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父親情節”中得釋放的馬丁·路德(陳世賢)2021.09.29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09.29

陳世賢

 

新教的建立,跟16世紀宗教改革的先驅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息息相關。路德原本是天主教的修士,由於看見當時教會的腐敗,決心發起改革,結果促成基督新教脫離天主教,獨立為一個大宗派。

 

苛刻的父親

路德出生在神聖羅馬帝國(今天的德國),父親漢斯·路德(Hans Luther, 1459-1530)原為農民,後來成為承租礦場與冶煉廠的礦主。

漢斯對小馬丁寄予厚望,期待他能成為傑出的律師,躋身上層社會。因此,當馬丁不到6歲時,父親就將他送進當地的拉丁文小學讀書。

路德回憶這段經歷時,以“煉獄”形容這間學校,並說:“學校如監牢,教室如囚房,老師像殘暴的獄卒,學生像馬廄的驢子。”

然而,老師再怎樣殘暴,也比不上路德那苛刻父親——漢斯一個上午可以毆打孩子超過10次。漢斯在外是模範公民,一絲不苟地勤奮工作,在家卻對兒子們暴力相向,以大發脾氣的方式來控制孩子。他的責打不是出於愛與正義,而是源於專橫與怨恨。

漢斯認為自己就是正義的化身,但小馬丁認為,父親外表嚴謹,實質上卻是個酗酒、憤怒、不能自我控制的人。他在家人身上發洩,卻找藉口說自己是正義的法官、努力的監工。

有些傳記作家認為,馬丁對父親的恐懼,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不斷伴隨著他。因此,令他對“權威”有種又恨又害怕的情感(註1)。

 

是你在恨祂

馬丁長大後,依照父親的期待,攻讀法學博士。不過,在一次差點喪命的意外後,他獻身作修道士。這令他的父親大發雷霆。父親的長年專制,造成了他心中對父權的強烈反感。他後來將這些怨恨與懷疑,投射到天父身上。修道院的老師不得不提醒他:“上帝並不恨你,是你在恨祂。”(註2)

成為神學博士之後,他開始講授聖經,卻仍然在這一問題中掙扎。有一次,他思考《羅馬書》1章17節:“因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他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每當他想到“上帝的義”時,想到的就是上帝的公正無私。凡行不義之人,上帝都必定像法官一樣懲罰他。

路德雖然不斷行善,但仍覺得自己汙穢、骯髒。因此他心中總是恐懼萬分,覺得這位公正的上帝總有一天會責罰他。

 

終於明真相

“我不愛這位公義而震怒的上帝。相反地,我恨祂,並向祂發怨言。不過,我還是緊抓住保羅的話,誓要弄清楚祂的意思。”(註3)他說。

直到有一天,他頓悟——拯救我們的“耶穌基督”,就是“上帝的義”,也是上帝的憐憫和恩典。“如果你真相信基督是你的救主,你就立刻有了一位恩典的上帝……你就能看見完全的恩典和豐富的慈愛。在信心裡看上帝,你就看見祂為父的心腸,其中沒有憤怒,全是恩典。那看上帝是憤怒的人,沒有正確地看見上帝。”(註4)

終於,路德看見,“恩典的上帝”是天父的真面目。祂不以虐待罪人為樂,反而預備救恩、施行拯救。

故此,他在《小問答》中,如此解釋《使徒信經》的第一句話“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

“這是什麼意思? 我信上帝造我和萬物;賜我身體、靈魂、耳目、百體、理性和感官,並且繼續保存。衪又賜我衣履、飲食、屋宇、家庭、妻子、兒女、土地、牲畜,和我擁有的一切。為養活我身體生命,衪每日豐富地供給我一切所需用的。無論有什麼危險、兇惡,衪護庇、看顧、保佑我。這都是出於衪為父、為神的良善和憐憫,並不是因我有什麼功勞或配得。為這一切的事,我有責任感謝、頌揚、事奉、順從衪。”(註5)

終於,路德在提到“天父”時,想到的是“護庇、看顧、保佑”的行動,以及“良善和憐憫”的心腸。

 

結語

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承擔了人悖逆之罪,所以祂在十字架上對天父高喊:“我的神、我的神,你為什麼離棄我?”(《太》27:46)提摩太·凱勒牧師(Tim Keller)說:“耶穌失去了祂與父神的關係,是為了讓我們可以有一個以上帝為父的關係。”(註6)耶穌付出了代價,所以上帝可以成為我們的父。而這,就是上帝的義,這就是福音,一個使人得生命的福音。

 

註:

1.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青年路德,一個精神分析與歷史的研究》(台北:心靈工坊,2017),頁145-146。

2.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青年路德,一個精神分析與歷史的研究》(台北:心靈工坊,2017),頁134。

3.Roland Bainton, Here I Stand A Life of Martin Luther (Nashville, Tenn: Abingdon, 1978), 49.

4.同註3。

5.馬丁‧路德,《小問答》之〈使徒信經問答〉,第一段釋義。

6.提摩太‧凱勒(Tim Keller),《禱告解密:經歷與上帝一起的敬畏和親密》(台北:希望之聲,2016),頁117。

 

作者畢業自中華福音神學院、普林斯頓神學院,目前於台灣康華禮拜堂牧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