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裂後的王國 ──北國以色列(下)陳慶真

陳慶真

本文原刊於《舉目》27期

(續上期)

        以色列與亞述國的第一次短兵相接,是在“卡卡之役”(Karkar)。公元前853年,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Shalmaneser III)向西討伐,一路所向披靡,直搗敘利亞。此時敘利亞王聯盟12國兵馬迎戰。

       這件事聖經沒有記載,但是卻記載在撒縵以色三世的年鑑上:“我殲滅,燒盡了卡卡城。……敘利亞王聯盟了大馬色王的一千二百戰車、一千二百騎兵、二萬步兵;哈 馬的七百戰車、七百騎兵、一萬步兵;以色列亞哈王的二萬戰車,一萬步兵……阿拉伯王的……亞捫王的……總共12個國家來對抗我。我在阿述(Ashu,亞述 人的眾神之神)保佑之下,把他們打得七零八落,屍体遍野,血流成河……”(註5)

        由這個考古文獻,我們確知以色列的亞哈王不僅參戰,由他帶領的兵馬數目看來,遠超過其它的國家。可見亞哈王時以色列的軍備,在鄰邦中仍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除了年鑑文獻,撒縵以色三世的好戰及好炫燿,也牢牢地刻劃在亞述皇宮正門的古銅框上。(圖五)考古家在巴拉瓦宮(Balawat Palace)舊址挖掘出來的皇宮大門,高度超過20呎,飾以多條寬約1呎的銅框,功用在固定大門以免被敵人火炬燒倒。圖中所示的部分銅框,記錄了撒縵以 色三世的戰績:上框描述亞述軍隊一城接一城快馬加鞭地進攻,下框刻的是亞述軍射殺敵人及將俘虜殘忍地倒掛示眾。

4. 亞述國的壯大

        亞哈王在治理國家與對外戰爭上可謂稱職,但是他為了拉攏腓尼基娶了西頓王公主耶洗別,卻是不可饒恕的一大敗筆。為了平息和南國猶大不斷的戰爭,又把他和耶洗 別的女兒亞他利雅嫁給南國約沙法兒子約蘭。企圖以“南北合”的婚姻止息雙方的戰火,反倒因此也斷絕了雙方的關係。耶洗別野心勃勃,誓死要立巴力及亞舍拉為 以色列“國神”。為將亞哈一家從地面剪除,先知以利沙從軍隊中膏了耶戶為以色列的王。

        可惜耶戶另有謀算,“並不盡心遵守耶和華以色列神的律法”,包括他毀壞巴力神廟也是為了對抗巴力先知們的一種政治表態。耶戶在殺了耶洗別之後,露出狐狸尾巴。

         公元前842年,藉猶大王亞哈謝協助北王約蘭在基列拉末對抗亞蘭王哈薛之戰,耶戶擊殺了南北二王,保住了他的王位,卻因而喪失了他與鄰國的外交關係。他既殺 了猶大王,從此北南更是老死不相往來;殺了耶洗別,破壞了長久與腓尼基國家所建立的友好關係;參與基列拉末之戰,當然也不再是亞蘭王的盟友。因此當公元前 841年,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再次西征時,耶戶再也找不到他祖先在“卡卡之戰”參與的12聯盟國家。亞述軍隊長驅而入,直搗黃龍,活擒耶戶。

          這件事生動地刻劃在撒縵以色三世一塊黑色方尖形石塔上(Black Obelisk,圖六)。這個石塔出自尼姆魯德(Nimrud,原稱為Kalhu,即聖經迦拉[Calah]皇宮),是撒縵以色三世的凱旋塔。石塔上浮彫 第二排展示出一長列滿載貢品的使者。他們身上穿著華麗長袍,頭戴尖頂帽。有關文字寫著:“這是暗利王朝的供品:包括了金、銀、一隻金碗,幾個金質高腳杯、 一個金燒杯、幾個金水罐、給國王的權杖、以及他給我的檀香木。”(註6)

         圖中以色列王耶戶雙膝跪拜,下巴碰地朝貢。石塔並刻劃了亞述王朝 向來喜歡收集的遠方奇花異獸,包括了駱駝、大象、獅子等。此塊來自底格里斯河畔皇宮的線索,幫助我們瞭解耶戶當政時期以色列王國遭受的恥辱。耶戶雖然在位 頗久(841-814 BC),但君王無尊嚴,盟友變敵人。在他手中,以色列丟失了所有約旦河東的土地。

