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10.22
蘇文峰
編註:本文是為2022年即將出版的《宣教心視野》(Perspectives)中文修訂版而寫,全文約一萬兩千字,分四次先在《舉目》刊登。
1900年義和團教案後,大部份傳教士痛定思痛,深刻體認培植中國人自立、自傳、自養的重要性。他們逐漸交出領導權,居於輔導性地位。
義和團
許多傳教士致力於高等教育及教會學校,並參與聖經翻譯(如和合本等)及學生工作。到了1920年代,非基督教運動及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歷史性角色,逐漸告一段落。
這段時期,上帝在中國興起了許多受過傳教士影響,或到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傳道人,成為在中國教會界和文化界、教育界承先啟後的領袖,如:宋嘉樹、劉廷芳、余慈度、宋尚節、石美玉、康成、吳貽芳等等。
上帝也興起許多本地的傳道人,向基層信徒和和教會學校學生佈道,在教會和聖經學院培育神國人才,並興起許多自立教會。本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傳道人,包括:丁立美、賈玉銘、敬奠瀛、王載、計志文、趙世光、倪柝聲、王明道等等。(註1)
隨著自立教會的成長,中國教會也開始自主性的國內及海外宣教工作。
有四個宣教團體頗具代表性:
1.中華國內佈道會(1918年)
石美玉和蔡蘇娟等幾位基督徒共同成立了“中華國內佈道會”。這是第一個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佈道組織,專門差派宣教士到中國偏遠地區傳福音,對中國教會的宣教事工影響深遠。
2.中華國外佈道團(1929年)
中國人第一個向國外宣教的差會,在1929年開創。1928年夏天,來自加拿大在廣西宣教多年的宣道會牧師翟輔民(R.A. Jaffray)與中國佈道家王載懇談,建議他去南洋旅行佈道。次年王載返國後與翟輔民決定成立“南洋佈道團”,去南洋群島宣教。1929年9月設總部在廣西梧州,後改名為“中華國外佈道團”,派林証耶和練光臨等去宣教。成立8年後,平均在工場上的宣教士有21位之多。到了1955年,該團已有30餘位同工,在南洋各國設立教會,帶領許多人信主。
3.遍傳福音團(1943年)
遍傳福音團主要同工
1941年2月中國內地會、循理會及一些華人教會合作,在西安西邊的鳳翔成立西北聖經學院,目的是往回教地區宣教。院長是戴永冕(戴德生的孫子)。
1942年11月15日,副院長馬可牧師在禱告中看見中國人“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異象。1943年復活節清晨,西北聖經學院的70多位師生中,有8位蒙召去新疆宣教。後來學院每星期二晚上有為邊疆宣教的禱告會,5月23日成立了“遍傳福音團”(The Chinese Back to Jerusalem Evangelistic Band)。馬可任團長,並主編《遍傳福音團報》。
此團只限中國人參加,不接受外國支援。宗旨是開拓西北七省及西北七國,從西北開始,沿絲路經阿富汗、伊朗、阿拉伯、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巴勒斯坦等回教地區,將福音傳回耶路撒冷。1944年起福音團的趙麥加和幾位同學先後差派去西北甘肅、寧夏、青海、西藏、新疆,建立教會或協助當地教會。1948年因內戰,馬可及15位同工去重慶。1950年代新疆政權改變後,這事工便停滯了。
福音絲路
遍傳福音團的同工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後,又恢復聚會和事奉,並對當年的初衷絲毫不變。 1953年在逼迫中何恩證去新疆和趙麥加結婚,此後再也沒有回去內地的趙麥加,1980年代曾說:“新疆到耶路撒冷的道路,銅門深鎖;然而我們辦不到的,總希望新的一代可以繼續擔承。”
