伯利恒聽到了這個聲音,那是天使對牧羊人說的:“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路》2:10-12)

我們在約旦河上空也聽到了這個聲音:“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裡上來。天忽然為祂開了,祂就看見上帝的靈仿佛鴿子降下,落在祂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3:16-17)

這是永恒的“生”,正如奧古斯丁所說:“在永恒裡無一事物會過去,彷佛不復存在;也無一事物屬於將來,彷佛尚未存在。永恒裡只有現在,因為凡是屬於永恒的都永遠長存。正確無誤的大公信仰藉著‘我今日生你’這句話,宣告了上帝的大能和智慧——就是獨生子的永恒的生。祂從永恒的父所生;從永恒裡、且在永恒裡被生,無開端,無終結,也無空間上的延展。因為祂就是存在,祂就是存在者。”

耶穌基督就是存在,就是存在者,這個觀點非常深刻。

聖子耶穌,你是存在,又是存在者,世上萬民唯有在你裡面才能存在,唯有相信你,才會成為一個存在者。人只有成為上帝的兒子,才能作為一個人而活著。人只有在基督裡,才能成為上帝的兒子。

 

四、我是天父的兒子

慈愛的天父啊,我在自己心中也聽到了這個最美好的聲音:“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

我們聽到了這個聲音。

當我們承認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救主時,我們就藉著救主基督成了天父的兒子。正如教父麥托丟所說:“那些從來不認識上帝各樣智慧的人,基督從來不曾生在他們裡面——也就是從未被他們所知,從未向他們顯明,也從未向他們顯現過,倘若這些人也認識恩典的奧秘,那麼,由於他們轉向並相信了基督,基督就會成為知識和悟性生在他們裡面了。”

主啊,你生我之日是我真正的生日。我的肉身獲得了真正的生,就是你賜予的永生。

只有永生之生,才是真正的生。因為這生不會過去,它永遠是今日——昨日的今日,今日的今日,明日的今日。

這樣的“今日”是耶和華的日子,耶和華的日子就是永恒。

主耶穌基督,你是天父的兒子,天父的旨意就是要讓上帝的國度彰顯在地上。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將上帝的兒女從罪惡裡就出來。耶穌,唯有你是救主。

天下、列國是上帝賜給耶穌基督的“產業”(基業),雖然這一天還沒有完全來到,但它已經來臨了,在上帝的兒女中、在教會中,我們看到了這一點。主啊,我們就是你的產業。教會就是你的產業,她屬於你。

任何人把教會看成我的都是邪惡的,主啊,因為教會只屬於你,她是你的。

任何一個基督徒把我看做屬於我的都是邪惡的,因為你屬於基督。當你屬於我的時候,就不是屬於基督了。

只有在基督裡,我才屬於真正的我,一個在基督裡新生的我,一個在基督裡不斷地長大的我。

這就是盼望,耶穌基督統治全世界的那一天終究會來到,因為這是上帝的應許,這應許永不改變。主啊,你與大衛家已經立了約,你應許對大衛的後裔永遠守約,你說:“我與我所揀選的人立了約,向我的僕人大衛起了誓。我要建立你的後裔,直到永遠;要建立你的寶座,直到萬代。”(《詩》89:3—4 )是的,你的慈愛永遠不會離開大衛的子孫,不會離開我們。我們都是大衛的後裔。

我很喜歡這首詩中“你求我”這三個字。俄利根說得好:“在某種程度上,這或許已經成了一個教義:上帝的恩賜不求就得不到。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參《太》7:7)這句話是為了我們的緣故說的。”

我在上帝面前求得太少了。

我太少地先求上帝的國了。

今天就是我祈求的時候。我祈求主打碎在我心中的“世上的列國”,這就是世上流行的世界觀、價值觀。奧古斯丁正是這樣看的:“你必把這些在他們裡面摔成碎片:就是屬地的慾望,舊人的骯臟關注,以及凡是從罪的淤泥中產生或加入人裡面的一切東西。”

主啊,求你打碎它們,求你幫助我打碎它們,不斷地打,直到我離開這個世界。讓我只愛你的國,愛你超過一切。

愛上帝之國的人有福了。

 

註:諸教父語錄,轉引自《古代基督信仰聖經註釋叢書·舊約篇·VII · 詩篇》,臺灣,校園書房出版社,2015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