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12.15
劉加恩
不知足
《箴言》30章是亞古珥的言語,其中提到了不知足。不知足的第一種表現,是不接受現況。15-16節,經文講到了4種表現出不滿足的東西(如上文筆者所說,《謙卑與真實——讀〈箴言〉第30章(劉加恩)2021.12.08》在這一段經文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個“3+1”模式,這是古代社會特殊的一種表達方式,為的是更深刻、清楚地呈現所要表達的內容)。
亞古珥從螞蝗的叫喊聲“給呀,給呀”,提到世間不知足的事物,第一個是陰間。《箴言》有多處提到陰間,陰間在這裡被人格化,好像一個人,一直在吸收死去的人,死亡在陰間面前,似乎永遠不會終止,所有人最終都無法逃避陰間的追討。
第二個是石胎,即無法懷孕的母胎,再多的機會,也沒有辦法讓石胎懷孕。第三個是浸水不足的地。石胎和浸水不足的地是很類似的表達——巴勒斯坦地區很乾旱,因此有很多地方都是曠野、沙漠,它們浸水不足,無法出產,即使吸更多的水,都永遠吸不夠。
最後一個不知足是火。只要有足夠的材料,火是不會停止的,任何東西只要進入火裡,都會被燒毀。
這四個比喻都指向一個意思,即世間有許多事物,呈現出不願意滿足、不會知足的情形,這也反映出人世間的光景,當人有永遠無法滿足的慾望時,會帶來許多的問題。
“能不能夠滿足”,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的大問題。有一句話很有名:資源有限、慾望無窮。沒錯,尋找更多的機會、開發更多的資源,或更有效地利用資源,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關鍵,神沒有阻止人類在這些方面的發展。
可問題在於,當我們總是用不知足的方式面對世界、面對別人時,不知不覺,我們就會為了要尋求更多資源而越過界線。經文所提到的這幾個東西有一個共通性,就是它們都是不願甘於次序,或是違背次序。
守次序
原來,學習知足的功課,首先是能夠觀察神創造萬物的次序。24-31節便透露了作者另一方面的觀察,那是一種有次序、或選擇跟隨次序的情形。
24-28節提到了四種動物,分別是螞蟻、沙番、蝗蟲、守宮。螞蟻雖然小,牠們卻非常有次序地規劃自己的生活,夏天到了,牠們知道要預備食物好過冬,牠們的智慧表現在知道為未來規劃。
第二種生物是沙番。根據研究,沙番可能是一種叫做岩蹄兔的生物,牠們成群生活,遇到危險,就會躲到石頭底下。這裡描述了牠們在磐石當中造房子,神給牠們的本性是知道怎樣有技巧地讓堅硬的磐石,變成牠們居住的地方,成為牠們的保護。
下一種生物是蝗蟲,經文描述得很有趣,這種生物好像沒有領袖,可是牠們飛出來的時候,卻會照著一定的次序(分隊而出)。最後是守宮,守宮就是壁虎,壁虎其實很小,差不多手掌大而已,感覺好像軟弱無力,但是壁虎卻可出現在許多不同的地方,甚至在皇宮,也可以看到牠們的蹤跡。
經文中描述的生物,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到底我們所需要的是什麼?我們不要期待任何一個強有力的領袖帶領我們,而要倚靠神、向神求智慧。因為這些生物沒有什麼特別,牠們沒有領袖,其他的生物也很容易成為牠們的威脅,但牠們卻因為有智慧、守神所定下的次序,以致能夠穩固地生活。
29-31節,經文又提到另外四樣生物,即獅子、鬣狗、公山羊,以及君王。前面3個是動物,最後一個是人類的領袖。獅子是人人都害怕的;鬣狗(在新譯本中被譯為公雞)、以及公山羊,這幾種動物都是抬頭挺胸、闊步前進;鬣狗(或公雞)、山羊等,雖然昂首闊步,看到獅子卻都是躲得遠遠的;作者很巧妙地描述第四個生物,乃是無人能敵的君王、率領著軍隊的君王。