何恩證在2002年(86歲)接受採訪時曾說:“我和趙麥加可能會死在這裡(我們往這邊走的時候就沒有打算活著回去),你們還得走下去。你們要像約書亞,可別像另外那10個沒有信心的探子”。
今日趙麥加、何恩證夫婦都已先後回到天家,但當年這“從西安到錫安”的異象從未消失;已有許多國內外的教會和信徒,勇敢走上了這條福音絲路。(註2)
4.西北靈工團(1949年)
西北靈工團
1945年10月山東濰縣的樂道院教會決定成立靈修院。1946年秋天,聖靈啓示靈修院師生要差派工人面向大西北、新疆、耶路撒冷,張谷泉20多次傳講“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信息。於是劉淑媛(大學生)、張美英(助産士)兩位年輕姊妹首先起行赴西北。
從1946年到1948年先後6批,總共42人(7個中小學生除外)出發。他們隨走隨傳,見證主所賜的“到西北﹑到新疆,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異象。沿途受到各教會弟兄姊妹熱情的、全方位的幫助。蘭州、酒泉、武漢的教會還挽留部分工人暫住幫助當地教會的事奉,直到1949年6月他們才全部抵達新疆哈密。
楊紹唐為在哈密的工人團體定名“哈密基督教西北靈工團”。
1949年4月28日創刊的《西北靈工》,是西北靈工團的一份不定期刊物,向內地關心邊疆宣教工作的弟兄姊妹介紹動態和真理亮光。在第二卷“卷首語”中寫道:“我們的道路在祖國的邊疆──新疆和西藏。我們的道路也在祖國的西方──印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阿拉伯、巴勒斯坦。這些地方是神託付我們所要走的道路,是祂畫給我們工作的地界。”他們的步驟是先在哈密建立總站,於新疆設教會,分派工人進入西藏,再進入中東,廣傳福音,直到耶路撒冷,迎接主來。
1949年獻堂感恩禮拜後,緊接著舉行五旬節聚會。8天聚會有20多人奉獻為主,有45位弟兄姊妹於6月12日在哈密的河水渠中受浸歸主。消息傳到內地,傳到天山南北,很多弟兄姊妹前來參加聚會並決志奉獻為主傳福音。陸續獻身的男女約有50人,加上從濰縣靈修院來的超過100人,於是第一期聖經班開始。除了學習聖經課程外,他們也經常去街頭、十字路口傳福音。
同工們往天山南北各地去傳福音、建立教會。各人都是受聖靈的感動,彼此是在靈裡的結合。再經過全體禱告印證,牧師按手祝福送行。西北靈工團差派傳道工人沒有錢糧、路費。一個行李捲、一個聖經書包,完全憑信心仰望神的預備。
1949年9月李道生等6人到喀什疏勒縣傳福音,曾與遍傳福音團的趙麥加同住同工。1950年前後,西北靈工團和遍傳福音團的同工們常彼此接待訪問,並共慶聖誕。
到各地傳福音的工人,本著聖經建立教會,不搞什麼團體,不宣傳團體,男女都親手勞作,自食其力,白天勞動,晚上聚會,也不允許樹靈工團的牌子。
1951年4月靈工團的負責人張谷泉入獄,許多同工也被捕。群羊的牧人被擊打後,一些少壯工人就組成臨時的事奉帶領班子。當時形勢嚴峻,有一部人員返回了原籍。
政府在1956年平反昭雪冤案,入獄的同工們大都被宣告無罪釋放,唯張谷泉仍關在獄中。文沐靈、劉德民、孫信民殉道於獄中。
50年來,這個中國教會土生土長的宣教團體,仍堅守在當年神呼召他們去的福音工場上,有些50年代被分散到各地的同工又回到新疆。他們就像趙西門《十架歸路》詩歌中所唱:“認定十架的血路,這是我唯一歸途……我願流血秦國道,不願偷生在斯土。”這是我們今後參與宣教的人所應效法的榜樣。(註3)
榜樣
1.1901-1949年之間,中國教會處於風雲巨變的時局中,最嚴重的挑戰來自學界。許多人質問:新中國還需要宗教嗎?科學與宗教可以並存嗎?基督教與帝國主義是否掛鉤?