         耶戶以後的以色列國王,個個乏善可陳,直到耶羅波安二世即位。耶羅波安趁著亞述國遭北方強悍民族烏拉圖(Urartu)騷擾期間,勵精圖治。“他收回以色列邊界之地,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 海,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藉他僕人迦特希弗人亞米太的兒子先知約拿所說的。”(《王下》14:25)國家版圖幾乎恢復到大衛時期。“因為耶和華看見以色列 人甚是艱苦,無論困住的自由的,都沒有了,也無人幫助以色列人。耶和華並沒有說要將以色列的名從天下塗抹,乃藉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拯救他們。”(《王 下》14:26-27)這時的北國經濟軍事均呈現中興氣象,人民開始過吃喝玩樂的日子,商業農業也欣欣向榮(《摩》6:4-6)。考古家也從撒瑪利亞公元 前八世紀的碎陶片,略知該時期的民間生活。

         碎陶片在當時是被普遍地用來記錄一些官方及民間的交易紀錄。從數十塊撒瑪利亞碎陶片的記錄看 來,耶羅波安二世時,確有大量的酒和化妝品輸入京城。這些記錄也幫助我們瞭解,先知約拿想盡辦法逃避神差派的心態。約拿來自加利利湖西岸。他曾預言以色列 國在耶羅波安二世的時候會有好日子,因而是少有能受北國人歡迎的先知。約拿欣見同胞們在沒有亞述軍隊的壓迫下,能暫享國泰民安的日子。因此當耶和華呼召他去亞述京城尼尼微傳福音的時候,他那一百個不情願是合情合理的。萬一那可惡的亞述人聽了福音回轉過來,耶和華原諒了他們,日後他們強盛起來,再次西討,以 色列人豈不自討苦吃!(《拿》4:2)但是耶和華神不單單是以色列的神。

四、以色列國的興衰

         好景不常,耶羅波安死後,米拿現即位。此時的亞述國,在一連串戰亂後,由軍中衍生出一位領袖,以提革拉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之名登上王位。他比亞述以往任何國王更加殘暴、更有野心。他的目標是敘利亞、巴勒斯坦、及當代世界最後的柱石埃及。以色列只是他席捲近東天下必經 之路而已。

        公元前743年,亞述大軍果然從敘利亞北部開始,掃蕩了地中海諸國,迫使許多小國成為她的行省和附庸國。以色列自願屈服,奉獻 貢物。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在他年鑑中狂傲地寫著:“在我暴風雪的掃蕩之下,以色列如一隻垂死的鳥,在我的腳前屈服。”(註7)“米拿現朝貢我一千他連得銀 子,請我幫助他堅定國位。米拿現向以色列一切大富戶索要銀子,使他們各出50舍客勒,就給了亞述王,於是亞述王回去,不再國中停留。”(《王下》 15:19-20)。一千他連得銀子相當於六百萬英鎊,每個大富戶的50舍客勒,等於100英鎊。根據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的換算,當時在以色列有六萬富 戶。以色列向亞述朝貢的鉅額,相當每個以色列人以當年買賣奴隸的市價,向亞述王買回自己的性命。這對國庫的負擔,在比例上,遠遠超過當年清朝在八國聯軍之 後的庚子賠款。無怪乎亞述王志得意滿,快快樂樂地回去。

         被洗劫後的以色列國已奄奄一息,但是致使他們亡國的原因,乃是他們自不量力,和亞蘭王利汛聯盟,企圖合力抵擋亞述人。這個夢想很快就在亞述王將一批批以色列民擄至亞述而成為泡影。

五、以色列國的滅亡

         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立何細亞作王,繼而處心積慮地將以色列民擄至亞述。他未將以色列民趕盡殺絕,乃是為留下人質,可以繼續向以色列國搜刮貢物;將部分以 色列民帶到遙遠的亞述,一方面充當他們的奴隸;二方面沖淡他們的種族情懷,以防後患。這對那些“地區神觀”的民族很有效。認為“神”只在“祂”的居住地保 護“祂”的居民。當時的以色列人就是這樣的民族。

         這些事蹟,聖經和亞述編年史的記載完全符合。另一份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年鑑中如此記載 道:“在我們以往的戰役中,我已經把以色列暗利王朝劃入我的領土,只留下撒瑪利亞城……我為亞述拿下了整個拿弗他利。我派了官員去管理這些地方。我把暗利 王朝的國土納入了亞述版圖,並擄走了他們所有人民和財產。……他們推翻了他們的國王比加,而我則讓何細亞成為統治他們的國王。”(註8)

