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札記之十四:中國城裡的美國Town(末雁)

末雁

本文原刊於《舉目》22期

在美國有China Town。在那裡,中國人的飲食、建築、思想、文化和傳統被頑強地保留下來,供海外遊子解思鄉之情。
從美國進入雲南,西方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思考方式等等也遠渡重洋,在中國城裡無形地建起了一個“美國Town”。

雖然我每天吃米線,但家裡的櫃子裡一定要有一瓶花生醬或三文魚罐頭,因為that’s part of me!聽說小城裡開了第一家McDonald’s(麥當勞),不禁興奮不已,奔走相告;偶爾去“洋人街”上吃一餐墨西哥卷餅,真有“西出陽關見故人”的感覺。

在“美國Town”裡有一句口頭禪:“如果這是在美國……”

擠公車是叫我緊張的一件事,就像打美式足球。你要跑得快,不怕撞,不怕推,要有巧勁,懂得借力使力,更要有準確的判斷力,知道站的位置剛好是車靠站時能對著車門,不然想上車就難了。“如果這是在美國,即使做不到Lady First(女士優先),也總得講個先來後到,哪像這樣個個奮勇爭先呢?”

隨地吐痰,擤鼻涕更是一自然風俗。最叫我恨得牙癢癢的就是“兩點式噴射法”。他們用一根手指先按住左邊的鼻孔,頭擰到右邊,一用力……,然後又按住右邊的鼻孔,頭轉到左邊,一用力……短短兩秒鐘就污染了兩塊地方。地上痰跡斑斑,在陽光下泛出銀光。“如果這是在美國,一定上新聞了。在美國連打一個噴嚏都覺得不禮貌,不管有人沒人,嘴裡還得說一句:‘Excuse me!’”

與當地人溝通,真累!西方人的思想方式常常是邏輯性的:A=B,B=C,得出結論是A=C。而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常常是跳躍式的,不用B,直接就知道A=C,它留給你想像的空間,你自個兒去琢磨。例如,唐詩中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兩句。國人皆知其含義,可老外就費解了:天上的一個星球與我的Home Town有什麼關係呢?與當地各路人馬打交道,碰了幾回大釘子後,不得不承認:看來永遠無法使他們按我的思考方式來溝通,來做事,就像B.B.Q.永遠代替不了麻辣火鍋;7月4號的焰火永遠亮不過火把節的夜空一樣。

“美國Town”的優越心態受到衝擊。既然不能改變他們,那麼就融入他們吧。如何著手呢?先從居家佈置開始。當地的草帽被我拿來改裝成燈罩;客廳的沙發旁,我放上四張長條木凳(當地老木匠說現在沒人再坐這樣的長凳了。我說這長凳對我意義重大)。望著中西合璧的“室內設計”,心中有一絲安慰:我不是已經融入本地文化了嗎?

可是當我聽到一對西國宣教士夫婦的故事時,不禁慚愧起來。那對夫婦連同三個孩子,在中國一個偏遠貧窮的小鎮上住了許多年。當第四個孩子要出生時,他們沒有回美國生產,也沒有去縣級醫院,甚至沒有去幾十里外的鄉級醫院。他們就在小鎮上的衛生所裡生產。沒有乾淨的產房,沒有地毯空調,沒有消毒嚴格的醫療器械,沒有訓練有素的醫生,只有一張破舊的產床,上面血跡斑斑。就在那張產床上,一個西國的嬰孩出生了。“當地的婦女都是這樣生孩子,為什麼我們不能呢?”

我家的那四條長凳是所謂融入本地文化的點綴;這張產床是這個西國家庭與中國百姓血肉相連的見證!這張產床叫我想起兩千年前伯利恒客店的那個馬槽……

作者原住上海,後移居美國。曾在大陸邊遠地區參加扶貧工作,現在神學院進修。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