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叢林凱歌 ──伊略吉姆(Jim Elliot, 1927-1956)(魏外揚)

魏外揚

本文原刊於《舉目》23期

            二十世紀後期以來,以少數族群為對象的宣教模式受到重視,對一個宣教士而言,一生中能為一種族群翻譯聖經,建立教會,然後功成身退,應該是最理想的生涯。或許有人會問:“為一個只有幾百個 人的族群付出一生,是否值得呢?是不是傻子呢?”在伊略吉姆的日記中,他也問自己這個問題,而他的答案是:“為得到那不會失去的,而付出那不能保有的,這人一點也不傻。”(He is no fool who gives what he cannot keep to gain what he cannot lose.)

一、翩翩美少年

           吉姆出生在美國奧勒岡州的波特蘭,有兩個 哥哥和一個妹妹,父親是農夫出身的傳道人,家中常有宣教士出入,這使得吉姆從小就有作宣教士的願望。在惠敦大學(Wheaton College)求學期間,吉姆一直保持宣教的負擔,曾擔任宣教團契的主席。他愛讀賈艾梅的傳記和著作,對於賈艾梅在印度的事工極為欽佩。

           吉姆有一張英俊的臉孔,寬闊的胸脯,捲曲的頭髮,藍色的眼珠,加上品學兼優,熱心服事,當然成為許多姊妹心目中的白馬王子。但因為他確知自己將來要走海外宣教的道路,因此,對於兒女私情非常謹慎,雖然大三時,在希臘文班上,結識令他心儀的學姐貝蒂(Elisabeth Howard),但他們進一步的交往,要等到兩人都成為宣教士後才開始。他們於1953年在厄瓜多爾結婚,婚後一起在印地安人中間傳福音。

二、奧卡五人行

           厄瓜多爾境內的印地安人,以分佈在東部叢林地區的奧卡人最危險。幾世紀來,他們與白種人的接觸全是以悲劇收場,不是他們被屠殺,就是他們屠殺闖入的白人。 1940年代美國一家石油公司曾在附近設立據點,也因為員工屢遭奧卡人殺害而撤離。吉姆於1950年參加威克里夫聖經翻譯會的暑期語文學校,第一次聽到奧 卡族的名字,從此,這個名字就一直懸掛在他心中,直到他為他們捨命為止。

          上帝同時也將對奧卡人的負擔放在其他幾個年輕人心裡,最後形成一個五人小組。盛南特(Nate Saint)是一名優秀的飛行員,對於叢林地形的飛行尤其富有經驗,他的姐姐盛拉結(Rachel Saint)是威克里夫聖經翻譯會的成員,姐弟倆都對尚未接觸福音的奧卡族深具負擔。拉結正好認識一個因內戰而逃出叢林的奧卡女子,就把握機會向她學習奧卡語,盼望有朝一日能進叢林去向奧卡人傳福音。

        比提(Pete Fleming)是與吉姆一起長大的玩伴,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哲學碩士,1952年與吉姆一起來到厄瓜多爾。艾迪(Ed McCully)與吉姆、南特一樣,也是惠敦大學的學生,他不但有健美的体格,更有優異的口才,曾贏得全國性演講比賽的金牌。羅傑(Roger Youderian)是個高個子,擅長彈奏鋼琴,曾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進入明尼蘇達州的西北神學院就讀,畢業後也前往厄瓜多爾向印地安人傳福音。他 在賈法洛人中間工作一段時間後,覺得非常失敗,希望能藉著參加危險的奧卡行動而重新振作起來。

三、黑色星期日

           從1955年10月開始,奧卡行動付諸實現。他們首先從空中向地面上的奧卡人示好,然後藉著南特優異的飛行技術,從飛機上垂下籃子,將鋁壺、鹽包、刀子等禮 物送給奧卡人,有時候奧卡人也會回送一些東西。有一次他們拉起籃子,發現裡面竟然是一隻五彩繽紛的鸚鵡,心想下去與奧卡人見面的時機應該已經成熟。

           1956 年1月3日星期二,五位宣教士在古拉利(Curaray)河的沿岸沙地著陸,他們在這裡忙了一天,蓋好一間樹屋。為了避免同時犧牲,他們決定讓南特每晚載 比提飛走,第二天再來會合。4日、5日兩天平靜無事,宣教士們在沙灘上搭了一座棚,游泳、釣魚、談天、閱讀,宛如在度假一般。

           1月6日星 期五將近中午時,有三個奧卡人出現在河的對岸,他們是一對年輕男女,和一個中年婦女。宣教士們喜出望外,大聲用奧卡語向他們打招呼。吉姆涉水過去,拉著他們的手,帶他們過來,然後宣教士們親切地拿出各種東西來吸引他們的興趣,他們也顯得很高興。為了方便稱呼,宣教士們叫那個男人為“喬治”,叫那個年輕女人 為“大利拉”。喬治似乎有意試乘飛機,南特給他一件衣服禦寒,帶他飛行一圈,途經奧卡人的聚落時,喬治手舞足蹈地向著地面上的朋友們大聲喊叫,地面上的人 有的合不攏口,有的拼命跳躍。