當時只有少數學者從本色化角度做出微弱的回應。另有一群卓然不凡的基督徒和傳道人,不作學術性的辯論,卻以“福音改變人心”的信念,帶領了多次多方的屬靈大復興。他們傳講亙古不變的救恩信息:認罪、悔改、重生和十字架。他們幫助許多信徒建立有根有基的信仰,使他們在動亂和逼迫的處境中堅定不移,成為風潮下的中流砥柱。(註4)
宋尚節佈道會
2.這時期大中小學教會學校,承傳了百年來“整全宣教”的理念,培養了許多新中國最需要的新一代人才。這些學校都很重視全人教育的“靈、智、體、群”四個向度。教師們藉著言傳身教,將代代相傳的基督化教育,帶到近代中國的教會學校和社會,其果效在女子教育中,尤其明顯。(註5)
金陵女子大學
教訓
1.西方初期教會中,出現過許多“護教士”。他們精通聖經神學和希臘文化,知識淵博,品學兼優。他們願意用生命捍衛信仰,極多護教士成為殉道士。他們和大眾信徒的生活見證交互輝映,使基督教最終成為羅馬帝國和西方社會文化的主流。
護教士殉道
1920年代的中國正處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許多有識之士急欲在“打倒孔家店”的氛圍下破舊立新。在這思想真空的階段,想要學效西方“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的人,卻不知民主和科學的精神必須建立在以神為本的基礎上。
陳獨秀論德先生和賽先生
可惜當時中國教會的文化積累尚淺,沒有夠份量的學者可以成為文化宣教士和護教士,中國逐漸走向了一百年來以人為本的意識形態和體制。直到如今,基督教在中國本土的社會文化中仍被邊緣化。
2.近代中國教會的復興和逼迫彼此相連。常常復興之後就有逼迫,逼迫之後出現復興。1927-1937年有“十年大復興” 。(註6)
接著就遭遇對日抗戰的折騰。1945-1949年學聯會帶來大學生的復興,緊接著就遇到政權改變後的信仰逼迫。文化大革命時期教會的聚會全面禁止,改革開放後卻看到草根性的教會復興。
1945年學聯會
在逼迫中得以復興,最重要的關鍵是禱告。禱告使得心中祭壇的火,在黑暗仍然點燃。主耶穌應許“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參《太》18:20)文革期間,家庭中夫妻倆的微聲共禱,或 “溫州禱告山”的迫切呼求,從未停止。
如果海內外的教會承平日久,如果禱告的熱忱日漸冷淡;教會將不冷不熱,宣教的歷史將成為回憶,而不是現今的故事。
總結
1.綜覽來華傳教士從第7世紀(635年)至20世紀(1949年)的宣教,可以歸納為5種宣教策略:依附(Adaptation)、自然發展(Natural Development)、迎合(Accommodation)、對抗(Confrontation)、改造(Transformation)。
我們必須思想:這5種宣教策略,哪一項最適合我們現今教會和宣教工場的處境。我們可以根據本文介紹的榜樣和教訓,研擬最合宜的宣教計劃。
2.1860年內地開放以後,中外傳教士和團體把握傳教自由的時機,用各樣的智慧創意,建造了中國宣教的生態圈:召聚傳教士-傳揚福音-造就信徒-人才培育。這四圈之間互相效力。他們進行整全宣教:中西結合-上下結合(社會階層、教育程度)-媒介結合(面談、街頭、聚會、家庭、關懷、文字、醫院、學校等)。這是當今在各民、各地、各文化宣教時,都可以承傳的模式。
註:
1、若讀者對近現代中國教會人物有興趣,建議閱讀: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上卷》,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83。另有網絡版《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簡介在華人基督教發展史,或在社會以及各領域中有影響、有貢獻的中外傳教士、教會領袖、傳道人和平信徒。
2、詳細資料請上網 www.backtojerusalem.com 。
王瑞珍,《神國俠侶-西域宣教傳奇》,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3。
3、本段有關西北靈工團的資料,取材自2004年10月三位老同工李道生、李元奎、唐遠模在新疆手寫的〈對有關歷史問題事實真相的說明〉一文。後來李道生在新疆七泉湖寫出《走在錫安大道上-李道生回憶錄》,2007年4月出打印稿。
4、請看:林榮洪,《風潮中奮起的中國教會》,香港:天道書樓,1980。
5、請看OC橄欖社區的視頻節目《教會歷史中傑出的女性》,第10集和21集。
此視頻節目已出版成書:蘇文峰、丁怡嘉,《教會歷史中傑出的女性》,美國海外校園機構,2021。
6、瑪麗孟森著,柯美玲譯,《中國大復興》,台北:大光出版社,199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