我們不禁會思考,到底這個君王是像獅子,還是像鬣狗、公雞或山羊?在這裡,經文提醒我們的是,我們應當倚靠的是一種因敬畏神而有的智慧。在創造的次序中,我們看到神的偉大、神所賜下的智慧。
神的智慧
於是,最後兩節(32-33節)經文提到,如果做事情不以敬畏神的態度、智慧的方式,而是憑著愚昧的心、自高、自傲,最終只會帶來爭端,不會有好下場。
經文相當巧妙,帶領我們通過觀察自然界許多奇妙的創造,使我們愈來愈認識神的次序,知道神不會做錯,了解到神所定下的界線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也讓我們學習知足,並思考應當選擇以什麼樣的態度過我們的人生。
螞蟻軟弱無力,卻可以背負比自己重達50倍的食物,牠們體積雖小,卻從來不放棄,並且積極規劃未來;沙番生性膽怯,沒有什麼攻擊力,很容易被別的動物侵犯,但牠們卻知道要尋找堅硬的倚靠;一隻蝗蟲可能不怎麼起眼,但是成群結隊的蝗蟲,卻可能帶來嚴重的危害。守宮體積小,看起來微不足道,卻能夠自由地出入皇宮當中。
這些生物讓我們學到了什麼?牠們所展現出來的次序又讓我們明白什麼?如果我們懂得尊重神的創造,我們將更深刻地體會到,原來神所預備的一切,都是有價值的;神定下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正因為如此,當我們忽略、甚至抵觸這些時,我們就需要承擔嚴重的後果。
綜上,我們明白原來世界上許多的問題,都出自於對生命現況的不滿足,由此造成許多問題;我們也藉著自然界認識神的奇妙作為,我們越來越相信,神在我們生命中的計劃與安排,不是徒然的。
不富足也不貧窮
於是,讓我們回到第7節。亞古珥向神求兩件事,一是讓虛假跟謊言遠離自己,另一個則是求神讓他不要太富足,也不要太貧窮。作者很清楚,當人太富足,就會驕傲、忘記神,因此他求神不要給自己太多,只需要給他日用的飲食,從而知道神供應著自己,學習每日倚靠神。他也求神不要讓自己太貧窮,因為他曉得人性的軟弱,如果人太貧窮,會為了生存不擇手段,可能會去偷竊,或是做很多不對的事,使神的名受辱。
和其他許多宗教信仰所求的不同,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祈求。其他宗教信仰,人們向神明祈求的,往往是能夠升官發財、神明可以保佑自己。當然,基督徒相信,神會保守信靠祂的人,但是求財、求富貴,不是我們敬拜神的目的。
基督徒信靠神、領受神的恩典,不在於過稱心如意、一帆風順的生活,而是因為信得過神,知道神會為我們預備所需要的一切,更知道神給我們的是最美好的帶領,於是我們不再局限於自己的想法,而是相信神為我們所訂的計劃是美善的。
本篇箴言作者用一種非常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他的人生,他勇敢地向神求,因為他知道他的神不會做錯,他更知道,他的神把他放在某種景況、某種位置,神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此作者能夠從內心深處產生真正的知足。
結語
總之,《箴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指出了從神而來的智慧,從而開啟人的眼界。人們很容易以自己熟悉、習慣的方式看問題,解決問題,如此,我們會常常落入到某些框架當中,忘記世界有多大,更忘記神有多大。
有時候,我們會埋怨,或不理解為什麼生活中遇到這麼多不容易,求神讓我們重新回到祂的面前,認識祂的偉大、祂的話語、祂所創造的世界、祂定下的次序與界線。神賜恩給凡敬畏祂的人;神不會做錯;神樂意人享受祂所賜予的豐盛。當我們眼界狹窄、短小的時候,求神憐憫我們,讓我們信得過祂、謙卑地向祂求智慧,求祂賜我們更準確的眼光,賜真正知足的心。
作者為臺灣中華福音神學院新約專任教師,內湖信友堂牧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