           之後,宣教士們又請他們吃東西,與他們比手畫腳地交談。傍晚時,大利拉先起身離去,喬治連忙追上她,一起走 進叢林裡,年長的婦女留在沙灘上的營火旁,直到深夜才離去。第二天星期六,他們以為會有更多的奧卡人前來,結果卻失望了。下午,他們飛到奧卡人聚落上方, 看見喬治和一群人在一起,以笑臉迎向他們。

           1月6日星期日中午,南特飛過奧卡人的聚落,發現只剩下女人和小孩,再往前飛一點,看見有一群 男人,正朝沙灘方向前進。中午十二點半,南特和妻子馬琪通話說:“大約有十個男人,由奧卡人住宅區那邊朝我們這邊來,可能下午可以到達。為我們禱告吧!我在下午四點半再和妳聯絡。”然而四點半的通話之約永遠無法實現了,南特的手錶後來被尋獲,指針停在三點十二分,大約就在這個時候,奧卡人用長矛刺死了這五位來到他們中間的白人宣教士。

           為什麼星期五的喜相逢會以星期日的大屠殺收場?事後的報導多屬臆測,直到南特的兒子史提夫(Steve), 因他從小就與奧卡人來往,深得他們的信任,終於從參與屠殺的奧卡人口中,得到事件的細節與真相。在史提夫所寫,刊登於1996年九月號“今日基督教” (Christianity Today)的專文中,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罪魁禍首是真名南基威(Nankiwi)的“喬治”,他 為了逃避自己誘騙“大利拉”的罪名,刻意轉移焦點,聲稱沙灘上的白人準備進攻奧卡人,因此,要及早除滅他們。第二,當時五位宣教士備有槍枝,其中有人還鳴 槍警告,但從頭到尾沒有人直接朝向奧卡人射擊。他們信守子彈只用來射殺野獸的承諾,至死無怨無悔。第三,當時所有在場的奧卡人,都聽見叢林中傳出奇妙的音樂,令他們震驚害怕,當他們成為基督徒後,才知道那種音樂就是教會所唱的聖詩。會不會這就是由天上傳來,迎接五位殉道者的凱歌呢?

四、勇哉未亡人

           五名年輕的美國宣教士同時遇害,平均年齡只有三十歲,留下五個寡婦,和九個失去父親的幼童(包括一個遺腹子),這個消息立刻震驚全球教會。悲痛與慰問之餘, 也有人質疑這批宣教敢死隊的做法。他們有沒有操之過急呢?三個月的時間就足以改變奧卡人幾百年來的仇外心理嗎?他們為什麼不與所屬的差會商量呢?甚至連盛 南特的姐姐盛拉結,最了解奧卡人的宣教士,都被蒙在鼓裡呢!

           魯莽或許有之,但是他們的死,激勵無數基督徒認真地檢視自己的信仰,重新找到 奉獻的祭壇。尤其是他們的親人,更是義無反顧地去完成他們未了的心願。1958年十月間,盛拉結、吉姆的妻子貝蒂和女兒法拉麗(Valerie),在多位 奧卡人的陪伴下,和平地進入他們中間居住。貝蒂與女兒住了大約兩年才離開,她寫的《奧卡人的新生》(Through Gates of Splendor)一書,早已成為有關這次事件的經典之作。盛拉結則此後三十多年都住在奧卡人中間,直到1994年去世為止。

           前面提到盛 南特的兒子史提夫,出事時他剛滿五歲。他記得童年時的寵物,就是奧卡人送給他父親的那隻鸚鵡。後來他常利用假期去找拉結姑姑,因此,也與奧卡人建立深厚的 交情。他是在古拉利河受洗的,為他主持洗禮的竟然就是兇手之一的奧卡人基莫(Kimo)長老。史提夫長大後也與父親一樣,成為飛行宣教士,為奧卡人開闢機 場,興建醫院,也因而得知父親他們殉道的真相。1992年奧卡語的新約聖經出版,使得奧卡教會的根基更形穩固。

           “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這句話不但適用於羅馬帝國逼迫下的教會,也適用於二十世紀中美洲叢林中的奧卡教會。

編按:這個感人的故事,已經被拍成電影End of The Spear(2006),非常值得闔家或在團契中一起觀賞。

作者長期從事中國教會史研究,現任教于台灣中原大學。
本文選自中國學人培訓材料中的《宣教偉人略傳》。歡迎向本社訂購。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