         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死後,撒縵以色五世即位。何細亞欲聯盟埃及背叛,拒向亞述王進貢。“亞述王知道了,就把他鎖禁,囚在監裡。”(《王下》17:4)就在圍攻 撒瑪利亞時,撒縵以色五世突然死去。但是,他的繼承人撒珥根二世繼續攻擊。“我在位的第一年,”撒珥根在他的編年史中吹噓道:“我包圍、征服了撒瑪利亞, 俘擄並帶走了住在那裡的27,290人。”(註9)公元前722年,北國滅亡。

         正如王國分裂時先知亞希雅的預言:“耶和華必擊打以色列人,使他們搖動,像水中的蘆葦一般。又將他們從耶和華賜給他們列祖的美地上拔出來,分散在大河那邊。因為他們作木偶,惹耶和華發怒。”(《王上》 14:15-16)。以色列王一再背棄耶和華,耶和華藉亞述人的手,把他們分散在“大河那邊”。

         數萬人被強行趕走,原本的以色列地,卻由 那些從各地抓來的人填補。“亞述王從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遷移人來,安置在撒瑪利亞的城邑,代替以色列人。他們就得了撒瑪利亞,住在其 中。”(《王下》17:24)。肥沃月灣被翻犁了一遍,她的許多民族被四處驅趕,流離失所。留在撒瑪利亞地的人,和新移民通婚。那裡各宗各族的居民,就以 “撒瑪利亞人”見知於後世。“撒瑪利亞人”成了憎恨、蔑視、及咒詛的代語。更因血源與宗教的混亂,被由巴比倫回歸的猶太人所不恥,“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 人沒有來往。”(《約》4:9)一直到耶穌以“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引喻如何“愛人如己”時,祂才把這萬劫不復的咒語,轉為以愛心從事慈善行為的讚語。

         那些被擄到亞述國的以色列十大支派,他們不及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太人幸運,還有回歸的一天。幾千年過去,這些流失的支派,如今在哪裡呢?

六、失蹤的以色列十大支派

         對於失蹤的以色列十大支派的下落,目前沒有一個可靠的說法。但是在以往兩百年中,卻有各種的理論,企圖把現有種族連在以色列的橄欖枝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英以主義”(Anglo-Israelism)。根據這個理論,他們認為當巴比倫將亞述滅亡以後,巴比倫王釋放所有的以色列人。大部分以色列人向北和西 北遷移,漸漸分別建立國家,成為後來的英國、荷蘭、法國、德國及北歐等國家。

         另一理論則根據當初雅各給子孫的祝福:瑪拿西會成為“昌大” 的一族,而以法蓮的後裔要成為大的“多族”。(《創》48:19)因而推論美國人是瑪拿西的後代,而多年前的英國及其屬聯邦則為以法蓮後裔。(註10)也 有理論認為,以色列在迦南地時,就和當地人通婚,被擄以後,更分別與當地及亞述人通婚。因此全世界的各個種族,其中可能都有以色列人的基因,包括我們中國 人在內。

         這種種一廂情願的說法,就是用mt-DNA(粒腺体DNA)及Y-chromosomes都難以追溯,就姑且將它停留在理論的層 面吧。其實我們何必在乎誰是那十個支派的後代?有些人確實是很在乎的。因為他們認為,《啟示錄》7章所受印的144,000人,如全是以色列的後代,那麼 他自己是否是以色列直接或間接的後代就很重要了!

         對我們每一個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來說,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証我們是神的兒女。我們有屬靈的DNA承傳,將來與 基督同為後嗣。這比我們直接間接是否有以色列人的基因,在永恒中豈不更有意義嗎?

註:
5.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relat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Edited by James B. Pritchard. 3rd edition with supplem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 p. 278-279.
6. The Ancient Near East, vol. 1. An Anthology of Texts and Pictures. Edited by James B. Pritchar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8. p. 192.
7. L. D. Levin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206, 1972. p. 40-42.
8. The Ancient Near East, vol. 1. An Anthology of Texts and Pictures. Edited by James B. Pritchar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8. p. 194.
9.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relat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Edited by James b. Pritchard. 3rd edition with supplem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 p. 284.
10. J. Wilson, Lectures on Our Israelitish Origin, James Nesbit: London, 1876.

作者曾任波士頓大學教授,現已退休。她目前是美國校園團契的特約同工,負責歐洲事工。

圖五:亞述王撒縵尼沙三世炫燿戰績的銅門框(亞述巴拿瓦宮殿正門)
圖六:亞述王撒縵尼沙三世的黑色方尖形石塔(出自尼姆魯德西北宮殿)

相關文章:聖經考古:分裂後的王國──北國以色列(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